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初迁都之议说起

从宋初迁都之议说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历史不容假设。如果能够假设,历史将会被改写的面目全非。
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盛世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落。唐末各地军阀借平叛黄巢起义之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继而相互讨伐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此时的唐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已无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终于在公元907年被朱温取而代之。历时298年的大唐盛世终于轰然倒地。多少烟雨楼台、多少文采飞扬、多少风流飘逸、多少温柔富贵,终究烟消云散,尽付东流之水。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又一次陷入空前大混乱的局面。从朱温建立大梁(史称后梁)政权起,五十多年间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更迭,凡历八姓十四君,在位者多则不过十七年,少则五年而已。更有秦岭淮河以南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荆南等九个小国,再加上北方的北汉,在中原地区周边共有十个小朝廷。其间杀伐攻略、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混乱程度可想而知。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天下久乱必治。一旦风云际会,必有一代雄主应运而生。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走向历史舞台,缔造了一个文化灿烂的朝代。
赵匡胤公元927年生于洛阳夹马营,名将之后。曾因家道中落云游四方,遍历名川大山,交尽三教九流。阅历丰富,为人极有城府。因豪侠义气、出手大方得到了同事和部下的拥戴。又因为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得到后周世宗的赏识,以军功和运气累迁至殿前都检点,成为朝廷握有实权的高级军官。
公元959年,同样是一代雄主的周世宗溘然长逝,年幼的恭宗继位。次年正月,赵匡胤率兵北伐行至开封以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在部下的拥戴下黄袍加身,代周而帝,改国号为大宋,定都开封。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
登基后的赵匡胤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头脑非常清醒的采取了极为正确的一系列政治策略。他严令部下不得抢掠扰民,对周室采取优待安抚政策,留用除一名至死不从之外的所有后周朝廷的官员。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局面的作用。此后又一改历代开国君主兔死狗烹的不仁不义残酷无情的作法,以巧妙高明的“杯酒释兵权”剥夺了功臣的兵权。此举不但对巩固大宋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对消弭兵祸、使人民安居乐业和实现民族大一统有着积极的意义,历来为后世学者所称道。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以南的豫东平原上,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七朝都会”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之名始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在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遂定名“启封”。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
仔细考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开封建都的朝代除北宋之外,其它全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朝廷,建都在此也许有空间限制的无奈。北宋作为民族大一统政权历来被史学家奉为正朔,于兵变称帝时建都于此,应该是仓促之间对后周都城的承接和顺延。建国初期,赵匡胤作为战略家审时度势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几年间先后灭掉所有南方的小朝廷,基本实现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倒也应了开封“开拓封疆”之意。
此处不能不顺便说一说南唐后主李煜。李煜作为天才诗词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他有的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却不具有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他登高远眺抒发离别之情,他狂饮高歌悲叹人生之苦,他多么希望有一片能让他宴舞娱乐终生的热土,哪怕是偏安一隅也行。文人的情怀终究离残酷的现实太远太远,李煜无可避免而又顺理成章的成为一代亡国之君,尽管他是一代著名词人。亡国之后,李煜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寄寓开封,其情可悲,其状堪怜,但如果能就此了却余生,还能为后世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倒也罢了,但人生的悲苦与磨难还远远没有结束。
当年宋朝灭南唐时将李煜并一干后宫佳丽掳掠到开封。宋太宗赵光义不时强召李煜爱妃侍宴淫乐,完全不顾及李煜的感受。这一点并不奇怪,中国人从来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到今天也都是这样。但作为一个中国男人,这样的事情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更何况极具浪漫情怀的李煜。悲愤与无奈之下,便有了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虞美人》。在这首词中李煜借抒发故国之恋,暗伏爱妾遭辱的悲愤曲笔。据记载,赵光义看到这首词后既羡又妒且恨,下令毒死李煜。野史记载毒死李煜的是一种叫“牵机草”的毒药。吃下这种毒药,人会异常痛苦,身体不由自主的前仰后合,就像织布机摆动的动作一样。
一般后世学者评论李煜的词,喜欢讲其质朴无华,语言清新,自然神秀。但李煜词最为突出的特征大概还是其间的感情。王国维讲李后主词“不失其赤子之心”,“阅世愈浅,性情愈真”,“真所谓血书者也”(《人间词话》)。正是抓住了李后主词感人至深的魅力所在。《虞美人》虽然只是写一己的感伤,但它却发自于内心的真诚,并且这种真诚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李煜正是将这些情感置于一种优美天然的形式中,这正是《虞美人》无限艺术魅力的所在。
