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楷定记》第196讲“未生怨因缘”原文

《观经疏楷定记》第196讲“未生怨因缘”原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P307—P311

〖楷定记〗

次、问答中

先总略答,后别广答。

此中先答“折指”缘,次答“未生怨”。问答参差者,名随语便也。

初中

“本无子”者,虽有耆婆,非太后子故。异说如下。

“无继祀”者,常用此“嗣[1]”。“祀”者,“嗣、祀”,或可借音(更检)。

“以心口”者,不下手故,此乃心口作身业也。

“天井中”者,当天井中,通上下处,令堕地也。然此因缘,未见出处。

龙兴引《涅槃》(二十)云:频婆娑罗往昔为王(佛慰阇王文也。《经》云往有恶心),毗富罗山猎鹿无获,遂值一仙,王即生瞋:“游猎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遂令杀之。仙发恶愿:“愿我来世,还如今日,心口害汝!”(《经》云“其人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先王如是,当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耶?”)彼时王者,频婆娑罗。时彼仙人,阿阇世是(《经》无此文,而《净影疏》亦如是引,憬兴同之)。又,余处云:彼王夫人,今韦提是,以闻王事,起随心故。(言“余处”者,指何经耶?)今见经文,往有恶心,似今身中往年之事,即生悔故,今世轻受,不堕地狱。若先世事,岂若斯乎?然《净影疏》亦云“宿业”,更思择之。

龙兴又引《照明菩萨经》云,佛言:“往昔瓶沙王后,无有太子,请相师问‘何时有身?’相师瞻曰‘山中有一坐禅道人,命终将来’。王闻,遣人断道人粮。道人得通,即知王意,为王示现,死作白兔,在王东园。王将国民捉得白兔,钉四足、口、鼻、头。兔死作子,长大立位,绕城游观,回车入城,即作恶念,共诸群臣,即捉父王,闭着狱中,不听饷食。韦提夫人以蜜涂身,着生韦衣,白守狱者,令见密语,狱吏听入,解身上衣,以手拔刀,削蜜与王。王得蜜食,眼目精明。夫人白王‘虽在狱中,称佛名字,礼佛礼僧’。王用后语,狱中礼佛。阿阇世王问狱吏言‘狱囚何似?’答言‘平安,但见随时狱中礼佛’。世王大怒‘临死之囚,狱中礼佛。临渴穿井,不解时急!’钉王额上,及两手掌,并两膝头,不得礼佛,病钉而死。”佛告阿难:“莫得生懊天下万物,无不有报。”

有别记云:夫人无子,王问相师,占曰“山中有仙,死已入胎”。王杀仙人,死受兔身。后复未孕,王更问师。太吏更占,见受兔身。王复往猎,兔见兵围,遂投丘井,井底有草,兔食草根,经三七日,彼饿而死(虽有此记,未见经论。以上龙兴《记》文)。

此二经中,今释似依《照明经》说,而有异同。既有别记,更作异说,故知传说各不同也。憬兴引感法师说,同前别记,而言未勘,依《照明》矣。

〖观经疏〗

  言“未生怨”者,此因提婆达多起恶妒之心故,对彼太子显发昔日恶缘。

  云何妒心而起恶缘?

  提婆恶性,为人凶猛,虽复出家,恒常妒佛名闻利养。然父王是佛檀越,于一时中,多将供养奉上如来,谓金银七宝、名衣上服、百味果食等,一一色色,皆五百车;香华伎乐,百千万众,赞叹围绕,送向佛会,施佛及僧。

  时调达见已,妒心更盛,即向舍利弗所,求学身通。尊者语言:“仁者且学四念处,不须学身通也。”既请不遂心,更向余尊者边求,乃至五百弟子等,悉无人教,皆遣学四念处。

  请不得已,遂向阿难边学,语阿难言:“汝是我弟,我欲学通,一一次第教我。”然阿难虽得初果,未证他心,不知阿兄私密学通,欲于佛所起于恶计。阿难遂即唤向静处,次第教之。

  跏趺正坐,先教将心举身似动想,去地一分一寸想,一尺一丈想,至舍作空无碍想,直过上空中想,还摄心下至本坐处想。

  次将身举心,初时去地一分一寸等,亦如前法。以身举心,以心举身,亦随既至上空已,还摄取身,下至本坐处。

  次想身心合举,还同前法,一分一寸等,周而复始。

  次想身心入一切质碍色境中,作不质碍想。

  次想一切山河大地等色入自身中,如空无碍,不见色相。

  次想自身,或大遍满虚空,坐卧自在,或坐或卧,以手捉动日月;或作小身,入微尘中。一切皆作无碍想。

  阿难如是次第教已。

  时调达既受得法已,即别向静处,七日七夜一心专注,即得身通,一切自在,皆得成就。

  既得通已,即向太子殿前,在于空中,现大神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左边出水,右边出火;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坐卧空中,随意自在。

  太子见已,问左右曰:“此是何人?”左右答太子言:“此是尊者提婆。”太子闻已,心大欢喜,遂即举手唤言:“尊者,何不下来?”提婆既见唤已,即化作婴儿,直向太子膝上。太子即抱,鸣口弄之,又唾口中,婴儿遂咽之,须臾还复本身。

  太子既见提婆种种神变,转加敬重。既见太子心敬重已,即说父王供养因缘,色别五百乘车,载向佛所,奉佛及僧。太子闻已,即语尊者:“弟子亦能备具,色各五百车,供养尊者,及施众僧,可不如彼也?”提婆言:“太子此意大善!”

