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RyanRyan聊心理
前言
曾经有段时间“互联网+”这个概念很火,Ryan还和朋友聊过“互联网+心理学”这个问题,不过当时也就止于大样本大数据,更加广泛的区域合作这样,最近人工智能被提到的越来越多,这篇文章想聊一聊Ryan对于“人工智能+心理学”的一点想法。(长文预警,可能也有点专业性过强,不过Ryan还是期待大家走过路过能读一下……)
作为背景,简单提一下什么是人工智能。依照百度百科的解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最近一段时间,当你打开科技类的新闻,很难不看到有关“人工智能”的消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前几年觉得离我们还很遥远的名词,突然之间已然充斥在了我们周围。
昨天的新闻中提到,两个AI挑战了高考的数学题,完成的也还不错。而前段时间柯洁与AlphaGo的人机围棋大战最终以0-3告负,“阿法狗”在被授予了中国棋院颁发的九段证书后也宣布退役。继97年“深蓝”在象棋领域战胜人类之后,人类在围棋上也甘拜下风。基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蒙特卡洛树训练出来的围棋AI能够完成围棋这一高难度的挑战,不得不让人感叹人工智能在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变得很厉害了,而且在各种算法提高的基础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能否在未来通过图灵测试一定是一个跨时代的里程碑)。
那么AI这玩意儿只是在围棋上厉害吗?偶尔能做做题?在现实当中又起到了些什么作用呢?Ryan随便搜一下发现,还挺多的,而且已经在逐步进入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中了。
最简单的例子,游戏里非人控制的角色就是AI,不过比较低级;还有一些个人的语音助手就是其一,Siri、微软小冰、科大讯飞、Amazon Echo、Google Home等等,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需求场景;有一个很常见的例子,网易云音乐等软件你听得越多他推送的歌会越“懂你”,这是聚类分析的算法带来的,它也是人工智能中无监督学习的一部分;特斯拉、百度等公司正在研究的自动驾驶也是一类;也有用AI做设计的例子,可能大家不知道,淘宝上很多商品的广告就是AI设计的;在金融领域,AI也在逐步替代一些业务与咨询方面的人力工作;在医疗行业,前些日子看到的新闻,说AI在影像学方面的诊断识别准确率已经比一些普通医生要高了;在安防方面,AI可以实现巡逻和探测,不过这一类里有个具有争议的例子,前段时间一位学者的论文《基于面部图像的自动犯罪概率推断》,被广泛批评说有“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以貌取人”之嫌;等等……
这样的例子现在已不胜枚举,或许我们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走在一条快速发展的车道上了,而且正在对许多传统行业进行着冲击与颠覆。那么,Ryan就在想,对于心理学来说,人工智能和心理学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虽然心理学不算传统行业,或者说算是新兴行业吧(经典梗,虽然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XD),但当人工智能这一浪打过来,可能会对心理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想起了当年计算机兴起的时候,可是直接影响到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的,那,下一步的人工智能呢?
