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
常考点: 压力最值,瓣膜开闭,容积最值,各期之间的关系,特点。
2 心音
第一心音特点:音调低,强度响,持续长,心尖搏动同时出现。
第二心音:音调高,强度弱,持续短,心底部。
3 心脏功能
4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心肌电位
四种心肌细胞的电位特点,离子。
特点:心室肌细胞:
最大特点:2期平台期(1钙离子持久内流是形成平台期的主要原因,2内向整流钾离子是造成平台期持续长的重要原因),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200到300ms,静息电位90mv,零期去极化速度200-400V/s
心房肌细胞:静息电位80mv,无明显的平台期,膜上存在乙酰胆碱敏感的钾通道,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钾外流增加,导致动作电位时程明显缩短。此外,心房肌一期瞬时钾电流较多,故2期不明显。
窦房结细胞:最大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钾离子外流衰减为主要作用),自律细胞与工作细胞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与之对应的是最大复极电位),窦房结细胞”静息电位”70mv,0期为慢钙通道,4期为钾,钠,快钙通道。(浦肯野细胞4期没有快钙通道)
浦肯野细胞:与心室肌细胞类似。最大不同在于4期自动去极化。浦肯野细胞0期去极化最快,动作电位时程最长。其他等同心室肌细胞。
6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特点:绝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期阈上刺激能产生局部电位但不会产生动作电位,相对不应期给阈上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长,这是心肌不会发生强制收缩的原因。房室延搁,是心肌同步收缩的原因(即心肌全或无式收缩)。
影响兴奋性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负值越大,兴奋性越低。
阈电位水平,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状态。
阈电位:由引起去极化离子通道开放的难易程度决定。即钠离子内流的能力。
自律性: 衡量标准:心肌细胞自动兴奋的频率。
影响因素:
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水平(和兴奋性一样)如细胞外钙离子增加,则抑制钠钙交换,抑制钠离子内流,阈电位上移,负值减小。自律性,兴奋性减低。
传导性:
兴奋在房室结最慢,是因为结构因素:纤维直径小,缝隙连接少,分化程度低,房室延搁的原因。
影响因素:结构因素:如上。
生理因素: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主要取决于钠离子的内流能力)。
膜电位水平:通过影响钠通道,当膜电位(静息电位)降低去极化速率降低。当静息电位升高,去极化速率并不升高。
近旁细胞的兴奋性。
收缩性:主要和骨骼肌相对比
同步收缩也称全或无收缩。(房室延搁)
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
对细胞外钙离子依赖,心肌收缩依赖于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
二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大动脉血压,主动脉血压。
形成有四个条件:1心血管有血充盈(前提条件)2心脏射血(必要条件)3外周阻力(维持血压)4大动脉弹性(持续血流,维持舒张压,减少血压波动)
常见名词: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达最高值的血压。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最小值的血压。脉压(脉搏压30-40):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100)=舒张压+三分一脉压。
血压变化差异:上臂左高右低。女性更年期前低于男性。
影响因素:博出量(主要升收缩压,略升舒张压)。外周阻力(主要升舒张压,略升收缩压)。大动脉弹性(主要升脉压,升收缩压降舒张压)。心率(主要升舒张压,略升收缩压)
引起血压增高的重要原因:小动脉中层增厚。
2动脉脉搏
上升支(快速射血),下降支分两阶段,折返波:主动脉倒流所致。
3静脉系统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回心血量。主要反映心脏射血功能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关系。
心肌收缩力增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都引起CVP降低。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压。
跨壁压:血液对管壁的压力与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差。是保持血管充盈扩张的必要条件。
影响回心血量的因素:
微静脉收缩:后阻力血管,调节组织液生成,间接影响回心血量。
平均充盈压:血容量增加或容量血管受缩,充盈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
心肌收缩力增强,回心血量增多,中心静脉压是降低的。
骨骼肌挤压:跑步时回心血量增多。
体位:通过影响跨壁压,直立位时,身体下部跨壁压增大,血液回流减少。
温度:高温时皮肤散热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3微循环系统
大动脉:弹性血管。
