菲律宾碎片

文/Yanjun

背着行囊踏上飞机的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而墙上的日历却无情地昭示着我们离开祖国,离开亲人已经近十个月了。期末的校园静悄悄,我也开始收拾回国的行囊。时光稀稀疏疏地从指缝间溜走,我不禁要问,走过这段光阴,我留下了什么?

第一印象

二零一零年六月四日的晚上,我们乘坐的CZ377航班缓缓降落在马尼拉机场。下了飞机,集合后,领了ID和行李,我和同学被分配到马尼拉的一所华校。当晚我们就直接回了宿舍,宿舍在学校里。

宿舍很宽敞,进门就是厨房,厨房右边是洗手间、浴室。穿过厨房是卧室。空间很大。电冰箱、衣柜、电熨斗、电视、空调、电磁炉、电饭煲、洗衣机、热水器、饮水机、微波炉一应俱全,连长长的穿衣镜都有。

学校并不大,从托儿班到中学,各个年级都有,一共有200多学生。直到开学的第一天,我才确定自己将要教授的是中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由于学生比较少,两个班合在一起上课。全校的汉语课都安排在下午,一点三十分到三点四十。

生活了很久,才发现我们所在的区,就是曾经一度最繁华的马尼拉。现在放眼望去,都是低矮的房子,只有SM商场高高矗立。马尼拉商场很多,非常密集。这是个很懂得享受的民族。

看着街上三分之一的人都过度肥胖,就大约明了了。菲律宾传统的菜肴中,肉很多,比如著名的烤乳猪,甜食也很多。

多的还有蚊子,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涂防蚊液。马尼拉的空气不好,满街乱窜的jeep随时、随地都可以停。每次出去,刺鼻的尾气不说,回来后,纸巾一拭,汗水都带了颜色。以前也晕车,来了马尼拉后晕得更加厉害,凡车都晕。

关于语言

很多人问我,出去后怎么和人沟通。

菲律宾的华人大多聚居在马尼拉,说的是闽南话。我的闽东方言自然派不上用场。大学宿舍里有三个闽南的女孩,简单的能听懂几句。

菲律宾有当地的语言,Tagalog,官方语言是英语。

菲律宾曾经一度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于是菲律宾语中有很多词汇源自西班牙语。西班牙统治菲律宾三百多年,对菲律宾的影响很深。除了语言上,文化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主教。菲律宾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信天主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

美国统治菲律宾后,当时美国的教师是一艘艘船地运到菲律宾,深入菲律宾的各个乡镇,一服务就是三年。现在看来,美国的这个举措十分成功,菲律宾的教育体制完全是仿照美国建立的,学得有几分像,就不得而知了。

基于以上的原因,菲律宾上过学的人都会说英语,学校里除了菲律宾语的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文学、数学等,都是英文授课。教材是全英文的,老师讲的过程中是否掺杂了菲律宾语,那就要看学校了。有的学校,在校园里是规定要用英语交流的。

菲律宾和印度,是世界上call centre 最多的国家,承办了很多英美公司的企业外包服务。这和他们的语言优势也有关系。

马尼拉有不少的中国留学生,来这边的主要目的也是因为英语,这里比起欧美国家来,学费和生活费都便宜不少。

作为官方语言,正式场合的演讲之类的自然就全是英文了。

那些孩子们

我所任教的中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二十六个学生,不少是曾经特别班(学校把纪律差和零基础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的孩子,课堂纪律很差。这一年取消了特别班,大部分都在我的班里。

可爱的时候不多,部分孩子学习热情不高,每到考试,总想着作弊。水平参差不齐,从零基础到学了六七年的学生都有。每次备课,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开始有些应接不暇,慢慢地,通过和当地华文老师的沟通,给学生分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课堂有序了许多。

也有挫败感,纪律不好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劳动得不到尊重。主任常常开导我说,现在给他们讲讲课,给他们打下一些学习汉语的基础,当他们有一天真正需要学汉语的时候知道怎么去学就可以了。生字、词语、句子、对话、短文,一点点积累下来。其实学语言是很机械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个机械的过程中充满乐趣。

