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孤独的事,是独自面对自己的朝圣时刻。
文 | 清晏 编辑 | 沈小山
B站新出一套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里,旧书收藏人陈晓维,提到书友们的聚会时说:「我们这个书友的聚会,就是互相显摆显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藏书重要的乐趣之一。因为藏书的人其实都很寂寞,平时没人愿意听你聊这个东西,别人听不懂,也get不到你那个点。」
陈晓维这番话,道出的不只是旧书藏友们的烦恼,更是每个读书人的烦恼。
这种不被理解的烦恼,面对家人和搬家工人的时候,最可怕。在他们面前,向来喜欢自诩「读书人」的我,尊严和地位都低到了尘埃里。此前在上海和北京,每逢搬家就会被鄙视,搬家工人看到堆成小山包似的书,嚷着坐地起价且不说,还得各种埋怨。最后迁往深圳时,朋友所在的物流公司都不愿意托运。
更过分的是妻子。她现在对我和书的态度,非但不复当初,甚至算得上“恨意满满”。尤其闺女出生后,原本我引以为傲的书,反倒成了被数落的罪证——「鞋柜都被你放书了」、「孩子放玩具的地方都没有」、「奶粉和尿不湿都买不起,你还敢买书」……为了能更多地争取买书的权利,我不得不主动让却所有家庭事务的话语权,最终连我的家庭地位,都变得岌岌可危。
每当因为书与人争执时,我都会觉得寂寞,甚至说得上孤独。但又能怎么办?
本来读书就是件孤独的事,它毕竟是我们面对自己的朝圣时刻。阅读时的冲动、亢奋甚或是热泪盈眶,你都没办法跟任何人分享。这正应了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话。任何读书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所以后浪出版公司文学部主编朱岳,才会在纪录片第一集《书海编舟计》里,说自己曾因为出版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拉黑了一位多年的铁哥们。
这固然显得朱岳执拗、不近人情。但这件事透露更深层的,其实是读书人最大的无奈,和最后的倔强。无奈是我们身为人类最深刻的孤独,只有面对它,才有最后的诚实与不诚实。而朱岳选择的是对自己诚实,拉黑沟壑原来如此巨大的哥们——这就是他最后的倔强:既然没办法在更大的精神层面达成共识,那不如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书海编舟计》,讲的就是读书人的这种孤独、无奈和倔强,而承载这个主题的,分别是文学图书编辑朱岳、俞国林,和国外文学译者范晔(翻译了《百年孤独》)。在目前已经释出的三集里,它可能是最丧的一集,给人的感觉,像极了朱岳衣服上的四个字:精神恍惚——你能理解他们坚守的终极信仰和意义,但数十年如一日地耗在一本书或一件事上,很难不让人「精神恍惚」。
如果说《书海编舟计》讲的是读书人的孤独、无奈和倔强,那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和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则是在讲述读书人内心世界的丰饶、繁盛和富足。比如蔡皋,作为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虽然年届73岁高龄,但长年浸润在书画世界里的她,却浑身上下都洋溢着童真。哪怕是只在楼顶花园的一方天地里,只要安安静静地坐着,她就会觉得「阳光来,蜜蜂来,文字也会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这段自述里,蔡皋着重强调的「很养我的」一句,道出了读书人的自足状态:拥有一本书,就能拥有一整个世界。
创作者如蔡皋,在书里拥有的世界可能更丰盛,他们毕竟是要创造一整个世界。而我作为一个新手父亲,蔡皋和她的绘本世界,也就成了我书单里的常客。她的作品很多,除了被黄永玉盛赞为「湖南有福了」的《晒龙袍的六月六》,她的知名作品还有《百鸟羽衣》《人与花》《一蔸雨水一蔸禾》《月亮粑粑》等。
但最能体现她精神的,却是两本风格截然不同的绘本,偏黑暗色彩的《荒原狐精》,和充满明丽与绚烂的《桃花源的故事》——前者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短篇《贾儿》,帮蔡皋赢得了国际声誉;后者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被日本选入中小学教材。
对比这两个儿童绘本,虽然都是水粉作品,却还是要介绍一下,才能相信它们出自同一作者:《荒原狐精》是一个用孩子用毒药杀死三只狐精拯救母亲的魔幻故事,画风也极尽灰暗阴森;《桃花源的故事》则用鲜艳亮丽的绘画,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世界——这一明一暗的两种世界,都体现着蔡皋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真、善、美,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蔡皋和她的绘本世界,证明着读书人对世界的理解,有着更多维度的可能。
事实上,这也是纪录片里的主角们,都呈现着的精神状态:在枯燥、乏味甚至显得日渐沉沦的现实面前,书籍能带来更强盛的愉悦和富足。
不嗜书的人,当然可以嗤之以鼻,讽刺这是读书人逃避现实的致幻剂。尤其是读书被成功学、职业教育、电商和新媒体成功摧毁的当下,蔡皋和朱岳们对书籍的执着和坚持,让他们变得像极了孤胆英雄,或者不必说得这么豪情,而是像极了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就是要用书籍跟世俗生活、平庸人生对抗,让读者在日渐沉沦的过程里,找到可以凭赖的依靠。
面对屋里堆积如山的书,特别是我想购置新书时,家人总是发出这样的读书诘问:「家里的书都读过了吗?都记住了吗?要买的新书到底有什么用?」
相信嗜书的人,多多少少都可能遇到过这个问题。开始我很愤怒,觉着他们怎么会不理解读书的好处?后来逐渐明白,孤岛才是人类之间最真实的状态。直到在纳博科夫《文学讲稿》里,才找到面对读书诘问时的最好答案,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有一个比我更体面的回答:
「令我们吸收了养分的这些小说,不会教给你们用来处理生活中任何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我试图和你们分享的这些知识,不过是纯粹的奢侈品,这些知识既不会帮助你去理解法国的社会经济,也不会帮助你去明白一个少女或少男的内心秘密。但是,如果你听从了我的教导,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灵感的精致的艺术品所提供的纯粹的满足感,这些知识就帮到你们。」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email protected]。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