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公认时间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大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

日本近代史开端一般认为是1868明治维新,到194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1张图片
鸦片战争前夕背景

鸦片战争的起因很简单,清朝和英国的正常贸易时期,英国一直是吃亏。英国通过大量走私鸦片,逆转了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清朝当然不会任由英国搞自己,加大力度禁烟;英国也不干了,于是就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提起鸦片战争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人:林则徐。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2张图片
林则徐

林则徐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东。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贴,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名言就是这个时候说的。

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颠地是个人名,名字太怪了,是英国人。他在广州与查顿相齐名,也是当时最著名的鸦片走私贩子。

道光十九年(1839年6月3日)四月廿二,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硝烟

关于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历史,上面说的已经是广为人知,但有几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第一,不止林则徐一人主张禁烟。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多次上疏痛陈鸦片的危害,明确要求禁烟,成为当时禁烟者的著名代表。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3张图片
黄爵滋

鸿胪寺卿是个官职的名称,是清朝六部:户部、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中的礼部的一个官职。

诗人龚自珍,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更愿随林则徐一同南下,但林则徐不愿他卷入政治旋涡,婉拒了龚自珍的好意。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4张图片
龚自珍

瓜尔佳·怡良,满洲正红旗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2月,出任广东巡抚。

当时正值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他支持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后,主张积极抵抗英军的进攻,亲临虎门筹措海防事务。

没有找到关于瓜尔佳·怡良的图片。

两广总督邓廷桢,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

邓廷桢予以积极支持,和林则徐进行了密切配合,成为林则徐在广东推动禁烟的亲密合作者。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5张图片
邓廷桢


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鸦片输入日愈增长,白银大量外流,银价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清廷对禁止鸦片问题发生争论,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于这年四月二十七日向道光帝上《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了驰禁论的主张,大概意思是禁止官员、士子、兵丁吸食,而不禁百姓吸食。

遭到当时舆论的谴责,他的主张与许球、朱嶟、袁玉麟的意见形成弛禁论与严禁论的第一次交锋。朱嶟等的论点实际是两年后黄爵滋提出重治吸食论的先声。

许球、朱嶟、袁玉麟三人的严禁主张,促使道光皇帝责成广东当局重新妥协筹议,并对于一切行贿、非法售卖鸦片、行凶以及违章行动等加以调查。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关天培除了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打击鸦片走私犯外,还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并出动水师,首先承担了收缴和销毁鸦片的任务。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6张图片
关天培


御史邓瀛,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就上疏朝廷,建议就地销毁。道光帝深感邓瀛言之有理,立即下旨给林则徐,就地销毁鸦片,这才有了“虎门销烟”之壮举。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7张图片
邓瀛

第二,虎门硝烟实属无奈之举。

前面说过,有不少人提出了驰禁论的主张,这里面有很多人都对禁烟行动暗中作梗。

所以禁烟的阻力来源不止有英国政府、英国商人,更有弛烟派和满州贵族从中作梗。

弛烟派阻止可以说是政见不合,那么为什么满清贵族也会反对禁烟?

鸦片一部分是走私进来的,而另一部分鸦片则是腐败的满清贵族和官僚生产出来的。

毫无疑问,走私进来的也是由一些满清贵族、官僚来加工 ,那么这些人的势力非常强大,连皇帝都没有办法彻底清除他们。

1799年嘉庆皇帝颁布了禁鸦片令,禁止进口、销售鸦片和种植罂粟。

这些人阳奉阴违,一方面隐秘地继续罂粟的种植与加工,另一方面加入走私。

1800年,至少西南各省自产鸦片就超过进口。到1830年代,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官僚与皇室都掩护罂粟种植与加工,产量大大增加。

走私则使皇帝的禁烟令成为一张废纸,朝廷原来收取的税银全部落入官员和买办的腰包。他们与外国――主要是英国――鸦片商互相勾结,走私鸦片如入无人之境。

神机营管理大臣桂祥便是著名的大烟鬼,甚至连道光皇帝(后来道光皇帝发现吸食鸦片,不但亡家,实可亡国就不再吸食了)、慈禧太后本人也是鸦片吸食者。

在道光皇帝的心腹大臣中,以军机大臣穆彰阿、重臣琦善、耆英、伊里布等,都是鸦片走私的受益者。

所以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林则徐只能听从御史邓瀛建议、道光皇帝的命令在虎门就地销毁鸦片。

第三英国人查理·义律

查理·义律指挥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他是英国政府全权代表,他本人就是一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

他原任英属圭亚那医疗舰《奴隶护神》号舰长,前任英中联络官罗宾逊爵士也是鸦片贸易的反对者,他报告英国政府:“无论什么时候,英国政府要我们制止英国船只参与鸦片非法贸易,我们都能够完成。但更确实的办法是禁止英属印度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

这个建议导致印度当局的强烈反对,他终于被免职,临时委任义律担当此职。义律一上任就要求英国政府改变在中国的历史航向,敦促政府采取措施制止鸦片走私。

他个人认为这种贸易是一种罪行,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在给伦敦的报告中,义律写道:鸦片贸易“给打着天主教旗号的国民丢脸。”

林则徐下令收缴鸦片时,义律未经请示伦敦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就命令英国商人交出所有存货20283箱鸦片,并代表英皇承诺赔偿英商的损失。此举令林则徐都感觉惊讶和满意,却令英国朝野愤怒。