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风雨沧桑。其间多少山河破碎、壮志未酬、故国幽思、红颜薄命,一个李煜不过是沧海一粟,是中国历史上众多悲情的缩影。
宋朝疆土初定后,赵匡胤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看到,开封地处中原平原。极目四望,沃野千里,无险可守,无堑可据,谓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便有西迁洛阳,然后再迁长安的战略构想。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正确的战略构想。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北方少数民族一直是中原汉民族政权的心腹之患。虽然中原王朝文化灿烂、经济发达,远非游牧四方的北方少数民族可比,但由于少数民族的强悍性格和独特的战术优势,长期以来,强大的中原王朝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滋扰也无计可施。
西周最后一个帝王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最后被狄戎杀死在骊山脚下,周平王即位后不得不东迁洛阳。至此西周灭而东周立。
及至两汉时期,北方以鲜卑、匈奴、羯,氐、羌为主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中原地区迁徙渗透。到了西晋初年,中国北方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胡人入居关中及泾、渭流域后,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然而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随着西晋王朝“八王之乱”的爆发,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史称“五胡乱中华”。在这130多年间,北方地区自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人刘渊建立前赵起,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割据政权。
公元439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割据纷争的局面,史称北魏。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而西晋灭亡后,中原汉人士族大举南渡长江,将中国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称之为南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互有攻伐。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东晋谢玄以八万之兵打败前秦苻坚95万大军。“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典故皆出于此。辛弃疾那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描写了刘宋王朝北伐失败的情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国杨坚“受禅”登基,改元“开皇”,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朝大军攻入建康俘获陈后主,结束了永嘉之乱以来28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仅存世不到四十年。但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朝代,它制定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晚期,并且修建了南北大运河。对后续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杨坚是汉人,其父因功被北周皇帝赐鲜卑姓普六茹氏,杨坚亦娶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长女为妻。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已是大厦将倾之势。据守太原的关陇贵族李渊趁机起兵攻克长安。先是拥立隋代王杨侑为皇帝,次年(618年)篡隋称帝,是为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权臣,其母为独孤信之女,隋文帝皇后之妹,所以杨坚是李渊姨夫,李渊有鲜卑族血统。加之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承袭隋朝,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大唐盛世,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代,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四海宾服,八方来朝,其强其盛,难一言以蔽之。总的说来,经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励精图治,成就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但盛极必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每况愈下,最终灰飞烟灭。
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纷乱局面后,为了避免出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采用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因此有宋一代文化繁荣,但军力孱弱。整个北宋时期在与辽、夏、金对峙过程中,屡屡签下城下之盟。宋太宗雍熙年间与契丹人签订“澶渊之盟”,宋仁宗庆历年间又与西夏签订“庆历和议”,后又与金人签订“海上之盟”。煌煌中原上国向僻远小国纳贡求和,以图苟安一时。后来又在宋、辽、金三方博弈中采取了极为错误的战略联金灭辽,使中原腹地失去抗金的战略屏障和缓冲。加之北宋内部权臣内斗,终于在公元1127年,女真大军攻破开封城,将徽、钦二宗及一干男女十万余人掳往黑龙江依兰县,其间惨状不能尽述。岳飞在《满江红》中叹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自此,北宋灭亡。
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泥马渡江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登基,改元建炎,是为南宋。南宋与金国南北对峙,战战和和,倒也涌现出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抗金英雄。光复北方成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千秋家国梦。陆游写到: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公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解过零丁洋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击节赞叹。
