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引用神话人物。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进行解读,揭示了一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衰落。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神话人物;西方文明
一、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极大地扩展了文艺研究的思维空间,从共时性上说它沟通了不同地域的人类情感,从历时性上说它连接了当下精神与原始心理的共通因素。同时,神话原型批评对文学创作、文学惯例以及文学深层的奥秘,也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艾略特说,20世纪神话原型批评的形成乃是“心理学”、“人种学以及《金枝》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1]。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1890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学著作《金枝》。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原型理论的奠基之作。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族的宗教仪式,并且根据其间的类似点,研究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指出远古神话是仪式活动的产物,是伴随或后于这种活动的描述。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修正了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创作是受无意识的性欲所激发的观点,并在其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创立了独特并具有深远意义的分析心理学,针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学说,这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为了探索研究这种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非个人内容,荣格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转向了文学。荣格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于表现集体潜意识。“一种原型的力量,无论是采取直接体验的形式还是通过叙述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能激动我们是因为它发出了比我们自己的声音强烈得多的声音。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1000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这便是伟大艺术的奥秘,是它对我们产生影响的秘密。”[2]
从文学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神话原型问题的是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在荣格的启发下,弗莱也从神话、仪式这些被视为积淀人类祖先原始经验和原型的形式出发,认为文学是神话仪式的表现,是神话的再生与复活。弗莱的《批评的剖析》的问世,标志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研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批评的剖析》以宏阔的视野,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旁证博采的称引和概括,使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得到系统化的阐释,被人们誉为这一批评流派的必读经书。
二、《荒原》中的神话人物解读
特・斯・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有些人甚至把20世纪称作“艾略特时代”。《荒原》是艾略特于1922年写成的一首诗歌,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该诗由《死者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个章节组成,全诗只有400多行,然而其内容却包容了整个西方精神文化史。《荒原》主要描述了一战使西方人们遭受沉重的打击,对西方精神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阐述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任何艺术家要想在艺术领域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必须谙熟历史文学传统。艾略特本人的艺术视野是极为开阔的,他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谙熟古希腊文化,了解拉丁文化。很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艾略特大量运用神话人物来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下面通过神话原型批评来解读《荒原》中的一些神话人物,展示《荒原》中体现的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衰落。
1. 渔王。艾略特深受弗雷泽的《金枝》和魏士登女士《从仪式到传奇》的影响。这两本书都研究了早期文学神话、仪式和禁忌等方面的内容。这对艾略特创作《荒原》中引用大量神话典故产生了很大影响。难怪艾略特在给《荒原》所作的自注中说:“这首诗不仅标题、构局,而且许多零散的象征都受魏士登女士论圣怀传说的那本书《从仪式到传奇》的启发,此书使我得益非浅……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我还得益于另一本人类学著作,一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书,我指的是《金枝》……”。[3]
《金枝》一书对北非西亚以及世界其它地区普遍传说的“神王统治”中政权与王权的结合,作了详尽的讨论。在书中,作者引用大量材料,说明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与许多有关神的诞生、死亡、复活的神话以及祭祀仪式有关。渔王形象是旧日繁殖神的变体。渔王曾是植物神,岁末时人们哀悼他的死亡,春天大地复苏时庆祝他的复活。渔王统治的领地因受到诅咒而严重缺水,成为“荒原”,他本人也受了重伤,失去生育能力。因而在这里庄稼不能生长,牲畜不能繁殖。《荒原》一诗的题名就取自这一传说。繁殖神失去生育能力,整个社会也就失去了活力。作者向读者展示一幅现代荒原的画面:荒原上烈日炎炎,没有水,没有阴影,只有干燥的乱石和枯槁的树木。因此,渔王的传说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世界因失去宗教信仰而出现的精神枯竭,映射了现代西方文明中的现代生活尽管贫瘩,荒原人麻木不仁,没有爱情,没有信仰,没有生育,过着庸俗、粗鄙且毫无寄托的生活。
2. 西比尔。“是的,我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当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想死’。”[4] 翻开艾略特的《荒原》,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段著名的拉丁文题辞。根据希腊神话,古米的西比尔是女预言家,曾爱过她的太阳神阿波罗施予她预言的能力,但她忘记向太阳神要永恒的青春和健康。她被关在瓶中枯而不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我要死”是对永生的厌倦。生与死之交替原本是宇宙发展与更新的客观规律,而西比尔违背了这一规律,她虽然实现了永生不死的愿望,但却生不如死,她对死亡的渴望反映出她对生存现状的不满与厌倦。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昔日的一切,倾斜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一片不死不活的荒原。
3. 翡绿眉拉。在《荒原》的第二章《对弈》中,艾略特引用了《变形记》中的翡绿眉拉:“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遭到了野蛮国王的强暴:夜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歌声顿时充塞了整个沙漠, 她还在啼叫, 世界如今还在追逐着,‘唧唧’唱给肮脏的耳朵听。”根据奥维德的《变形记》,翡绿眉拉是潘迪恩的小女儿。国王铁卢欧斯秉性暴烈,在他娶潘迪恩的长女泊劳克奈时,出现了种种凶兆,生头生儿子伊贴士时也有不祥之兆。后来泊劳克奈想念妹妹翡绿眉拉,求丈夫接她来小住。铁卢欧斯看见翡绿眉拉美丽,就心怀不良。将到家时他把她诱入山洞,把她强奸了,并在她辱骂时割去了她的舌尖;把她禁闭在洞里。翡绿眉拉把自己的伤心故事织成锦绣托人送给姐姐。泊劳克奈在盛怒之下杀了儿子,煮熟了给丈夫吃。国王持刀杀死了姊妹俩,翡绿眉拉变为夜莺,姐姐变为燕子。[5] 艾略特通过引用翡绿眉拉遭姐夫的强奸描绘了一战后两性关系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腐败和道德堕落。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和凄凉这一主题透过种种形象和意想而跃然纸上。艾略特把握了时代精神,诗中的“荒原”成了精神世界空虚、混乱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代名词。通过对不正常性关系的描写,艾略特向我们展示了荒寂人心灵的荒原,也象征着现代社会某些人的精神堕落与崩溃。
三、结论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对《荒原》这样评价:“《荒原》创造了一个精神迷失的黑暗而痛苦的景象。这并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属于现代的城市,属于战后的世界。”[6] 艾略特在《荒原》中通过神话人物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的社会危机。《荒原》的主题创作手法可谓是独辟蹊径,神话人物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含蓄深邃,加上诗人对诗歌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从不同的神话人物和意象中表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精神世界的荒芜、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使其在世界文坛所拥有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让20年代的西方读者的确从《荒原》灰暗、凄凉、颓唐的描写中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衰败景象,并产生出极大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王恩衷编译. 艾略特诗学文集[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89。
[2] 冯川. 神话人格――荣格[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
[3] 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 赵萝蕤等译. 艾略特诗选[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5]宋萍. 浅析《荒原》中女性的困境[J]. 巢湖学院学报, 2006, (4)。
[6]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刘凯芳译. T. S.艾略特[ J]. 外国文艺,1999, (3)。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