中动脉: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调节血压最重要。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交换血管。没有平滑肌。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静脉系统:容量血管。
短路血管:手指等处的体温调节相关的直接通路。
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阻力与粘度和血管长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成反比。
血细胞比容,血流切率(越大,阻力越小)。
三个通路:1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2直捷通路:通血毛细血管,骨骼肌,快速供血。3短路血管:皮肤,维持体温。
微循环的组成:
微动脉:总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微静脉:后闸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主要是受局部代谢物质影响。还有冠状动脉也是。
淋巴回流: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调节体液平衡。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和大分子物质以及红细胞带回血液。经肠道吸收的长链脂肪酸也经淋巴吸收。
三 心血管调节
1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胞体位于第1-5胸段脊髓中间外侧住。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和颈交感神经节内。
血管的神经调节:
所有节前纤维都释放乙酰胆碱。部分交感节后释放乙酰胆碱,部分副交感节后释放肽类物质。
交感既有缩血管(节后释放去甲肾)又有舒血管(节后释放乙酰胆碱)作用。
大部分血管平滑肌仅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而几乎所有(除了毛细血管)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皮肤最多,骨骼肌次之,心和脑最少。
交感舒血管纤维,主要是骨骼肌,平时安静状态下没有,情绪激动时,运动时增多。
副交感神经只有舒血管纤维:舒张少部分器官,如脑膜,腺体。(这些也接受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
心血管反射(属于神经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也称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的表现。
颈动脉窦感受血管壁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窦神经传入增多,至交感神经减弱,迷走神经兴奋。
生理意义:短时间快速调节血压,可升压也可降压。对缓慢血压变化表现不敏感。
2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可感受动脉血中的氧气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氢离子浓度升高等刺激,可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上行至延髓孤束核。主要是调节呼吸,反射性引起心率的变化。
在平时不起作用,只有在缺氧失血,酸中毒的状态下作用。
3心肺感受性反射:心房和血管壁内存在感受器,感受血容量增多的刺激,使心率减慢,升压素醛固酮水平降低。还可以感受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腺苷缓解太的刺激。从而降低血压。意义:调节循环血量。
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而内脏血管收缩。
2体液调节
1肾素_血管紧张素系统
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血流减少,钠离子浓度减少,交感神经兴奋,肾素分泌增多。
血管紧张素2,活性最强,最重要。主要生理作用:直接缩血管,促进交感神经兴奋,中枢易化作用,刺激血管升压素释放,促醛固酮释放,促ACTH释放。
血管紧张素3,主要作用是刺激醛固酮释放。
2肾上腺素
3血管升压素
小剂量出现抗利尿作用,大剂量则收缩血管。调节血管内外血量平衡。主要受血浆渗透压尤其是晶体渗透压的刺激。细胞外液量减少也可刺激。
4其他
血管内皮舒血管,缩血管物质。
舒:NO,前列环素,内皮超极化因子。雌激素可通过刺激NO分泌,而舒张血管。
缩:内皮素,强烈收缩血管,作用持久,刺激血管紧张素,去甲肾释放。
缓激肽:舒血管。
血管活性多肽:心房钠尿肽:利尿利钠,抑制肾素醛固酮血管升压素。舒张血管。调节细胞增植。
肾上腺髓质素:舒张血管,排水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最强烈的舒血管物质。
硫化氢,前列腺素,舒血管。瘦素升血压。
3自身调节
1代谢性自身调节
代谢物引起血流量增减。
2肌源性自身调节
肾,脑。
3动脉压的长期调节:
短期:神经调节。
长时间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长期调节:肾_体液控制机制。
4脑循环
特点:血流量大,耗氧量大。血流量变化小(受外界影响小)两个屏障。
调节:1自身调节60-140
2二氧化碳分压高,氧分压低可直接引起血管舒张
神经调节不明显。
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是回收蛋白质的途径。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少,葡萄糖也少,但钠离子和镁离子多。
血脑屏障: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意义: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内。
冠脉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