第一个想到的点,其实是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在脑科学中的例子。利用脑成像多体素模式分析解码认知的神经表征,也就是经常听到说的MVPA。这是一个源于机器学习理论的分析方式,通过对脑成像数据的空间模式进行分类,从而对大脑的活动模式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方式对于解码大脑的活动很有帮助,对未来的脑机接口的发展也提供了方向。(如果大家对这个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许未来心理学(或者说神经科学?)真的能够通过这个技术“知道你在想什么”。Ryan最近也在做这方面的东西,有空会再写一些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第二个想到的是关于情绪识别的。这可能算是计算机视觉下面的一个分支吧。首先是目前机器的面孔识别已经做的很好了,比如大家手机里的相册,都能够做到区分出不同照片中的同一人物并归档,那么假若在大数据的加持下,通过机器学习完成对面孔情绪的识别应该也是可行的,而这样的情绪识别或许对诊断能够提供帮助,并且可能在基于社交网络的文字信息抓取上,配合情绪识别,还能为早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提供预警,从而接入早期干预,应该会对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所帮助吧。不过可能这里最大的问题还是隐私,毕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人的“被监控感”可能就更强了……
还有一个想法是借鉴于“AI+教育”的,可以让人工智能进入学校的心理教育中,为心理教育带来更多的互动与情境式体验(配合AR或者VR等)。目前学校里心理教育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是教育部强制要求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现有的心理教育方式并不买账,可能没人听,也可能是听听就过了,或许有人工智能的帮助,会改变这一现状,让大家更加重视。这里假如加上聚类分析的算法,应该可以结合个体的经历与感受实现定制个性化的心理教育,针对性也会相应更强。
藉由AI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Ryan还想到的一个点是,它是否能够对心理咨询有所帮助呢?想想现有上文提到的google home之类智能语音助手,在每个人无法配有自己专属的心理咨询师的情况下,若是能够通过语音助手满足个体即时的、特定的心理咨询的需求,岂不是很方便?不过这里的问题是,这样的咨询可能功能还是有限的,而且也无法提供像真实的人那样的温暖与情感,互动和咨询的效果也不够好。
接下来的一些想法与心理学的学生密切相关了,也是基于Ryan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联想到的吧。
既然人工智能能够制作机器人,那为何不搞一个机器人主试呢?心理学的实验往往需要双盲(即实验的主试和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目的),平常学生在做实验(或者发问卷)的时候,很难单独再去请主试,所以最后实际操作中可能就只是单盲而已。假如能够引入机器人主试,实验的流程将更加标准和可控,信效度将会更高,同时也可以解放人工去做一些其它的活动比如观察或者记录等。
人工智能中也包括专家系统,或许可以考虑引入其来帮助心理学学生讲解一些上课没有听明白的知识点,或者辅助研究设计,甚至在做实验(问卷、咨询)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进行关键讲解,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这样。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通过老师进行求助,假若此时有人工智能的辅助,应该会能提高一些平时做研究的效率。当然了,假如有这样的工具作为依赖,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与顿悟,扼杀创造性,也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吧。
最后一个估计要真有了一定是广大心理学学生的福音。统计和编程往往是困扰心理学学生的两大难题,假如人工智能能够实现,我告诉它我的实验设计(或者说问卷的题目、维度),它就能为我准备好恰当的统计方法;假如我告诉它我的实验流程,给它实验的刺激材料,就能给我返回实验程序,那简直是太完美了!想想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难说要不了很久就会有这样的东西出现。不过这个其实对于心理学学生来说可以算很偷懒了,毕竟学好和掌握统计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编程的思维与能力在当今时代也很有价值。
扯了这么多,Ryan很感谢你读到了这里。其实想说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需要的人工智能,不是说要去完全替代现有的一些心理学的工作,也不是说让人在应当掌握好的知识和能力面前偷懒,而是说应该让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心理学学生和心理学工作者更好的完成各自的任务,辅助我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人工智能固然有很多优点,但其实缺点也不少,在“人工智能+心理学”这条道路上,我们更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避开(或者说改进)这些缺点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
同时,回归到心理学的本质上来说,我们还是要把“人”放在首位,关注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的情感与体验,也让人与人之间能够有更好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而不是用机器将人与人分隔开来。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又是憋了好些天,终于把这篇写出来了,大家久等。
“人工智能 + 心理学”等于什么,这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Ryan大概把想到的方面都罗列出来了,也很期待看到你们的补充。
有朋友打趣说,你这篇里写的全是“风口”啊,赶快拿这些idea去找投资人创业吧!哈哈哈哈,Ryan可干不了这事,不过倒是真的很盼望有人能够把这些东西做出来的那一天。
最后,感谢一下给本文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的HYY、Randall和Alien的男友(对,就是写《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的那个Alien)
——Ryan的编后记
依旧放上一个简单粗暴的打赏方式给亲爱的苹果用户(๑*◡*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