唯一的一次field trip因为身体不舒服没参加,学生都表示很遗憾。和孩子们的关系并不近。我终究还是没能成为朋友型的老师。

他们总是很开心,只要我没带着笑容走到班上,孩子们就会问我:老师,why you are not happy?还人小鬼大的问千奇百怪的问题。他们不怕我,于是什么都敢说。有时候,我会逗逗他们。

每次定期考试结束后,给孩子们发些小奖品,都是些中国结之类的小东西,孩子们很兴奋,然后拿着那些小东西搞怪。奖状对他们来说也很新奇。教了几首中文歌,《送别》《感恩的心》之类的。教了《三字经》前面的一段。还有绕口令,把他们绕得晕乎乎的。当然,他们也会教我一些英文的绕口令,绝对不放过任何有可能让我“出丑”的机会。

课间的时候,孩子们会教我几句Tagalog。一来是为了多和学生沟通,二来他们教我Tagalog的时候,我也可以趁机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汉语,这些孩子多是,零基础的。为此,认真扮演老师这个角色的同时,我也试图当一个好“学生”。到目前为止,生活中常用的短句和词语学了不少,去市场买菜的时候,也可以用Tagalog和当地的大妈们砍砍价。

孤独的日子

在这里,最深切的感受是,孤独。

离家不算远,飞机也不过两个小时。从初中起开始的寄宿生活让我一直很习惯独立生活。尽管个性也喜欢安静,在异国,还是很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心无所依的孤独。

放学后操场上会热闹一阵,天快黑的时候,学校就安静了,有时候一个人抱着篮球下去,数着进了50个球,再抱着篮球回楼上。寂静的校园里,除了门卫那里广播的声音,就是篮球砸在空旷的校园里“砰、砰”的声音。我们办公室在一楼,宿舍在二楼,我所任教的中学部在三楼。工作日的活动范围就是这些。

大多的时候,宿舍里也是静悄悄的,各自带着耳机对着电脑。偶尔会和舍友说说教学上的事情,聊聊最近看的书,最热闹的时候大约是每次和好友QQ聊天结束,然后就开始和舍友聊,说谁谁谁快结婚了,谁谁谁要去哪里读研了,谁谁谁年底要见家长了。比以前八卦了一些。事实上,我们整整四个月没有网络。

也有热闹的时候,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团体在节日时请马尼拉区的志愿者,可以见到十来个厦大培训的同学和其他熟悉的志愿者。

居家生活

似乎和上大学时差不多,差别也有:大学在餐厅吃饭,现在要自己亲手做。大学去教室听课,现在给孩子们上课。

周末就去超市买菜,马尼拉的蔬菜和水果奇贵无比。两个青椒,不大,四五块钱,苹果一个平均要三块钱以上,比较像样的米,一斤四块五。也有便宜的,那就是鸡肉和猪肉,可惜我都不大喜欢。从小不爱吃鱼,自然也不会做鱼,于是,这十个月,我们吃得相对比较素。

除了国内带来的干货、超市里可以买到的玉米,我们还去中国城买了些干的香菇,木耳,海带之类地炖汤。两周左右清理一次冰箱,断电,然后重新整理一遍。

洗衣机不太好用,没有甩干桶,只有洗床单被子的时候才派的上用场。没有晾衣服的阳台,于是每天晚上把衣服拿出去“晒月亮”。第二天一大早,在学生来学校之前收进来。马尼拉常年都比较热,绝大部分日子里,空调都是彻夜开着。

还记得,白岩松在宁波大学的那场讲座中,说道,带着什么离开大学?带着生活多是平淡的这样一种心情离开大学。平淡,才是生活的真相吧。

主任和太太

主任是一个和蔼的小老头,很瘦,主任太太姓黄,我们都叫她黄老师,胖胖的,人很好。两位老人都70岁了,第四代华人,他们是华裔,也是土生土长的菲律宾人。会说Tagalog、英语、普通话、也会说闽南话。在不同的华校工作,在华文教育岗位上已经奉献了二三十年了。