  自此以后,大得供养,心转高慢。譬如以杖,打恶狗鼻,转增狗恶。此亦如是,太子今将利养之杖,打提婆贪心狗鼻,转加恶盛,因此破僧,改佛法戒,教戒不同待佛普为凡圣大众说法之时,即来会中,从佛索于徒众:“并诸法藏,尽付嘱我。世尊年将老迈,宜可就静,内自将养。”一切大众闻提婆此语,愕尔迭互相看,甚生惊怪。

  尔时世尊即对大众语提婆言:“舍利、目连等,即大法将,我尚不将佛法付嘱,况汝痴人食唾者乎!”

  时提婆闻佛对众毁辱,犹如毒箭入心,更发痴狂之意。藉此因缘,即向太子所,共论恶计。太子既见尊者,敬心承问言:“尊者今日颜色憔悴,不同往昔。”提婆答曰:“我今憔悴,正为太子也。”太子敬问:“尊者为我,有何意也?”提婆即答云:“太子知否?世尊年老,无所堪任,当可除之,我自作佛;父王年老,亦可除之,太子自坐正位。新王、新佛治化,岂不乐乎!”太子闻之,极大瞋怒:“勿作是说!”又言:“太子莫瞋。父王于太子,全无恩德。初欲生太子时,父王即遣夫人,在百尺楼上,当天井中生,即望堕地令死。正以太子福力故,命根不断,但损小指。若不信者,自看小指,足以为验。”太子既闻此语,更重审言:“实尔已否?”提婆答言:“此若不实,我何故来作漫语也?”因此语已,遂即信用提婆恶见之计,故道“随顺调达恶友之教”也。

〖楷定记〗

次答“未生怨”中因缘,亦与诸文不同。且此文言“此因提婆”等者,“折指”因缘,虽亦提婆所显,此名正为怨心由生故也(如《涅槃》说)。

“虽复出家”等者,《智论》(十四)云“佛初游迦毗罗婆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悉是梵志,供养火故,形容憔悴。王心念言‘我子侍从,虽心清净,并无容貌’。敕下国中诸释子等,皆令出家。是时斛饭王子提婆达多,出家学道,受六万法藏,精进修行,满十二年,其后为供养利故,来至佛所,求学神通等”(略抄)。今时秃头,多有此类。为诫未来,现此相耳。又欲远起今经化故,佛徒众中,先有此人。故知化前,能待起化,其来久矣。又准此《论》,调达学通,似在出家十二年后。若尔,成道二十年末,应有此事。如《普曜经》,成道六年,游迦维故。然从阿难学得通故,实在成道三十年后,乃至四十余年中也(更检)。

“是佛檀越”等者,此云施主。《智论》第三,释佛多住王舍城中,云“频婆娑罗王约敕宫中,常作千比丘食故”(云云)。又准《涅槃》《本起》[1]等说,出家苦行,成道以来,常在此国,受王供养。故知诸王中,第一檀越也。

“即向舍利弗”等者,《智论》云“往诣佛所,求学神通。佛告调达‘汝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亦得神通’。出求舍利弗、目连,乃至五百阿罗汉,皆不为说。不得所求,涕泣不乐,到阿难所,是时阿难未得他心智,敬其兄故,如佛所言,以授提婆,不久便得。自念谁当作我檀越?王子阿阇世,有大王相,欲为亲厚”。等(略抄)。今文所引,应依律部。四念处者,即五阴,身、受、心、法,为所观境;念即四观,不净、不乐、无常、无我。《论》云无常,略举其一,非相违也。

“阿兄私密”等者,“阿师、阿谁”等例,敬他言也,称“私密”也。

问:提婆凡愚,尚得五通。阿难初果,何故未证?又,自未证,何能教他?

答:未证教他,传佛语故,今时人师多此例也。然见谛、得通,各随所乐。故诸外道,虽得五通,未见真理。初果圣者,虽见谛理,而未得通。《净影章》引《杂心》偈云“五通在四禅,根本非余定”。根本者,即四根本禅。余定者,谓未至(初禅近分,亦名未到)、中间(二禅近分),及以四空,六地定也。阿难多闻,虽知其法,未得四禅,不具五通。见谛证理,依未至禅。乃至灭后,证罗汉果,依电光定(《毗昙》意未至定,《成实》意欲界定),尔时方得九定、六通、三明、八解。此乃慧多定小故也。提婆凡愚,精进勤修,暂伏欲惑,得禅发通。疑人迷惑,以为圣人,今时暗者多此类矣。

《观经疏楷定记》第196讲“未生怨因缘”原文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经疏楷定记》第196讲“未生怨因缘”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