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狗

      赶海狗的"赶"字,用得神乎,有意思,是这方水土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这个赶,是轻松的,如赶牛羊去吃草,如古诗经的牛羊下括,让海狗们向着网袋鱼贯行进。


    赶海狗的缘由及方式,跟塞海狗泊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赶海狗是在很大的一幅泥油上进行的,不用筑泥泊基,也很难筑泊基,用的是"人海战术"。一般在谷雨至白露期间,海情鱼情风天好,才能赶海狗。
     田柳,也叫花鱼,花柳,(不是病毒的花柳)这种鱼比中指稍大,淡墨色,头身圆胖,背有浅黄色花点,肉浅灰色,皮细肉嫰骨软香,鳞片小而薄。捕捉田柳,主要是用笼子装,叫田柳笼,还要带备泥板,鱼蒌,或鱼萝子。把滩涂鱼上品桂冠定给田柳,珍品则印鱼莫属。一一彭天演《一方水土》之"大洋头"选段。  

       那时代,没有电话,更没手机,仅凭顺风耳,听到海岸传来预先设定的螺号声,村里的螺号声也跟着"嘟""嘟""嘟"响。一听到螺号声,那些有份参与督罟的強壮叔伯,便放下所劳作的农活,从四面八方涌回村里。一边煮饭,一边准备出海的家镫,(家乡话,即工具。)全副武装后,在堂基集中,向海边进发。

      小时候,大人们挿完早造田,便要染楫。早期楫网是用麻线织的,要用新鲜鸭蛋的蛋白来染楫网,染一次大约用10只蛋的蛋白,剩下蛋黄用盘装着,上面洒几粒盐晒干,便是我和弟弟焗饭的美食了。染了网晒干,是为了下水后,起水容易疏漏,便于操作。因为是蛋白,易容于水,大概出海兩三次,便要再染一次了。后来有了鱼丝网,从此便不用再染楫网了,我们也少了吃咸蛋黄的囗福。

       我村面向的海门,是个天然避风堂。三面环山,又有多条山涧溪流,冲薄较咸的海水,泥油及滩涂。鱼类,虾类,貝壳类,世世代代来此繁衍生息,产卵培殖下一代。每次水头水尾,前来产卵的鱼类,虾类都有所不同。我所记得的,除了赶海狗,还有赶赤拉,赶苗虾,赶白虾等等。我沒見过赶海狗是如何进行,我弟弟也只有一两次赶海狗的经历,那是跟塘富村林姓两兄弟出海赶海狗,目睹并参与的过程。他说:"赶海狗,非常讲究技巧,急不得。一、要慢;二、要动作轻柔,不能太响,动作太大;三、不能漏网。四五个人,分别从东西北三面六方齐把手,一边用树枝慢动作摇动,发出低微‘数、数、数’声,一边向笼口行进。如果响声太大,速度过快,吓得海狗狗急钻泥,那就前功尽弃,白费功夫了"。大自然賜给家乡無尽的宝藏,送来丰富的海鲜,养育着世世代代的乡民。假如岁月倒退四、五十年,仍在读广海中学时,我定会编排,一个舞蹈,"赶海狗",并在全广海巡廻演出,歌颂祖辈的智慧,团结、勇敢,为改善生活质量,勇于向大自然索取的精神。


       每次捕鱼归来,叔伯们都晒得脸上及背部通红。他们把鱼获倒在用石灰打磨的地巷,按参与人数分开一堆堆,用"农民宪法"执筹的方式均分,执筹最简单,用禾杆草,或树枝,按分配的份额,分别由长到短,执到筹后,逐一去对照,领回自己的鱼堆。若有特别的鱼类、虾类,侧预先挑拣出来,用竹冷篱(用竹编织,乡间用来盛菜或其他食物的东西)装好大声叫卖,价高者得。现代文明叫拍卖,乡間叫"喊冷"是也。

       有时水头好,捉回的海狗很多,用盐腌海狗鱼并不見得好吃。有几次,家里把海狗煮熟,然后晒干,又别有一番风味。

        田柳,是用田柳笼装回来的。我婆家世界尾附近,有不少叔伯兄弟,都是靠这一行揾食,(讨生活)并养家活儿的。

       田柳皮细肉滑、软骨,清蒸、油煎、滚汤都一流。讲到煎田柳鱼,我家婆的手势,远胜攴馆大厨几条街。她用平常各家各户那种大铁镬,烧红镬后下油,放三两粒蒜头起镬,把鱼均匀放下铺好,用慢火煎煮至金黄色,再反转煎另一面,听見干水的声音,洒几滴生抽收火,用灶里的余温烘熟,放上葱花便大功告成。整间屋子都闻到田柳鱼的香味,人人便食指大动,享受家乡这一特别出众的人间美食。出外工作生活时间长了,开始想家,想念親人,还有就是对田柳鱼念念不忘。

        赶海狗水头过后,海龙王会派另一隊登场,该会轮到谁呢?请留意下一文,赶苗虾。

图为新鲜赤拉鱼。

赶海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为挑拣田柳鱼。

赶海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刚装回来的田柳鱼。

赶海狗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为装田柳鱼的田柳笼。

赶海狗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图为家乡驰名之香煎田柳

赶海狗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赶海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