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书摘
《理性情绪》是著名心理学阿尔伯特·埃利斯的心理学巨著,全面介绍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就是“REBT疗法”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并指出通过持之以恒地践行REBT疗法,你就可以切实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远离焦虑、抑郁、敌意、妄自菲薄等负面情绪,成为一个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悦纳生活的人。
适合谁读
· 心理学家
· 被负面情绪困扰的人
· 企业管理者
关于作者
阿尔伯特·埃利斯,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疗法”)的创始人。自1955年埃利斯创立这一疗法以来,世界各地的咨询师已经运用这一方法,帮助成千上万的来访者摆脱了情绪困扰,走上了理性生活的道路。
学什么?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是急性子,遇事容易激动,“点火就着”,又爱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因此,常常使自己处于困惑、焦虑、抑郁、恐惧的不良状态,被负面情绪困扰。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强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使人们远离负面情绪,笑对人生呢?
今天的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在治疗实践中遇到的经典案例,全面介绍了REBT疗法的机制和方法,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很多“绝对化”的观念都是不合理的,改变这种不合理观念可以转换情绪,最终达到理性掌控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ABC理论;
· 合理和不合理信念的本质区别;
· 为什么说“人皆自寻烦恼”。
在了解整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发生在阿尔伯特·埃利斯治疗实践中的真实案例。
乔治是一名25岁的男性,他来找埃利斯咨询,是因为他“不合理地”对几乎每一位他见过的40岁以下的女性都有强烈的欲望。说白了,就是好色。我们常说:“食色,性也”,然而,如果像乔治这样对每一位青年甚至中年女性都抱有欲望的话,的确是有点不正常,可能有些人尤其是女性书友已经给他贴上了“色情狂”的标签。
不要说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就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恐怕也可能会把他看作是“性欲亢进”的病人,接下来就是选择治疗方法了。
然而,埃利斯与我们常规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对乔治说,“你的这种想法,只要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种喜好,它就不一定是病”,他进一步解释说,“你来找我,是因为你为此纠结,为此感到痛苦。
然而,正是因为你把‘我非常喜欢性爱,以至于希望与见过的每一位女性都上床’视为不合理才感到痛苦。而真正不合理的信念,恰恰是‘我绝对不能有这么强烈的性欲’。”
听到这里,可能绝大多数书友都会认为,埃利斯的说法有问题,不太像一个正常的医学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吧?其实乔治这个病人也有同样的感受。
“为什么这个信念不合理呢?”埃利斯继续说:“因为这是一个要求,而不是需求。你可以理性地减少性欲,甚至完全没有性欲。但一旦你对自己说‘我必须要克制!我必须不能有性欲!’你就会变得对此更加痴迷,而且性欲可能会更加强烈。不仅如此,你将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弱性欲。所以你要降低性欲的决定会给你带来麻烦,它会让你感到焦虑和负罪。”
所以,用REBT的术语说,乔治的问题在于,对“合理的想法”有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解决的办法就是放弃这个“一定不能对很多人有性欲”的不合理信念,而继续持有合理信念:性爱是非常享受的,或许你还可以体验更多的性爱,并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因此感到焦虑和自责!
