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七版)【原名:Personality,7th Edition】/ 作者:Jerry M.Burger / 翻译:陈会昌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16个章节,包括人格的定义、人格的研究方法,以及人格的六大流派,分别为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每个流派又详细介绍了其理论模型、应用、评价及相关研究。最后有一章单独作为结语,讨论了人格、文化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大约20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但是很多心理学家很难接受这两种观点,佛洛依德和行为主义都忽略了人性中一些重要的方面,比如自由意志和人的尊严等,行为被说成是受控于学习经验或者本我冲动,而不是个体的选择。出于这种考虑,人格理论家中的“第三势力”应运而生,人本主义流派(也被称为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的心理学)为人类描述了一副完全不同的图画。
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对其行为负主要责任。虽然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某些事件自动做出反应,有时也会受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但是几乎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动方向,因为我们有自由意志。
美国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迅速号召了一大批心理治疗师和人格理论家。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诺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标志着人本主义理论以被众人接受。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来源于很多方面,但它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在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特别是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研究。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例如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后来都成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欧洲有一批心理学家与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非常一致,被冠以“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称号。他们以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和让-保罗·萨特的学说为基础,发展他们的人格理论。这些先驱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包括鲁德维格·宾斯万格,梅大尔·博斯,维克多·佛兰克尔,罗纳德·戴维·劳恩和罗洛·梅等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焦点是解决存在的焦虑,这是由于认为个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感。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只有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的更加成熟的态度。
存在主义哲学同时开始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这个时期,有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也从传统心理学向人本主义观点转变,建立了这个新的流派去理解人类行为,并成为他们毕生的事业。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很困难的,因为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人本主义理论的定义。但是一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四个方面是: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
1、人的责任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存在主义哲学家还是认为,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不做任何事,在特定时刻,行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人们做出一项选择,并非必须如此,我们既可以被动接受,也可以积极行动。为此,我们或许付出了很不合理的代价,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这样选择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看做是他们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那只是因为身体上的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 ,当然,对许多人来说,这种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地
人本主义者认为,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心理健全的人。对过去和将来的思考虽然有益,但是多数人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反省过去,计划未来,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3、个体的现象学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坚决认为,假如治疗师听了 来访者的倾诉后,就判断他们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强迫他们接受意见,同意要改变什么,怎么改,那将是极为荒谬的。相反,人本主义的治疗师努力去理解来访者的背景,然后给来访者提供指导,使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如果你和许多人一样,权衡别人的建议,自己做出决定,那你就能解决问题。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认为,当人们的眼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不会感到满意,而是会积极地寻求发展。卡尔·罗杰斯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心理健全的人。亚伯拉罕·马斯洛用自我实现这个词来描述这种人,当我们变得更像我们自己,并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任何人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这一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罗杰斯把这一通过自我获得发展的过程称为“成长过程”。
三、卡尔·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首先普及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还把自己在心理治疗领域内的知识扩展到一般人格理论中。最后,罗杰斯把人本主义方法应用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例如教育和世界和平问题。
对大多数而言,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1、心理健全的人
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健全的人。
罗杰斯界定了心理健全的人的几个特征。心理健全的人坦诚的对待自己的经历,试图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他们的目的是体验生活,而不是仅仅过日子。
心理健全的人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他们觉得一件事是对的,可能就会去做。他们对别人的需要感觉敏感,但不会屈从于社会行为标准的要求。他们能够更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情感,正因如此,他们能够尽力更丰富的生活。
2、焦虑和防御机制
