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15):与自我辩驳——如何突破防御型思维

这节课介绍突破防御型思维的方法。这个方法叫:与自我辩驳。

我们先假设一个主人公,叫小王。他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除了工作写代码,就是宅在家里玩游戏。 他没有女朋友,觉得自己没什么魅力,不会有人喜欢自己。 可是最近,公司里来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孩,活波开朗。两个人的工作有交集,工作之余,女生也会和他开玩笑,这让他感觉到,对方似乎对自己有好感。 慢慢地,小王就想:也许我应该试一试。 那天正好是七夕,他就鼓起勇气,邀请女生吃饭。女生很吃惊,她犹豫了一下,说:“不了,我有约了,下次吧。” 女生一说完,小王的各种情绪就涌上心头。各种失落、沮丧、委屈、生气,让他感觉无法承受,他甚至没有和女生打招呼就扭头直接走了。

是什么让小王如此的愤怒和沮丧呢? 学了前面的课程,我们应该知道,不是小王约女生吃饭被拒绝这件事本身,而是小王解读它的方式让他有这么多负面的情绪反应。

小王也许觉得,跟女生交往的能力是固定的,或者一个人的吸引力是固定的,这次挫折证明了他自己没什么魅力,这是僵固思维。 他可能还觉得:自己对女生是认认真真的,并且自己鼓了很大勇气才决定越对方吃饭,对方不应该拒绝,这是对自己的严重伤害。这是应该思维。 他还可能想:女生拒绝我,是因为我这个人不行,这真是糟透了,没有女孩子会喜欢我了。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这些防御思维在小王的大脑里主动运转,让他越想越愤怒和沮丧,他再也不想理那个女生了。 这样的思维很不理性,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理性思维,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 怎么办呢? 陈老师讲出了方法:与自我辩驳。

与自我辩驳的三种方式

 如果你相信理性的力量,相信你能辨识各种防御型思维,认识到自我成长的阻碍,那就试着来说服自己,试着发展出一种更理性、更健康的眼光和看法。这个改变思维的方式就是“与自己辩论”。 这套技术来自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艾利斯(理性疗法(RE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

对于不理性思维,艾利斯总结了三种辩驳方式。

 第一种辩驳方式:实证的辩驳

 就是找到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 小王在七夕节前约那个女生吃饭,那个女生说:“不了,下次吧。”这能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小我的想法:根本不会有人喜欢我呢? 这种证明是分很多层次的。 最基本的层次是:这算不算证据,证明这个女生就是拒绝了小我呢? 并没有,她只是拒绝了小我七夕节的邀请,她也说了“下次吧”,很明显是留了余地的。也许是她真的和其他朋友有约,也许是她觉得七夕这个比较敏感的时间,不适合作为新交往的开始,也许她还没有准备好开始一段关系,这都是有可能的。 那它是不是证明了小王的想法:根本就没人喜欢我呢?那是不确定的。 如果小王自己在做这个练习,他可以找到很多反例来证明不是这样。别人,平时这个姑娘还会主动和他聊天,被拒绝的第二天,这个姑娘还跑来跟他说话。如果小王能冷静、全面、理性地面对这些情况,他就会发现,七夕节被拒这件事是不能道出“根本没人喜欢我”的结论的。 实证式辩论的重点,是要找到一些证据,让你看,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但是,如果真的是姑娘拒绝了小王,不愿意和他发展工作之外的关系呢?那这是就需要第二种辩驳方式了。

第二种辩驳方式:逻辑式的辩驳

 辩驳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 对小王而言,从被一个姑娘拒绝,到认为自己“没人喜欢”、“没有魅力”、“我就不适合谈恋爱”,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这个过程是他惯用的思维套路。在前面讲绝对化思维的时候,我们知道,人会通过抽象化的方式,来扩大防御范围。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这是不合理的。 请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抽象化,也不过度解读这个事情,被一个姑娘拒绝只是在他们两个人关系中发生的问题,这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孤立事件,和小王个人的魅力、吸引力大不大,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是这个事件不是推导出小王没有魅力、吸引力的充分条件。而且,这时考虑到其他情况,比如,一般男女相恋是两个独立个体建立最密切关系的过程,是不同个性的碰撞,产生矛盾和波折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正常的恋爱就是打破完美想象,不断在博弈中走向现实,彼此接纳的过程。认识到这个更符合现实的逻辑,小王就会从之前的狭窄思维套路中跳出来。把这件事放在一个新的逻辑中认识,并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驳倒之前的结论。 可是,逻辑的辩驳也有不足,这种推理,是无法否定一种可能性的。 小王被拒绝后,觉得自己没有魅力、没人喜欢,也许是不合理的,但这是有可能的。 这是就用第三种辩驳方式。

