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9)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9)_第1张图片
网络图片  侵权删


【第三十九节 画家:怎样获得看世界的新角度】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总能看到各种神奇的发现和创意,并为此惊叹。而一切创意都来源于看世界的新角度。那么,谁拥有与我们不一样的,看世界的独到视角呢?答案是,画家。

画家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与普通人非常不一样,这不只是因为艺术天赋,还来自于绘画这门技艺背后的独特训练方式。就像达芬奇,他除了是伟大的画家,在物理学、机械、考古和地质等多个领域都是开拓者。这背后,都是他观察世界时的独到视角在起作用。

本节课的案例,来自青年油画家仝紫云,他也是得到大学第0期学员。2010年,他的作品《室内的风景和窗外的风景》获得中国金陵百家画展金奖,并受邀到法国卢浮宫展出。让我们看看画家的思维模型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9)_第2张图片
仝紫云《室内的风景和窗外的风景》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不是去寻找新世界,而是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熟悉的东西。

2、我们不是借助科技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而是想训练个人能力。


二、本节重点

1、屏蔽左脑,释放右脑

画家与普通人画画时,最大的区别不是观察力和技法上的,而是画家拥有屏蔽左脑,释放右脑的能力。

大脑思维分为两种:左脑是词汇性和理性大脑,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成符号。而右脑则是非词汇性和直觉性大脑,它用图案与图像进行思维,而且无法简化。这左右脑之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在画画时会相互干扰。这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被符号主导的,而这些符号会限制我们的视觉。

比如,要画一个眼睛,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先画一个小圆圈,再画两条弯曲的线条将小圆圈套住,这样画完就是眼睛了。但这只是我们所熟悉的代表眼睛的符号。它离真实的复杂的眼睛差得很远。

所以,画家们的专业训练第一步并不是技法,而是屏蔽左脑的符号系统,让右脑的图像系统尽情的感受。这种随时把左脑切换到右脑的能力,可以通过两个相对简单的方法训练。

第一,把熟悉的事物颠倒过来看、颠倒过来画。因为颠倒之后,大脑得到的是一些陌生信号,获得的视觉线索与已知的不符,这就形成了左脑思维切换到右脑思维的契机,让我们更容易的专注于形状、光线和阴影等图像元素。

第二,叫“纯轮廓画”。就是临摹的时候,不是看一眼画一笔,而是眼睛盯着要画的目标,不去看自己正在画的东西,有点像敲键盘时的“盲打”。关键点是要控制住低头看画的冲动,要让铅笔的活动与眼睛的活动完全吻合。很快,左脑的干扰将会消失。


2、画出负形

物体本身的线条是正形,它与周边空间的关系线条就是负形。正形有时候是复杂的,而画负形会让复杂的绘画变得简单。

比如,要画一个线条复杂的椅子,如果按照正形画,很可能画出一个四不像。因为视觉接收到的信息可能跟我们知道的这些信息不一致。但如果画的是负形,那就根本不需要关心椅子的大小、长短、结构关系。你只要把椅子周围的空间画出来,椅子的轮廓也就自然呈现了。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9)_第3张图片
用负形画的椅子

椅子的符号,在我们大脑里根深蒂固。但我们的脑子里没有符号可以代表椅子周围空间的形状,所以右脑就可以发挥作用,能清楚地看到他它们,并准确地画出来。所以,要画好一幅画,其实不是在看“有什么”,而是在看“没有什么”,也就是说不光要看正形,也要看负形。正形是美的,负形就是美的。

画负形的方法不仅在绘画领域,在生活中也很有用。比如,装修房子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家具之间的形状和颜色搭配,也要关注家具之外的“空白空间”的形状。再比如,设计一张海报或PPT,不能只关注素材,还要看素材周边的空间是否能与它们形成和谐的视觉观感。


3、训练视觉分辨率

同样是一棵树,普通人可能就只看到一片绿色,但在画家眼里,就会变成八九层明暗不等的绿色,这就是视觉分辨率的差距。显然的是,视觉分辨率直接影响到画作的表现力。

比如画日出,普通人的视觉色彩中,大概就只有黑色和金色,而莫奈在《日出印象》里,就多出了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各种颜色,这些颜色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轮生机勃勃的日出。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9)_第4张图片
莫奈《日出印象》

不光是不同,画家也关注相同。有一种作画的方法叫“异质同构”,就是说要有意识的发现画面中相同的元素,比如相同的线条、颜色、形状,等等。在画画时就得主动强化这些相同。