人们经常不快乐,也很难成为心理健全的人,当我们感到焦虑并以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做出反应时,我们就会远离欢乐。在罗杰斯看来 ,当人接触到跟他的自我直觉不一致的信息时,焦虑就会产生。
对于“有人不喜欢你”这个评价,心理健全的人会考虑,自己虽然是个好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认为你是完美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具有这样的适应性调节,所以这一信息会导致焦虑。
罗杰斯提出人们是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 ,称之为“潜知觉”。如果这个信息并不是很有威胁,它就会进入意识层,但如果它跟自我概念相抵触,我们就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阻止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以此来对付焦虑。
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歪曲,当别人说你愚蠢时,你可能会说服自己认为那人情绪不好或会断然否定,不,他不是说我,而是说一个和我同名的人。即使一条好的信息与我们自我概念不一致,也会引起焦虑。
有时候,对于自我观察得到的威胁或焦虑信息,我们也会做出防御,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会用无法达到个人标准的方式行事,也许你会骗一个朋友的钱,说伤害所爱的人的话 。即使心理健全的人有时也会令自己失望,但是更多的情况,人们会承认他们的短处并试图从缺点中学习,但更多情况下,人们会歪曲信息(她真的不该为这话伤心)或否认事实(我不知道钱是他的)。
歪曲和否认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地降低焦虑,但这种焦虑的缓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会使我们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严重时,有人会把现实与幻想混淆在一起。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人就会体验到一种罗杰斯所说的整合失败,当这种过程发生时,对不一致信息的抵御就彻底失败了,其结果就是极端焦虑。
3、有条件关注和无条件关注
罗杰斯认为,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给我们爱和支持,但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大多数父母只有在孩子满足了他们的期望时,才会爱孩子。孩子逐渐懂得,他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心理健全的人。
我们只是把那些可能被生活中的重要任务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身上还有另一部分内容,它们不被赞许或有可能被反对,与接收和表达这些思想和情感的做法相反,我们会否认或歪曲它们,把它们从自我概念中剔除出去,结果,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真实的情感的联系,成为心理不那么健全的人。
人们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父母应该和孩子交流,使孩子知道,虽然父母并不赞成他们的某些行为,但父母总是爱他们,接受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觉得,无需隐藏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可以自由的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的体验全部生活。
令人庆幸的是,父母并不是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唯一来源,成人间也可以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建立友谊以及成为伴侣。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努力了解心理学如何帮助人们形成幸福、健康的人格。他写到“我们必须用健康的另一半来补充”佛洛依德“心理学悲观的一部分”,他认为人是乐观的,令人振奋的,他更关注人格的意识方面。
1、动机和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恰当地分析了经济大萧条时代的工人和中产阶级市民的对比需要。马斯洛区分了两种基本的需要:一种是匮乏动机,是由饿、渴等基本需要的缺乏产生的。还有一种为成长需要,它包括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在马斯洛最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他界定了包括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的五个基本需要层次。这五种层次是一个渐进的表达,就是说,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饿、渴、空气和睡眠。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我们达到高层次需要前,必须首先满足的需要。
(2)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被安全需要所推动,这包括需要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以及对结构和顺序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多数人都有工作、有家、饭桌上有吃的,但是这些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并没有带来幸福。对友谊和爱的需要很快就出现了。马斯洛提出两种类型的爱。D型爱,如饥饿、是以缺失为基础的,我们需要这种爱去满足缺乏它们时产生的空虚,这是一种自私的爱,关注的是获得,而不是给予。但它却是发展第二阶段的B型爱的必经之路,B型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以成长需要为基础。B型爱永远不可能因为有了所爱的东西而满足,B型爱是丰富的、愉快的、和其他人一起成长的。
(4)尊重的需要。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即使我们有金钱、配偶和朋友,但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沮丧的情感。
(5)自我实现需要。不可避免的是,当一个人得到足够的财产、爱和权力并不能保证幸福。因为,正如马斯洛所说,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一种新的需要和不满足就会出现。在生活中,那些满足了所有需要的人就会关注怎样才能发挥出全部潜能。
马斯洛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潜能得以完全发挥,每个人都有努力追求这种状态的需要,大多数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是现在无法设想的。
2、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错误理解
马斯洛接着指出,他最初的五级需要层次过度简化了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多数人都感到这种需要层次有合理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明显例外。例如 ,一些艺术家放弃满足自己的低级需要,努力去表达他们的创作愿望,也能获得很大的满足,对他们而言,画画,写作可能比稳定的收入或得到食物更重要。
对需要层次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理解,就是认为在进入高一级需要之前,低一级 的需要必须百分百得到满足。实际上,马斯洛所说的是,在某一阶段,需要只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尽管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他也承认,在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有些文化通过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或政治领袖而获得自尊和他人尊重,但在另外的文化中,这种尊重可能指向其他的有特殊技能的人。马斯洛认为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的,基于需要本身,而不是满足需要的方式,在不同文化中是共同的。
对马斯洛的理论的另一个过于简单的认识就是,认为一个行为只受一种需要驱动。马斯洛认为,行为是多元动机驱动的结果。
3、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在关注和研究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而马斯洛却从相反的角度切入研究。马斯洛首先挑选出那些完全满足了自我实现的人,对同时代的人进行了亲自访谈,对历史人物,采用了文献法收集资料,用“整体分析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深层次地理解这些人。
