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最近读了毛姆的《刀锋》和《月亮和六便士》,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甚至连长期的英语学习都想暂停,上完课也会松一口气:宝宝好开心,又可以看小说了

走火入魔。

这两部小说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人要追求成为自己,而哪一个是自己呢,如果能够观照自己的内心的话,你会找到那股强大的力量,就想《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放弃小康的生活和前途无量的工作,去学画画一样,就像《刀锋》里的拉里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果断选择追求自己内心的指引一样。尽管我觉得这样很理想化,但还是看得酣畅淋漓之至。就像看金庸小说里英雄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牧马塞上,结局真的是过上了那种不问江湖事的逍遥日子。这里谈不上舍弃,中国的武侠总是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不能舍弃的东西太多,结果为君主活,为朋友活,为黎民百姓活,却唯独没有为自己活过。而这本书里压根不存在自我牺牲,因为一切都是遵从内心的指引,尽管拉里一直处于不富裕的状态,我却觉得他很自由自在。他说:钱对你来说是自由,对我来说是束缚。所以他散尽财富,大隐隐于市了。(当然在现实情况下,钱还是好东西,但是太多的钱就是一把双刃剑了)

因为读书,结交了一批爱读书的人,瞬间觉得自己以前的日子好苍白,不读书,胸无点墨,还爱跟人显摆,而如今知道了那么多的思想,那么多的知识,真的就想林平之发现辟邪剑谱一样,狂喜,又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幸运的是我已经开始了,没有早晚之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刻。

摘抄:

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地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了,决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但是,他也许会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象飞蛾扑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或者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讲一样。

尘世的满足都是暂时的,只有无限能提供持久的快乐和幸福。但是,时间的没完没了并不能使善更加善些,也不能使自更加白些。如果中午的蔷薇失去它在清晨时的娇美,它在清晨时的娇美仍然是真实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完,我们除非是傻子才要求事物永久不变,但是,如果我们不抓着手里的东西及时享受它,肯定说我们就更傻了。如果交易是事物的本性,我们会认为把这一条作为人生哲学的前提,是最合情合理了。我们谁也不能两次濯足于同一的河流,然而,河水流去,继之流来的水仍旧一样清凉沁人。

“我不懂得是什么使你向往这种严峻的信仰,”我说。 “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一直觉得那些宗教的创始人有种使人觉得可悲的地方,因为他们要你信仰他作为得救的条件。看上去好象他们要倚靠你们的信心才能对自己有信心。这使你联想起古代那些异教的神抵,如果没有信徒的祭祀,就会变得日益憔悴。

吠坛多的不二论哲学并不要求你凭信仰去接受什么;它只要求你具有认识现实的热烈欲望;它断言你能够象感到快乐或痛苦一样有把握地感觉到上帝。而且今天印度有许多人——以我所知总有成百上千的人——自认已经做到这一点。我对于人可以通过知识达到最高现实这种想法感到非常满意。在后期,印度的圣徒有鉴于人类的软弱性,承认通过爱和通过工作也可以得到解脱,但是,他们从来不否认最高但是最艰难的途径是通过知识,因为知识的工具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即他的理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