这一观点在我们昨天读的书,《白熊实验》中得到了旁证,强迫性思维带来的结果就是,你越想压制的念头,之后可能会以更强烈的方式再次回到你的脑海中。
乔治接受了埃利斯的意见,开始进行治疗,但是在他开始消除不合理信念的时候,又遇到了麻烦。他问自己,“其他男人为什么不像我这么饥渴?可见我是不正常的。”
埃利斯告诉他,第一,这是他自己的喜好;第二,即便他的性欲不同寻常,即便纵欲过度是不合理的,那也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有着“不正常性欲需求”的人,但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不正常”的人。REBT教导人们停止自我诅咒,完全接纳自我,即使他们的有些行为是愚蠢、错误,甚至不道德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乔治最终变得不再为自己的强烈性欲感到焦虑和负罪,并慢慢地能够更加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欲望。
虽然实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一般都比较漫长,即使是像REBT这种相当高效的疗法也是一样。但我们看到,乔治转变的关键,实际上就发生在治疗之初,对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区分与觉悟之时。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REBT疗法的基本思路是:醒悟到自我的情绪困扰往往来源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不断驳斥这种信念,并用行动去改变它。
如何实现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REBT“三观”:人皆自寻烦恼;信念决定情绪;行动改变自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REBT的“三观”之一,“人皆自寻烦恼”。说白了,就是人的烦恼都是自找的。
REBT“三观”之一:人皆自寻烦恼
许多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往往为自我开脱。比如,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意思是,你的精神困扰可能来源于某个童年期的“滞留”,由于某些不愉快的早期经验,你的精神未能长大,因此你现如今的种种表现,只是你童年应对刺激的方式的改头换面而已。
但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这一说法并不是太可靠,比如,有些病人会有意无意地夸大他童年时的“悲惨遭遇”,而且近年来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发现,童年经历过创伤和挫折的人,总体上成年后不但没有比童年幸福的人更糟糕,甚至往往会更成功,更幸福。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什么呢?因为可怜的人常常喜欢拿自己的可怜说事儿。他们拿自己痛苦的经历为自己开脱,他们认为,因为我痛苦,所以你们帮助我是应该的。
现实中可能还有人会遇到这样的事,有个熟人向你大倒苦水,当你被他痛苦的倾诉所打动,迫不及待地想要施以援手的时候,人家反而不领情了,不领情也还好,说不定他还在心里面怪你,说“我自己的事情你干啥要横插一脚?你有何目的?”
这时候你是不是就会有一种“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感觉?当然,我举这样的例子不是说不要帮助别人,只是想说,当一个人自己不想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的时候,他也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为他负责。
REBT疗法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的情绪源于你的选择。虽然每个人都会被遗传和后天学习所影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的“情感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不久的重庆巴士坠江惨剧,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一位乘客与司机发生冲突,造成了巴士坠江,十余人死亡。我们说,这位乘客对这一惨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怀疑。而另一方面,这位司机呢?应该说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虽然在与对方口角,被对方攻击的时刻,一般人的情绪控制力都会下降,但我们也看到,在类似的实践中,有的司机就是在冲动的情况下,先行采取了安全措施,然后再与乘客理论。哪怕是紧急刹车之后,再与闹事乘客拳打脚踢,其后果也要好得多。
生活中的冲突事件可谓屡见不鲜,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冲突,有的人会丧失理智,不计后果,有的人却选择一笑置之?可见,人可以做出选择。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并不是说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理性,而是说人是可以做出理性选择的动物。
“人皆自寻烦恼”绝不是一种指责,而恰好给了我们希望,那就是既然烦恼都是自找的,那么就意味着你可以去改变它,你可以做你情绪的主人。
埃利斯说,为了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首先你得先学会区分健康和不健康的情绪。
关于这一点,REBT与其他心理治疗理论也有所不同。很多理论都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鼓励积极情绪,反对消极情绪。然而,REBT认为,即使在我们惯常理解的消极情绪里,也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
比如,悲伤、恼怒、担心等等一般都是健康的,因为它们能帮你在遇到事与愿违的事件时表达内心的不快,而且还可以让你努力改变这种不佳状况。但抑郁、愤怒和焦虑几乎总是不健康的,因为它们源于自身不切实际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不愉快的事件绝对不能存在;而且当不愉快的事件确实发生时,不健康情绪通常会阻止你去改变。
作者认为,要解决人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把人当成人来看。人都有七情六欲,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每个人都是开心快乐的;可要是爱人负心了、考试挂科了、亲人离去了、生意破产了,谁又会不悲伤呢?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咨询师、一个心理治疗师,他们要消除的、要治疗的是不健康的情绪,是障碍、是病症,而健康、正常的情绪情感并不需要治疗,也无法治疗,因为人性就是如此。