从分析中,马斯洛概括出了这些心理健康的人的特征。
自我实现的人他们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去改进它们,由于这种自我接纳,自我实现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做过的错事而过分担心或自责,他们尊重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
心理健康的人比普通人更少地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约束。大多数人都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而自我实现的人则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愿望,哪怕这些愿望有时是违背社会规范的。
马斯洛指出,他所研究的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性,但是,他认为一般所说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不同,前者是传统的,和能力想联的,并会产生某种直接结果。而当人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完成一项工作时表现出来的则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在本质上,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接近生活本质的通道,马斯洛把它比作儿童那种自发探究世界的方式,那是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带有敬畏之心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自我实现的人保留和升华了儿童时期那种纯朴的看世界的眼光。
马斯洛不无惊讶的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朋友都很少,但他们的友谊却深厚而有益。他们都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他们取笑所有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但不针对某个个人或团体。自我实现的人总是以自我欣赏的态度看待他的生活经历。
马斯洛发现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另一个特征是他所谓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高峰体验是一种成长体验,人在产生这种体验后,常说他们感到更自在,对生活更欣赏。并非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有这种体验,只不过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强度大,出现得也更多。
马斯洛还发现了高峰体验者和非高峰体验者的区别,非高峰体验的自我实现者是“社会推动者、政治家、社会工作者、改革家、十字军战士”,他们脚踏实地,对生活有明确目标。而高峰体验者“更可能去写诗,投身音乐、哲学和宗教”。
五、乐观体验的心理
大多数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都关注于这样的问题:人希望在生活中获得一种意义感和自我满足感。
1、乐观体验
想想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件事的时刻,当你感受到的不仅是快乐而是真正的享受的时候,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扰,尽管这些任务都具有挑战性,要求全神贯注,达到目的可以获得能力感,但是真正的快乐在于过程中而不是取得成功之后。
契克岑特米哈伊指出,这时候感受到的就是很自然、很轻松,他把这种体验称为涌动,乐观体验是令人愉快的,但它不是出现在休息、娱乐的时刻。这种绝妙的涌动体验通常都发生在完成艰难而有价值的任务时,此时身心都达到了极限。
契克岑特米哈伊分析了上千人对最满足和最愉快时刻的描述之后,总结出涌动体验的八个特征。
1)活动具有挑战性,且需要一定技能。
2)人的注意力完全被活动所吸引。
3)活动有明确目标。
4)有清晰的反馈。
5)人只注意正在干的工作。
6)人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
7)人失去了自我意识。
8)人失去了时间感。
2、日常活动中的乐观体验和快乐
既然涌动体验能给我们带来欢乐,那么,如果把这种体验纳入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更多的欢乐。契克岑特米哈伊认为,只有当我们努力在每时每刻发生的体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时,真正的幸福才能来临。就是说,只有通过努力发现生活的真谛,并努力去实现它,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享受生活。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去做想做的任何事,但是现实生活却不允许我们如此奢侈。人们什么时候才可能有涌动体验,在工作中还是业余时间,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工作的时候就是最幸福的。研究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契克岑特米哈伊认为,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工作都能给你带来涌动体验。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爱学习的中学生并不是想得高分,而是因为学习使他们着迷,使他们满足。
涌动体验要求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从“此时此刻”的生活中得到最大的快乐。达到目的并不是终点,奋斗过程才能得来享受。幸福来源于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屈从于社会准则或他人的要求。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职业满意度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首先,罗杰斯在心理治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理论在工作环境和职业满意度方面也有深入应用。
1、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罗杰斯认为,一个治疗师不可能像来访者一样完全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对改变状况负责的应该是来访者而不是治疗师。那么,治疗师能为来访者做些什么?罗杰斯认为治疗师的工作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来访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他把这种治疗方法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怎样完成这些任务呢?首先,治疗师必须与来访者建立恰当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开、真诚的面对来访者。恰当的治疗关系也要求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治疗师必须接受并“尊重”来访者当前的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治疗师必须赞成来访者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那些会造成伤害的行为。
实际上,在治疗师提供的安全气氛中,来访者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信息,但是因为治疗师一直都用积极的关注态度接受他们,所以来访者也就学会了接受自己的错误或弱点。当认识到存在这些问题的时候 ,他们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除了建立接纳关系,治疗师还可通过反馈帮助来访者更好的了解自己。与佛洛依德式的治疗师不同,罗杰斯的治疗不去理解来访者的用意,而只是让来访者听他们自己说了些什么。当来访者要把情感转化为语言的时候,就使用这种方法,通过把含混的情感转化为清晰的语言,他们就能逐渐理解自己的情感。
在治疗师提供的无条件支持的自由氛围中,来访者抛弃防御机制,接受自我,并开始享受全部的生活经历。
最近的研究综述发现,有许多证据表明人本主义治疗法的有效性。
2、工作满意度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一星期要工作40小时,如果仅仅是待遇好,但不允许个人发展潜能,将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他指出“寻找职业就像寻找伴侣,如果对工作不满意那就失去了一条通往自我满足的重要途径”。