第三种辩驳方式:是实用式的辩驳

 实用式的辩驳简单的说,就是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小王可以想:就算我没有魅力、没人喜欢,除了让我继续宅,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没什么用,那更有用的想法是什么呢? 这样一想,也可以跳出之前的套路,让自己的思维敞开大门,看到更多积极的因素,激发自己开创新的生活。 陈老师说:他更喜欢这种直接的实用的辩驳,简单直接,效果明显,避免了在自己复杂的逻辑中绕圈子。 (但这是我们突破防御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需要现实的捶打和心力的历练的。我们先需要看到更多的事实,帮我们摆脱困扰,然后需要更加理性的思维帮自己跳出心理窠臼,最后,才是自然的运用实用式的辩驳,让自己找到最优方案。)

三种错误的思维倾向。现实中,很多人不习惯用“有用”、“无用”来思考,而是带有很多错误的倾向。 第一种倾向: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有一个正确的的认识。 按照佛学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流动中的机缘巧合,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或者说没有什么最终的真相。对所谓真相的追求,只会让人陷入个人的想象和臆断中。 第二种倾向:是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实真相,而很少去容纳其他可能性。 这时会想: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知道。整个头脑中充满了自己的想象的内容,并不断对感知的外部信息进行扭曲加工,使之适合此时想象的逻辑,让这种想象进一步强化。 第三种倾向: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想象是非理性的,但觉得已经习惯了这样想,而且很爽、很带劲,于是就让自己这么想。比如,小王想:我就是要把她想的很坏,否则不解心头之恨;我就是要把自己想的很糟糕,就是想丧一下。关于这一点,陈老师说,他是这么想的: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失望、愤怒和失落,可是任由情绪泛滥,那就是我们放弃了控制我们自己想法的责任,也就放弃了做一个理性的人。

上面提到的实用式的辩驳,跟着三种错误倾向不同,它关注的不是真相,而是思维的功能。 之前讲心智模式和个人成长时说过: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是看他能否产生积极的情绪,以及能否产生有效的行动。 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想法,那也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了。

所以,对于一个想法,我们要问自己: 这样的想法会引发我什么样的情绪呢? 这种情绪是我想要的吗? 它会触发我什么样的行动? 这种行动是我想要的吗? 我这么想,是会让我更好呢?还是更糟呢? 这就是一种实用式的想法。

在健身房里,如果你要锻炼胸肌或者腹肌,教练会告诉你“一、二、三、四”要这么做。与自我辩驳,其实也需要类似的训练。 要做这个健脑训练,我们不能怪自己的这些防御型思维。在练习这种自我辩驳时,有时候来访者会说:你看我有多笨,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如果是这样,那练习又成了需要辩驳的防御型思维了。你有这些防御型思维很正常,重点是,你不能让它禁锢你,不能放任它破坏你的情绪和行动。

一个来访者学了自我辩驳后,跟陈老师说:我头脑里好像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很情绪化,像是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在不停的说,“认命吧,你就是没人喜欢。”另一个是理性的自我,像是个大人,在不停的说,“这有什么,根本不是大事,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停止尝试。”那个情绪化自我说话很大声,那个理性自我说话的声音很小,需要很仔细才能听到。 陈老师跟他说:“这个情绪化的你和这个理性的你都是你,但也都不是你。你是另一个人,你是作为裁判的你。”现在是该由你做出决定了,站在谁这一边? 你作为裁判,要站在那一边呢?

 总结一下,跟自己辩驳的三种方式:实证辩驳、逻辑辩驳、使用辩驳。可以利用健脑工具,让自己的心智模式进一步优化,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让自己有效的行动被不断激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15):与自我辩驳——如何突破防御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