所以,与其他心理治疗不同,REBT不仅告诉你如何感受消极和积极的情感,还告诉你如何区分这些情感是否健康。它不仅鼓励你去感受自己的情感,还强调权衡这些情感是否有利的重要性。
REBT“三观”之二:信念决定情绪
既然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由自己做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情绪。
REBT认为,是你拥有的各种合理及不合理的信念决定了你的情绪:合理的信念会产生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信念就会产生不健康的情绪。
埃利斯解释情绪产生的机制,就是著名的ABC理论。A指的是activating event,也就是我们说的刺激,诱发事件;C就是Consequence ,指的是事件的后果,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一般人都会认为,有了外界刺激,就有了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有A就会产生C。我的股票跌成狗,我就会悲伤,甚至认为一切都完了,世界末日到了。难道这种理解不对吗?其实还真的不对。因为简单的A-C模式,不能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的A,却会有不同的C。
为什么有的人因为失恋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只会对自己说,好吧,重新开始呢?这提示我们,A和C之间肯定还存在什么东西,正是这种东西左右了我们的情绪情感。这就是ABC理论中最重要的那个B,Belief,也就是信念。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的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就在他的《沉思录》一书中说过:“人们并不是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们自己持有的观点所困。”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也说:“万事万物本无好坏之分,只是人的想法使然。”
可见,自古以来,很多智者已经认识到人的信念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信念,人才能不只是像动物一样,让生命只活在刺激反射里。
不过信念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并不天然合理。合理信念是指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以帮助你感觉健康、行动有效,能让你得到更多你想要的,更少你不想要的,而不合理信念则刚好相反。信念实际上包含了你对生活中正在发生事情的看法。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以及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假如你正在参加一个你梦寐以求想要进入的公司的面试,对于面试官的反应,你可能会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个面试官朝着我皱眉头”,这是一个“冷静的”合理想法,因为它告诉你面试官在做什么,而不是你如何评估或评价他的行为;“这个面试官朝着我皱眉头,他似乎不喜欢我”,这是一个相对“冷静的”合理想法,但是已经加入了你的个人判断;“我希望他会喜欢我,而且我恨他不喜欢我、不录用我”,这是一个“不太冷静”、但仍属于正常的想法;“不管怎样,我必须让这个面试官喜欢我并且录用我!如果他不这样做,那就太糟糕了!我无法忍受!如果我失去这份工作,那就说明我是一个没用的、一文不值的人,我再也不能找到一份这样好的工作了。”这就是一个“非理性的”、“过度”的想法,是一个不合理的信念,它也是导致你坏情绪的根源。
关于合理和不合理信念的本质区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能举出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我非常希望我的老板给我加薪。但很不幸他不赏识我的工作,这真糟糕,但这也不是世界末日。”这是合理的信念。同一个事情,如果你这样想:“我是一个好员工,所以我的老板绝对应该赏识我而且给我加薪。既然他不欣赏我,那他就不是什么好人,他就活该破产!”这就是不合理的信念。
还有,一场球赛之前,你会想:“我非常想赢得这场比赛,但我也可以接受失败,下次再来。即使输掉更多比赛,我还可以享受比赛的乐趣”,这是合理的信念;而不合理的信念就是:“我必须赢得这场比赛,如果输了,我就是个废物,一切都完了。”
大家可能发现了,所有这些例子中的不合理信念,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必须”、“我绝对要”、“我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绝对化的信念,就是不合理信念的本质。因为绝对化,所以就认为自己输不起,承担不了失败的后果,所以我们才因此恐惧,因此焦虑,因此抑郁。
然而,这世界哪里有什么绝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界以它自己的规律运行,你的恐惧、焦虑、抑郁、强迫倾向,并不能让世界变得完全如你所愿,一切只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你把双眼蒙起来,双耳堵起来,世界的真善美还是真善美,假恶丑还是假恶丑。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信念都无法改变,那就更不能指望他去改变这个唯物的世界。
REBT“三观”之三:行动改变自我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如何改变” 的环节。让我们来看看REBT是如何教我们改变不合理的信念的。
当前有一些不看好REBT疗法的批评者,他们认为REBT疗法不重视行为的改变,而只重视认知的调整。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REBT强调,信念、情绪和行为是“三位一体”的。为什么人们往往忽略了ABC中的B呢?就是因为B的作用过程往往和情绪的产生、行为的发动密不可分。
我们并不是先意识到自己有了某种信念,之后才产生了情绪,做出了行为。如果真的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反而不太容易作出非理性的行为了,REBT疗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让你意识到信念产生行为。其实这个道理有点像阳明心学强调的“知行合一”,为什么呢?因为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埃利斯指出,意识到你的不合理信念,并且认同它是不合理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开始改变的起点。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易怒的人,俗称“点火就着”,这些人的不合理信念就是:“我绝对不可以受到一点点冒犯”。