马斯洛提出一种精神健康的管理,这种管理通过对组织的调整,帮助职员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使员工因工作成绩而骄傲的同时,也对他们赖以谋生的工作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总之,职业应该为人的成长提供通道,而不仅是一种支付账单的途径。
七、评价:Q分类技术
对心理治疗师而言,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评价治疗效果。Q分类技术是对此很有帮助的一种工具。这项技术是由斯特芬森创立的,其基本程度应用于评价多种心理学概念,包括亲子依恋,防御机制和恋爱关系强度,罗杰斯发现这种技术很适合于人本主义的人格模型,就采纳了这一技术。
心理学家经常编制一些Q分类材料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其中布洛克编制的加利福尼亚Q分类卡片被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广泛使用。这项测验的材料并不非常精细,共包括100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印着依据自我描述的话,例如“我是一个健谈者”、“我从他人那里寻求支持”、“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
如果你是一个准备从罗杰斯那里得到帮助的来访者,那么他会让你先阅读这些卡片,然后把他们分类,首先,根据卡片内容与自己的符合度把他们分为9类,这9类代表正态分布上的9个点,在两个极端的类就代表那些最符合和最不符合你的特征。用这种方法,治疗师和来访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访者自我概念的轮廓。
在第二次分类的时候,要把卡片全部弄混,重新做一遍。这一次,要求按照“理想”自我来对卡片分类。如此一来,就完成了对现实自我和理性自我的分类描述,你和治疗师就可以比较他们之间的差距。根据卡片在每一类中的位置,给他们赋予1-9之间的值,就可以计算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相关系数。
Q分类卡片技术非常适合罗杰斯的理论,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和罗杰斯一样,都假设来访者是最了解自己的,让来访者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描述自己,一个治疗师可以完全不同意来访者Q分类卡片的放置,但是治疗师可能已经比较肯定地发现他很冒失、缺乏敏感性,这正是他问题的一部分。但是人本主义的治疗师要保证,在恰当的治疗氛围中让来访者逐渐以更现实的态度认识自己,并在Q分类卡片中做出相应调整,
当来访者从歪曲和拒绝自己的经历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自己是谁,就更愿意接受自己。也就更能清醒地认识到他们问题的根源,来访者开始朝着恰当的方向改变自己,他们也就有可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修正自己的理想自我,使它与现实自我更一致。也就是说,通过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来访者开始以一种和以前不同的,更准确的方式看自己。
对于来访者来说,这种情况很普遍,他们带着对自己近乎完美的期待进入治疗,但当他们认识到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目标的时候,就承认自己是失败的。如果罗杰斯的治疗成功的使来访者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更接近,毫无疑问,在今后她将像一个心理健全的人那样更好的体验生活。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贡献和批判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思潮像风暴一样席卷心理学界。然而,几乎和出现时一样迅速,第三势力运动在1970年代又减弱了。但是,它为心理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人性的视角,从这一沉浮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同样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1、贡献
过去的人格理论家总是强调人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积极理论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观点。在那些努力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年轻人中间,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非常流行。他们把许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人格方面,出现了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创造力,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治疗师的咨询师的咨询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治疗师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很多持其他理论观点的治疗师也接受或部分接受了人本主义治疗理论的一些思想,还有不少治疗师在实践中采用了罗杰斯式的方法,如移情,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由来访者对自己的变化负责以及来访者和治疗师的自我表露等。此外,人本主义理论还促进了互助小组的兴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不仅限于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大学教师经常向教育、传播学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讲授罗杰斯和马斯洛的理论。管理人员和组织管理心理学者关注如何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来提高工作满意度。许多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接受了罗杰斯的建议,比如发挥潜能,生活在此时此地,寻找生活意义和幸福。
2、批判
被批评的最主要问题是,它用自由意志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种方法使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科学研究不相适应。任何行为都被自由意志支配,但是却没有一项研究可以支持这种解释,在可控制或可预测的观察中,我们不可能给自由意志下定义。这样说并不是说自由意志不存在,它只是不能采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而已。
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另一种批评意见是,许多关键概念难以界定。例如,什么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成长等。罗杰斯和马斯洛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用大量研究结果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而,这些研究的大部分资料受到了实验取向的心理学者的质疑。一些心理学者和普通人之所以接受人本主义理论,是因为该理论与他们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一致,而不是因为他们被证据说服了。
人本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问题涉及人本主义治疗技术有限的适用性。一些批评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法只对一小部分希望通过治疗解决问题的人有帮助,创设恰当的氛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可能对罗杰斯的许多来访者有效,但是对那些有极端心理障碍的人帮助不大。同样,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对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的来访者有帮助,但是,对来自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来访者是否有效,是值得怀疑的。
人本主义还因对人的本质做了过多的天真假设而受到批评。例如,人本主义者假设人的本质是善的,这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是不可实证的问题。另一个令人怀疑的假设是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愿望,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天生是画家,诗人或工匠,关键在于发现哪一个真我被控制着等待发展,这种先验论似乎又和人本主义理论所强调的自由意志说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