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探索之旅--第一篇

缘起:今年岗位调整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甚至可以说是焦虑,有幸得到纪华教练(也是DISC的绩优师兄)指点:“海峰老师和DISC双证班可以帮助你”。在思考颇久之后决定报名参海峰老师创办的DISC双证班F52期,从此开启DISC之旅。

第一,在报名之前,先搜索DISC的来源。经过查询,DISC理论出自192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William Moulton Marston)的《常人之情绪》(The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DISC测试最早在二战期间被美国军方用于新兵招募分配,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大学、非赢利组织机构等等,在世界500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界享有盛誉。虽然我不懂心理学,但看DISC祖师爷的身份、使用者的权威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也能推断好坏。既然师出正门,被军方、商界广泛运用超过七十年,绝对值得一学。

第二,加海峰老师微信,缴费,加入社群,DISC初现雏形。在微信翻转课堂上听了师兄师姐们慷慨分享,发现DISC不仅仅只是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能运用到技术创新、两性关系、学生教育、演讲、阅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第一次知道简单的理论还能这么用,但不论其如何应用,始终围绕一点“我懂你”。“我懂你”,简单的三个字正好是自己最缺的。

第三,经过翻转课堂基础课和两天线下的学习,DISC模型逐渐清晰。DISC是基于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两个维度去研究,第一个维度是“任务-人际”维度(关注事,还是关注人);第二维度是“直接-间接”维度(喜欢单刀直入,还是喜欢委婉过渡)。根据一个人到底是任务导向还是人际导向,比较主动还是被动(被动的意思不是反应慢,而是他遇到事情会想一想),把人的行为风格分为DISC四种,详见下图。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D、I、S、C,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数以千万计的测试报告也表明了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份报告。

DISC探索之旅--第一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此外,每个人不同时期的D、I、S、C比例也是不同的。创业期的D值更高,热恋期的I是人生峰值,主导推进复杂项目时的C势必走高,生儿育女后S会上调。言外之意,DISC报告体现的是近期的状态,犹如一份优质的说明书,它全方位展示了现阶段的行为信息,节省了自己摸索的事件和精力,突破了自己的经验限制。在我自己拿到自己的报告时,惊叹原来这就是我。在学习了报告解读之后,发现很准,我的C处在超高区,表现为平时凡事喜欢扣细节、内心总是充满危机感,报告和实际几乎吻合。虽然我不知道DISC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算出这份报告的,但我能真切的感受到它懂我,甚至比我更都懂我自己。知道不是目的,活用才是王道。解读报告的过程是活用的开始。解读报道的原则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保有自己,适应他人”。在懂得自己、懂得他人的基础上,不改变自己,使用同理心和他人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才是最大限度的尊重。两个基本点:“别为自己找借口,别为他人贴标签”。自己的高D、高I、高S、高C都不是的借口,应善于调适自己创造更大的影响力,而知晓他人的DISC不是为了一刀切的贴标签,而是为了良好的互动。

第四,21天线下小组学习。两天的线下课后,由无私的助推带领小组进行21天的学习,帮助大家解决在学习DISC遇到的问题,指导我们如何更好的解读报告。我们十二小组的助推Cindy是资深HR,“解读测试报告的水平有三层楼那么高“(语出任博老师),幸福感满满。

凡人都是活在伟人创建的思想通道中。我相信马斯顿博士的DISC模型能帮助我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逻辑,海峰老师创建的DISC双证班和和社群能帮助我迅速提高人际敏感度,让我实实在在的解决生活工作的人际关系问题。道术皆备,唯不懈探索践行方为正法。

DISC探索之旅--第一篇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DISC探索之旅--第一篇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DISC探索之旅--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