要改变这些易怒的人,首先就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具有这种不合理的信念。然而,这还不够,因为用道理去说服一个人,实在太难了。所谓“人教人,隔堵墙;事教人,隔层纸”,直接改变心理,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但通过改变行为,更容易改变一个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得到了正面的反馈,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持续,反之,就会停止或者消退。
中国古代有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少年周处武艺高强,但德行不佳,横行乡里,被人和南山猛虎、西河蛟龙并称为“三害”,周处听到了这个说法之后,心理很不好受,决心用行动除去三害。于是他上山射虎,下河搏蛟。
当他用行动杀了为祸乡里的老虎和蛟龙之后,不但得到了乡里人的拥护和爱戴,他也因为这种肯定而大受触动,幡然悔悟,认真拜师,学文练武,成为了一个受人尊重的人。这样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REBT疗法是一种认知和行为并重的心理疗法。它的基本假定就是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世界不是心物二元的,人本来就是身心合一的存在。
为此,REBT首先要来访者先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之后,运用自我辩驳的方式努力消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比如,你现在需要一份工作,但由于面试表现不佳,没有被录用。这就是诱发事件A。你的不合理信念B是什么呢?可能是:“不管怎样,我必须让面试官喜欢我,我必须让他录用我!如果他不这样做,就太糟了!我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如果我失败了,证明我是个没用的人,我再也不能找到好工作。”结果C是什么呢?你开始沮丧,开始逃避,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甚至不想再去参加面试。
REBT疗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这个不合理信念B,进行一一驳斥:比如,“为什么面试官必须喜欢我?有什么证据证明他不喜欢我吗”,“如果我得不到这份工作,到底哪些方面变可怕了?试着具体说出来”,“为什么得不到这份工作就会无法忍受呢?究竟哪里无法忍受呢”,“为什么失去一份工作就可以把一个人定性为废物?谁告诉我这样的逻辑”等等。
不断持续做这样的自我辩驳,直到自己认为:“面试官的确就是和我的想法不同,他没理由一定要接受我。虽然我也想得到这份工作,但即使得不到也没什么,再找就好了。这并不能证明我是一个废人。”
虽然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但是如果我们养成每当产生不合理信念时,都能坚持在头脑中做类似的辩驳游戏的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驱除不合理的信念,避免过度的负面情绪。
REBT疗法的另一个建议就是尝试去改变惯有的行为模式。
埃利斯年轻时比较腼腆,不敢和女性说话。他经常到家边上的公园散步,能够遇到很多女性,他也极其渴望能够和她们聊天、约会,而且她们好像看起来对他也很有兴趣,但是因为特别害怕被拒绝,所以他从未接近过任何陌生的女性。
为了改变这一点,他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作业,内容是跟公园里所有看到的、坐在长椅上的单独女性聊天,这种聊天不带任何期望,也不逃避。虽然一开始还是很紧张,但他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在一个月内,他和100多个陌生女性搭讪。
当他完成了这个一直梦寐以求却又一直不敢去做的任务之后,他发现,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任何可怕的事情发生,以前的所有恐惧完全是自己自找的。从那以后,他不但克服了不能跟陌生女性讲话的恐惧,而且他每次跟女性聊天都非常轻松。这种行为疗法中的“厌恶”、“满贯”疗法,也是REBT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克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效果非常好。
最后还需要认识到,心理的改变永远需要时间。必须持之以恒,不断练习和实践,才能使你不再为任何事而惶惶不可终日或是走向抑郁沉沦。
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为你介绍的《理性情绪》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解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就是REBT的“三观”:人皆自寻烦恼、信念决定情绪、行动改变自我,您一样可以刷新自我的“三观”,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自我,重新理解他人,重新体验生活。
作为一本展示心理自疗方法的书,埃利斯在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只要能不折不扣地执行本书教给我们的方法,不管你的行为多么恶劣,不管别人对待你多么不公,不管你生存的环境多么糟糕,你总是拥有改变负面情绪的能力和力量,你不仅可以减少焦虑、绝望和敌意以及类似的情绪,还可以战胜并消除它们。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216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王羽)
《理性情绪》金句:人们并不是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们自己持有的观点所困。
不管你是否承认,对绝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来说,世界从来都是很难控制的,或者说,我们能够控制的外在因素少之又少。所以,要想远离负面情绪,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掌控和改变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