第一次碰面是在机场,两位老人来接机。黄老师说:欢迎来到乱七八糟的马尼拉。一句话就把我们逗乐了。

和老人在一起,学到的东西不单单是关于教学的,更多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主任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来想办法。这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那种通达的态度,几乎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主任除了在学校任职,还在很多华社团体里面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校友会等等,每月还负责报纸的一版。虽然忙,可是不乱。

在他们身上,你会看到他们真正看重的东西,比如家庭,他们全家每个周末都定期聚会,主任也常常和我们聊他的小孙子之类的。偶尔主任带我们出去玩,也会叫上家里的几个小孩,很热闹。

毕业欢送会

菲律宾小学六年,中学四年。中四毕业后,就考大学。每年,毕业前,中三的学生都要为中四的学长学姐们召开毕业欢送会。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我们学校今年的毕业欢送会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举行。中三中四的学生也就16、17岁左右,男生西装,女生晚礼服,全是华丽丽的打扮。我和舍友也受到了邀请。整个宴会持续了四五个小时。

首先是进场,男女配对好,手挽手进场,和走红地毯差不多,我们所在的那个宴会厅不算大,前面设了舞台,绕了一圈后,到校长所在的那桌停下,女生行一个屈膝礼,男生鞠个躬,然后入座。

接下里就是演讲。当晚校董会董事长缺席,他的儿子代表父亲发表了演讲。主要讲的是对毕业生期望。第一点是要自信,第二点是要有诚信,第三点是关于social skills,社交之中要注意的一些的事情,讲到要从社会活动中不断学习,演讲者对着三点都分别举例说明。

中三中四的代表发言,中四向中三移交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金钥匙、火炬、书。演讲结束后,就是集体的交谊舞,看过《傲慢与偏见》的话,和达西、伊莉莎白那场有点像,不过电影里是直线型的,学校的这次有圆形的。

吃过饭后继续跳舞,走秀,我和舍友也被学生起哄上去走了一下,总的来说,我们的表现还算是比较大方的。

中间有一场学生的展示,这个让我很震撼。是我记录这件事的最主要目的。

中四的一个学生上台,一边是PPT或者视频展示。那个女孩用非常幽默风趣的语言,展开想象,想象自己十年后见到各位同学的情景。用的是PS,把学生的头像剪切到一个个专业人士的身上。有的是糕点师、有的是建筑师、有的是设计师、有的是电脑工程师、还有的是销售经理,等等。不过是16、17岁的孩子各自都有了自己的规划,这是很难得的。我们当初,多少人上大学不知道怎么选专业,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我们只知道要努力学习,要考大学。

异国的友谊

安娜是我家教学生的名字,八岁大的小女孩,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姐姐,安琪,已经十九岁,在读大学。

认识她们一家也算是缘分。安娜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到这里没多久后,安娜就转学到了一所国际学校。华人家庭,应她妈妈的邀请,我周末偶尔给她上上课,不收钱。因为家长很友好,加上次数也不多。不清楚是第几代华人,但是全家没人会说汉语。小女孩很喜欢中国,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

一直觉得安娜的妈妈是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请我吃花花绿绿的棉花糖,买冰激凌无论大小都有我的份,因工作去了菲律宾最著名的海岛Bulacay,还给我带了礼物。带她的两个孩子和我们两个志愿者老师一起去溜冰,真正的冰场,为我们准备了穿溜冰鞋用的长长的袜子。

熟悉了之后,和她交谈也会很大方。她工作很努力,有时候周末去她家,她还在上班。她说,她要多挣些钱,给孩子教育用,也要准备自己将来的养老金。天下的父母多是一样的吧。

期待六月

异国的生活教会了我许多:

我知道,有时候,我可以哭,然后,哭完,还是要自己去面对;

我知道,真正强大的永远是人的内心,真正能够挡住人心的,永远是他最看重的标准;

我知道,要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人;

我知道,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不付出,那就是赌博,这是我最憎恨的事情之一。

暂别马尼拉,回国收拾心情,好好总结这十个月的经验和教训,六月,我将带着自信和热情,投入新的教学工作。


2011年3月 马尼拉

文章已发表:《志愿者之家》2011.06 封面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菲律宾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