但积重难返,多少慷慨激昂、视死如归也难以挽回覆灭的命运。公元1276年,蒙古人的嘶鸣马声惊碎了南宋人的温柔富贵梦,得得铁蹄踏破了临安府的城池。1279年 崖山之战失败后,陆秀夫背负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据记载,当时群臣及后宫多随皇帝自尽,七日之后海上浮尸十万。呜呼!读史至此,哽咽泪流。就此存续152年的南宋灭亡。
“崖山之后无中华”。当是后世为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文明隳圮所发出的悲叹。崖山海战之后,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疆域辽阔的大元帝国存续97年后,湮没于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之中。有元一代,后世史书多记载其残暴苛政,鲜有善政仁治。
公元1368年,出身寒微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
大明王朝是个很有故事的朝代。
太祖立国之初实行苛政,诛杀了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又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开杀戒以立威。
建文帝即位后削藩逼反燕王朱棣,其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变”。燕王篡了侄儿的皇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其后仁、宣二帝多有仁政。
英宗即位,年号正统。是时蒙古西部的瓦刺逐渐强大,多次袭扰边境。英宗受太监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瓦刺。征讨不利回师途中,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被瓦刺也先首领率军追击,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史称“土木堡之变”。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年号景泰。后来英宗被瓦刺释放,代宗先是不愿迎驾,后将英宗囚禁。英宗不甘失去皇位,发动“夺门之变”抢回皇位,并改年号天顺。英宗是明清皇帝中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
宪宗一朝最大故事就是“成化畸恋”。宪宗年幼时因父亲英宗被俘,被叔父代宗剥夺太子之位囚禁于冷宫。当时一名万姓宫女陪伴年幼的宪宗度过了漫长而孤寂的囚禁生涯。因朝夕相处,年龄相差甚远的二人竟日久生情。宪宗即位后,封万姓宫女为贵妃,人称万贵妃。此亦母亦妻的万贵妃恃宠弄权,把持朝政。
宪宗甍,孝宗即位,年号弘治。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尽除英宗以来的陋习,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还笃行一夫一妻制,除了皇后别无嫔妃,这在古代皇帝中确实是个异数。由于孝宗励精图治,弘治一朝成为明朝中期后最好的时期。明史称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这一时期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的儿子朱厚照即武宗,年号正德。正德皇帝耽于荒淫,怠于政事,干了不少荒诞不经之事,并且宠信太监刘瑾等人。武宗喜好游逸导致孝宗一脉绝嗣。
武宗驾崩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也就是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世宗,年号嘉靖。世宗即位后,在对待亲生父母尊号的问题上,引发了一场绝大的政治风波。这次风波牵连甚广,被后世称为“大礼议之争”。 1542年10月,宫女杨金英、邢翠莲等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世宗在乾清宫熟睡时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即“壬寅宫变”。
世宗之后,穆宗一朝有“隆庆新政”之说。其后万历皇帝神宗在位48年。万历初期,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朝政大为改观,史称“万历中兴”。万历中后期由于国本之争引发了“梃击案”,泰昌光宗皇帝死于“红丸案”,天启熹宗即位时发生“移宫案”。加上宦官专权,党人之争,大明王朝逐步走向衰落。
熹宗软弱任由乳母客氏与魏忠贤擅权,朝政更加糜烂不堪。及至熹宗落水受惊死亡,其五弟信王朱由检即位,即崇祯皇帝。崇祯铲除阉党,锐意进取。但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颓势难挽。1644年春天,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明亡矣。
再次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趁明末内乱之际建立后金国。后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国。后世有人再次哀叹“明亡之后无华夏”。
纵观历史,自两汉以降,民族融合和民族纷争始终是两条交织在一起主线,是2000多年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再回头看看宋朝立国之初那场关于迁都的争论。赵匡胤关于迁都之议一经提出,便遭到以晋王赵光义为首的群臣极力反对。赵光义在反对迁都时说“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无言以对,最终打消迁都念头。在德不在险属于意识形态问题,而迁都是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两者岂能混为一谈。
“靖康之难”发生后,徽、钦二宗及一干后宫佳丽被金人掳往黑龙江依兰县,受尽了凌辱。徽宗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是颇有成就的文人。徽宗瘦金体书法的和“院体”花鸟画自成一派。其被俘北行途中看到杏花盛开,引发故国忧思,写下一首堪比李后主《虞美人》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历史是何其相似,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将南唐后主掳往开封,肆意侮辱,后者含悲忍泪写下千古名篇《虞美人》。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后人也被人掳往异国他乡,同样受尽凌辱,同样含悲忍泪写下一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啊!
如果宋初迁都长安,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必然止步于殽函之固,黄河之险,就不可能发生“靖康之难”,中国历史也将会改写。

2015年9月27日,中秋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宋初迁都之议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