比如,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就画了很多这种作品,比较著名的是《圣维克多山》。在这幅作品里,塞尚将山、树、房子、草地等,都塑造成了某种三角形。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个画面即丰富,又有一种统一的逻辑,非常有美感。


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9)_第5张图片
塞尚《圣维克多山》

异质同构的原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有用。比如我们日常的穿衣搭配颜色到底该怎么选?就可以对颜色采用异质同构原则,无论是裤子、衣服还是配饰,都选择类似的颜色,从整体上形成自己的色调。

画家有很多种训练视觉分辨率和异质同构能力的方法。其中,对普通人来说最容易执行的方法是:在逛街的时候,强迫自己注意眼睛中所看到的一切,比如马路地砖的变化,不同砖头有哪些质感区别,不同质感带给人哪些不同的感受;比如相邻的几颗树颜色有些不同,是不是可以给它排个顺序出来,等等。用这样的眼睛看世界,会发现周围原本熟视无睹的世界变得极其有趣、生机勃勃。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屏蔽左脑,释放右脑,抵制根深蒂固的符号系统对我们的干扰。

白话版:给左脑找点麻烦,才能让右脑轻松工作。

要点二:训练自己观察和画出熟悉物品的负形,来获得对熟悉事物的陌生感。

白话版:给感知找点麻烦,才能让原本被忽略的事物浮现出来。

要点三:训练自己视觉的分辨率,寻找画面里尽可能细微的不同和相同。

白话版:给眼睛找点麻烦,才能看到更多姿多彩的世界。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课的画家思维模型,向我们展示了一套训练自己用全新角度看世界的方法论。当我给本课要点写白话版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玩的解读维度。纵观这三个策略,其实就是用一些长期的小麻烦,来对抗某个大麻烦。

无论是将物体倒过来画,还是“盲画”,又或是不画物体的线条,反而画周围的空间。在学这节课之前,如果我看到哪位画家是这么画画的,肯定会觉得他在自找麻烦,不好好画画,搞什么行为艺术。

这不是无知,而是比无知更可怕的“盲维”。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真正的内行人,是完全想不到还有这么多认识世界的维度和方法,当然也就不能理解,甚至如我般浅薄的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臆测他们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在“自找麻烦”时,也许不是别人蠢,而是自己对某个领域存在巨大的“盲维”。有了这个觉知,我们就会对那些反常的“自找麻烦”保持一分好奇心,也许就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自找麻烦”也是我之前没意识到的一种看事物的维度,从这个维度去重新审视万事万物,就会发现一些好玩的认知。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在用一些麻烦对抗另一些麻烦。

比如, 用已知的麻烦,对抗未知的麻烦。学习,教育,作科学和技术研究,这些事都不容易,都是长时间的“麻烦事儿”。但我们所学的,所教的,以及用于研究的基础,都是已知的知识,而它们最终要解决的,是未知的问题,也就是不知道来自哪里的麻烦。

比如,用有序的麻烦,对抗无序的麻烦。法律,规则,道德,这些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社会不稳定,就会加剧无序的状态。当社会崩解时,无序也就到达了极致,就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描述的,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我们制定法律,设计规则,宣扬道德,都是在强化秩序的力量,虽然都很麻烦(成本很高),但唯有如此才能对抗无序的力量。

再比如,用可控的麻烦,对抗不可控的麻烦。从古至今,各种灾祸始终陪伴在人类发展道路的两侧。很多时候,灾祸的可怕并不体现在危害程度上,而是在于不可控。不要说地震、海啸、龙卷风等天灾,就算是突然闯过红灯的大卡车,各种莫名其妙的火灾等等人祸,对被害者来说也很无辜。于是,我们会建设各种防灾抗灾工程,作各种灾祸预案,会学如何自救和救人,会不停的宣讲以提高安全意识。在不出事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是很麻烦的事,但这些是可控的麻烦。万一事到临头,当初这些可控的麻烦,才是对抗那些不可控麻烦的救命稻草。

你看,用“自找麻烦”这个新维度去重新诠释这个世界,能获得很多新鲜而有趣的认知。医学,是用可逆的麻烦,对抗不可逆的麻烦;创业,是用聚合的麻烦,对抗分散的麻烦。就连打网游,都是在用虚拟世界的麻烦,对抗现实世界的麻烦……

从这个新维度来看,人生不过就是解决各种麻烦的过程,而聪明人和笨蛋的区别是,前者总是用代价较小的麻烦,去对抗代价较大的麻烦,后者刚好相反。

2020.01.10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到大学 |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