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于人心 典藏明日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来自时光之海的慢慢淘洗,却被当下人诟病“死活读不下去”,乍看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然而又是否真的只需将原罪归于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当代人?当代人没有错,经典更是无罪,错的只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媒介。

        因此,我认为不能强行逼迫年轻一代去阅读那些经典,而应当以一种更为柔和而创新的方式使青年人更有兴趣贴近先贤的脉搏。

        “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秉持此理念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先开创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先河,每期节目的最后更是会选出“最具价值词语”来倡导全民参与“捂热”。最终使“葳蕤”等极具中国美学的汉字不再只是藏身于古代文献中,而是更多地被当代人应用到了学习生活上。此后,文化传播类的节目蔚然成风——《中国成语大会》让我们看到“自成语境”的“中国成语”的魅力;《朗读者》让我们领略那一本本原本被束之高阁的文字的风采……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欣喜,却也那么令人动容。我们的国家耗尽心血几度创新,只为她的子民能多一份文化的给养、文化的传承。

        但我又想起轻吟“我从遥远的地方来,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只是这个地球上的朝圣者和陌生人”的史铁生,他的到来与归去皆是瞬息,陪伴他一路朝圣、伴随他度过与这陌生世界相对的孤独时刻的,就是那些今日的我们不愿触碰的经典。但我不敢忘却杨绛先生对于经书典籍的执念——“一日无书便觉一日白活,三日无书便觉一生白活”;不敢望却那几经筛选终被留下跟随鲁迅辗转多地的几箱书籍;不敢忘却那个偷倚在书店一角阅读名著的林海音。

        这些民国的文人,以他们那个时代独有的坚韧与执着,呵护着传承着那日渐没落的文化种子。料想他们若望得见今日的吾辈中国,该是一种怎样叹惋的神情?

        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终究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权宜之计。能够真正使经典“活起来”的途径,还是国人发自内心的对经典的热爱和渴求。

        使经典“精于点击”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它使文化种子重新归于土壤。而文化之林郁郁苍苍之日,便是国人内心对文化的求索被真正唤起之时。一因一果,不可分离,不可颠倒,相依而行。

        惟愿普天之下,鲜衣怒马,温水煎茶,吟诗作画!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于人心 典藏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