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中文名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外文名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别名。门德尔松
国籍 德国
民族 犹太
出生地 汉堡
出生日期 公元1809年2月3日
逝世日期 公元1847年11月4日
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 柏林音乐学院(后担任院长)
主要成就
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首创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
作品结合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特点
推动音乐启蒙运动
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掀起了一股巴赫研究的狂潮
代表作品
《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等
个人经历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 日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利亚(lea)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门德尔松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半个月后去世。终年38岁9个月1天。
主要作品
(MWV编号为门德尔松作品专有编号)
管弦乐曲
(一)交响曲
1.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
MWV.N.8 D大调交响曲(为弦乐队而作的《D大调第八交响曲》的管弦乐队版本,由门德尔松本人亲自改编),完成于1822年;
MWV.N.13 c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时称c小调第十三交响曲),Op.11,完成于1824年;
MWV.A.18 降B大调第二(颂赞歌)交响曲(亦交响康塔塔),Op.52,完成于1840年;
MWV.N.18 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Op.56,完成于1842年;
MWV.N.16 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Op.90,完成于1833年;
门德尔松
MWV.N.15 d小调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Op.107,完成于1830年,出版于1868年;
MWV.N.17 降B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仅存片段),写于1839年;
MWV.N.19 C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仅存片段),写于1845年。
2.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早期的作品,完成 于1821-1823年):
MWV.N.1 C大调第一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2 D大调第二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3 e小调第三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4 c小调第四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5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6 降E大调第六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7 d小调第七交响曲,4个乐章,1821;
MWV.N.8 D大调第八交响曲,4个乐章,1822;
MWV.N.9 C大调第九交响曲,4个乐章,1823;
MWV.N.10 b小调第十交响曲,1个乐章,1823;
MWV.N.11 F大调第十一交响曲,5个乐章,1823;
MWV.N.12 g小调第十二交响曲,3个乐章,1823;
MWV.N.14 c小调交响乐章,1个乐章,1823。
3.玩具交响曲(Kindersinfonie,全部遗失)
MWV.P.4 玩具交响曲,写于1828年;
MWV.P.6 玩具交响曲,写作时间不明;
MWV.P.8 玩具交响曲,写作时间不明。
(二)序曲
MWV.P.3 E大调仲夏夜之梦序曲,Op.21(1826);
MWV.P.1 C大调管乐序曲,Op.24(1824);
MWV.P.7 b小调赫布里底群岛序曲,Op.26(1830,又名芬格尔洞序曲);
MWV.P.5 D大调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序曲,Op.27(1828);
MWV.P.12 F大调美丽的梅露西娜序曲,Op.32(1833);
MWV.P.15 c小调吕伊·布拉斯序曲,Op.95(1839);
MWV.P.2 C大调小号序曲,Op.101(1826)。
(三)其它管弦乐作品
MWV.P.14 a小调葬礼进行曲,Op.103(1836);
MWV.P.16 D大调进行曲,Op.108(1841);
MWV.P.17 降E大调进行曲,写作时间不明;
MWV.P.18 降E大调进行曲,写作时间不明。
(四)钢琴协奏曲
MWV.O.2 a小调钢琴协奏曲(一架钢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2年;
MWV.O.5 E大调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管弦乐队),完成于1823年;
MWV.O.6 降A大调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管弦乐队),完成于1824年;
以下为一架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MWV.O.7 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5,完成于1831年;
MWV.O.11 d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40,完成于1837年;
MWV.O.13 e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写于1842至1844年;
注:门德尔松本人并未完成e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它有部分管弦乐谱(其中只有第一乐章的前11小节是完整的,此外还有56小节不完整的管弦乐谱)和钢琴谱草稿,并未由作曲家本人亲自配器完成。第一、二乐章(分别为e小调、a小调)的钢琴谱草稿由门德尔松本人完成,第三乐章(E大调)的钢琴谱草稿未完成,仅有20小节。由意大利钢琴家普罗希达(Roberto Prosseda)于2006年在牛津的图书馆中发现这两份手稿,并求助于研究门德尔松作品的权威学者布法里尼,将之补写完成,并于2007年进行全球首演,后又与指挥大师里卡多·夏伊(Ricardo Chailly)和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一张唱片。[2]
(五)小提琴协奏曲:
MWV.O.3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把小提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2年;
MWV.O.14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把小提琴与管弦乐队),Op.64,完成于1844年;
(六)二重协奏曲:
MWV.O.4 d小调钢琴与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小提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3年。
(七)大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曾于1844年之后写过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不过此曲手稿后来遗失。
(八)钢琴与乐队作品(协奏曲除外):
MWV.O.1 d小调宣叙调曲(钢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0年;
MWV.O.8 b小调辉煌随想曲,Op.22,完成于1832年;
MWV.O.9 c小调辉煌变奏曲(Duo concertant en variations brillantes,两架钢琴与乐队),Woo.25,完成于1833年。
MWV.O.10 降E大调辉煌回旋曲,Op.29,完成于1834年;
MWV.O.12 b小调小夜曲与欢快的快板,Op.43,完成于1838年。
其他作品
1.合唱作品:
清唱剧有:《圣保罗》(1834-1836)、《以利亚》(1846-1847)、《耶稣基督》(未完成,1847);
交响康塔塔《颂赞歌》(1840,有人称之为第二交响曲);九首诗篇歌;九首经文歌。
2.戏剧音乐:
歌剧有:《卡马秋的婚礼》(1825)、《儿子与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戏剧配乐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梦》(1843)、《阿塔利亚》(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纳斯》(1845)。
3.室内乐:
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四重奏(1822-1825);两首弦乐五重奏(1831,1845);弦乐六重奏(1824);弦乐八重奏 (1825);两首三重奏(d小调,1839;c小调,1845);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1838、1843)。
4.钢琴:《升f小调随想曲》(1825);《e小调回旋随想曲》;六首前奏与赋格(1832-1837);六集《无词歌》。
5.管风琴:三首前奏曲与赋格(1833-1837);六首奏鸣曲(1839-1844)。
6.歌曲与主调合唱曲:十套钢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调合唱曲。
主要成就
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无词歌》
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发明了指挥棒。
人物评价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
门德尔松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门德尔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年)和《赫布里底群岛序曲》(1830—1832年)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后来的作品中他的视野大为扩展(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却未见有多大的进展。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所共有的精练、美妙与和声上的规规矩矩在《以利亚》的伯明翰首演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为维多利亚中期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规范。但是他也大胆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响曲》(No.5,d小调)中不同寻常的结构和瓦格纳风格的先兆就证明了这一点。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