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能敬畏生命,但治不了社会根本

《生门》能敬畏生命,但治不了社会根本_第1张图片

很荣幸,成为华南地区第一批看到纪录片《生门》的观众。

但又感到恐慌,因为看完后的确让我对现实和婚姻会有短暂性的抵触。


整个观影过程是在触目惊心的状态中看完的,因为可能一些手术室的画面并不能非常直观地看到。

影院里近百号人,包括小孩都会为之动容,湿红眼眶,电影结束后掌声也持续了好一会。

很多不错的电影其实都能够在影片中打动人,所以对于如此写实的《生门》来说,这样的现场效果一点也不意外。

但,我想说的是,人其实是非常情绪化的动物,包括我在内,可能在这两个小时里情绪多么激动,对生命多么敬畏,对母爱的伟大多么崇敬,都只是在这两小时之内的。

观影结束了,每个人依旧回到自己的生活,喝着几十元一杯的咖啡,吃着几百元的晚餐,买着几千元的衣服,带着几万元的首饰和包包。

而《生门》电影本身,可能只是后来几分钟的谈资,可能聊它的时间和趣味还不如林丹出轨事件有意思,还不如威少又拿了大号三双刺激,还不如哪只股票涨停了有价值。

总之电影所折射的话题很多很多,但并不是一部纪录片能够去改变什么的。

即使今天电影院里的百号人多么义愤填膺多么愤世嫉俗,也对目前贫困地区的各种问题起不了多少作用。因为这是国家体制和社会现状的问题,这是中国广阔的地域所形成的文化差异问题,这也是几千年中国遗留的后遗症问题。

电影《生门》只能在局限的社会人群中产生一些影响,但这不够,我们可能还需要《死门》,还需要《生死门》,还需要更多的纪录片来供养人们的思想。


电影里一位已经有两个女儿的母亲,说的最多的独白就是:我们乡下和城里不一样,乡下人需要有一个男孩才能抬的起投,如果没有为婆家生一个男孩,那会被人说三道四。

其实挺悲哀的,我本想在2016年的今天,不应该再出现这样的思想的,真的不应该的。即使可能只是局部的地区有这样的观念,但也是最值得反思,最令人悲哀的思想观念。

而怀孕了一对双胞胎的母亲,她因为五万块钱的手术费而一直耽搁稍微好点的治疗。她丈夫和家人,在全乡的亲戚熟人,几十户家庭里,才凑了几万块钱,而且其中还包括了两万的高利贷。

五万块钱,对于富裕的人来说算什么呢?一双鞋子一件衣服?一条项链一个包包?或者一顿饭一次夜总会?

但对于部分贫困的乡下来说,却是窘迫到只能去抢去偷才能有那么多钱的地步。

我自身也是乡下长大的,也体验过家里为了一笔钱焦头烂额,亲戚邻居因为钱撕破脸。

那时候印象最深刻的,过年给的一块钱硬币做压岁钱,大年初一过完就得收回去,因为得买盐买油。这件事可能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住,至少明白那时候的心态和如今的心态,会变化,但告诫自己不要变得太迷失。

《生门》能敬畏生命,但治不了社会根本_第2张图片

可能能够在电影院看一部这种涉及生命的纪录片,感觉会有些不同。

《生门》会是很多类似纪录片中不错的一部,但它很难产生现象级的院线电影,也不会成为改变社会现状的导火索。

它可能只能是一些人带着镣铐跳舞的资本,一部让人叫起来潸然泪下的故事。

我并不建议每个人都去看《生门》,因为它的确不适合每一个人。

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母亲可能会感叹岁月,初为人母的八九十年代的妈妈可能也会感同身受,但对于还没有经历过生孕的,即将怀孕的女生来说,些许会对生孩子产生不好的心理阴影。

我原本就非常恐惧医院,所以《生门》全片都在医院里,会让我对医院产生更加惧怕的心态。


并不是所有的现实都值得搬上荧幕的,也并不是人生的经历都适合所有人群去观看。

类似生育的过程会被母亲感叹,会让世人心生敬畏,但它对还没有成为母亲的人,未必会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她。”电影引用了泰戈尔诗集里的经典语句,那我们就一起敬畏下生命吧。


《生门》能敬畏生命,但治不了社会根本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门》能敬畏生命,但治不了社会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