只是中国历来的宣传都不提义律个人在收缴鸦片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英国则忽略了他在割让香港问题上所起的作用,至今连《英国名人大词典》仍未提及正是义律首先提出割让香港的要求,并且实施占领的。

查理·义律命令商人按照清朝要求缴出全部鸦片时便满足了。而英商马地臣、查顿则向英国政府状告义律,因为中国官员有人偷偷告诉他们:只需缴“六七千箱足矣。”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后,义律在提交《穿鼻条约》时,又未经伦敦批准。

这个条约的主要要求是:a,将香港让与英国;b,赔款六百万元(这是琦善主张的数目);c,英中官员平等相待;d,限于(1841年)春节后十日内恢复广州贸易。

该条约琦善仅以割让香港须皇帝批准,其他照准。

而英国政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打开中国的贸易封锁,获得在中国全境自由贸易的权利。

1841年8 月,义律被免职。维多利亚女王称义律为:“一位完全不遵守指令而努力争取最短任期的人”。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8张图片
查理·义律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场落后文明与先进文明间不对称的对决。

战争的起因十分简单,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

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谓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向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而非战争。 


维多利亚女王


6月,查理·义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该舰队有战舰16艘(其中3艘为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蒸汽军舰4艘,运输舰船28艘。

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除去被替换回国的舰船外,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侵华英军战舰达25艘,蒸汽舰船15艘,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

1840年7月,英军攻占浙江定海。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

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

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

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

12月,琦善通过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准备收复定海。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一派胡言“误国误朕”。

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9张图片
鸦片战争

1841年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清廷处于不利位置。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

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

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与英军议和。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条约谈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军事压力下毫无反抗能力。英方不允许清方对其提出的条件做任何修改,屡屡以进攻南京相要挟。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皋华丽”战舰上签署了和约。南京当时称江宁,该条约又被称为《江宁条约》,今人惯称为《南京条约》。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10张图片
南京条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英国是走过南闯过北美利坚喝过水,大清是八旗子弟不努力至今仍然在内地。

“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11张图片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版图

从张地图你可以看到英国的强大,大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铁骑则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

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

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绿营兵

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

顺治初年,旗兵每月尚训练五六次,后来则次数减少,甚至流于形式。到康熙末年,所谓训练,已是一团糟。外省驻防将军及绿营提镇,“出行则皆乘舆”,以骑马为耻,武艺日益荒疏。

晚清时期,无论是留在兵营里的“八旗子弟”,还是走向社会的“八旗子弟”,已经“惟知抽鸦片、提鸟笼”。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12张图片
八旗铁骑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于1840年6月,止于1842年8月;

双方参战方兵力:英国军队19000人,清朝军队91680-200000人。

伤亡情况: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 ,中国伤亡22790人。

具体数字可能会有些出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的大清朝输的非常惨。这场战争也告诉各个列强一个信号:大清朝就是一块肥肉。

前文说到,道光皇帝训斥林则徐“误国误朕”,这么说是否正确至今仍有争议。

林则徐明白禁烟可能会引发战争,战争爆发之前就在备战,只是他没有想到英国如此强大,不只是他整个大清朝没有一个人知道英国的实力。

那么从道光皇帝的角度来看,那就是误国误朕,你是臣子,为皇帝效犬马之劳是理所应当的。

这时候还是封建社会,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道光皇帝流放了林则徐,没有杀他。从这点来看,说明他知道鸦片战争不怪林则徐,只不过这个黑锅林则徐背定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立刻开始趁火打劫,真的是立刻。

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843年5月,美国政府派特使来华,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

1844年2月,在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采用讹诈的手法,胁迫中方谈判者。

7月3日,双方正式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和《海关税则》。因签约地在澳门望厦村,所以又称《望厦条约》。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列强认为这是加紧从中国攫取利益的大好时机。

说起太平天国运动,历史上评价比较正面的,什么是个农民政权、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然而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什么好感,就是一个痴心妄想的落第秀才利用广大百姓的愚昧来完成自己酒池肉林的目标的过程。

由于太平天国的出现,大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由一开始的八旗铁骑、绿营兵过度到曾国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也就是湘军。

这支军队的出现标志着:大清朝的权利开始向地方军阀倾斜,为后来的军阀割据的局面埋下伏笔。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13张图片
太平天国运动浮雕

第一次鸦片战争完全暴露了大清朝的实力,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来的如此之快就不奇怪了。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这借口跟被40°高温下晒一星期的西瓜一样烂,就不细说了。

1856年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到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

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清政府交涉。 

 1857年,法国政府遂以此为借口(这借口和英国人的一样烂),与英国联兵侵略中国。此外,英法虽然还联合了美国,但美国仅以外交支持。俄国外交代表则以东正教团监护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后来则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

1856年12月,英法侵略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

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

此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战守。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次日失守。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

此时道光皇帝已经驾崩,咸丰皇帝即位。

咸丰皇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谓“调停”上。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大沽失陷。

26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

6月13日,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

此外,俄、美公使还利用“调停人”身份,分别于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

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14张图片
瑷珲条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

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

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先后阵亡。

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一次胜利。


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_第15张图片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

5、6月,英侵略军占大连湾,法侵略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 

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帝国主义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

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

9月22日咸丰帝等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这个懿贵妃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10月13日联军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

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这段文字越打越觉得憋屈,如今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正视历史勿忘国耻。

下一章,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是如何面对列强侵略的。

借鉴资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百度文库、个人图书馆、爱问共享资料、《简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知乎、汇图网、华声论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日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