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生命为海峡上道暖色

图片发自App

四百年前,闽广两地的先辈乘船过“黑水沟”,不知多少尸骨葬身大海、沦为鱼食。闽台至今保留有“送王船”的习俗,慰藉漂泊海上、无处安身的孤魂野鬼。台湾,据说也是闽南语“埋冤”的近音词演化而来,横渡海峡的凶险如此可见一斑。数天数夜风浪飘摇,登岸的民众把随船供奉的妈祖神像安家,顶礼膜拜,延续香火。

四百年后,这道海峡的航程已不在话下,2014年我乘飞机直达高雄,平稳得不值一提;这次随同湄洲妈祖巡游台湾,是从平潭乘坐“海峡号”直航台北港。在湄洲岛生活三十年,再已习惯轮渡的颠簸,哪想在号称世界最稳的高速船上“着了道”。

起初,“海峡号”驶离澳前码头,船尾螺旋桨划开可堪入画的白色浪花。等到进入海峡,90多米的船体便上下晃动,走在船舱里不自觉地舞蹈起来,一脚深一脚浅地漫步。同行的杨鸿开玩笑说你大白天就喝醉了,走走,前面的视野好,看风景去。到了前舱,哪有什么风景,四周只是白茫茫的大海而已,船头破浪而行,起落的幅度更大,瞬间胃里的酸味泛起,四肢陡然发软,脑袋也发涨起来。

图片发自App

在海面上,见不到一星半点岛屿,也看不到任何一个飞鸟。这和在湄洲岛的乘船体验完全不同。1.8海里的通航路程,文甲码头在左,宫下码头在右,看得见山,望得见建筑,丝毫没有隔离感。而70海里的海峡之间,一条船成为一座孤岛,像一只蚂蚁在一潭水里似得。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支撑,尤其古人是在风雨交加、风吹浪打的关头,一叶扁舟出没浪尖,一会被推向天际,一会被抛向浪谷,只能听天由命了吧。

我想起,10岁时的一场海上避风的经历。得到台风将至的讯息,船长决定把船从宫下码头转移到深浦底,行程不过5海里。大约行至4海里处,阴风怒吼、大雾弥漫,我在驾驶舱看不到任何一个坐标。风浪遏制了渔船动力的前进,船体呈现45度以上的区间摆动,船上的渔具滚来滚去。我吓得脸色发青、呕吐不已。当时我们的渔船有13米,并在有气象台预测的情况下,尚且如此,何况四百年前预报技术落后、船身又小呢。

妈祖死于海难,她以弱小的身躯对抗不可预知的海洋,这种进取精神被后人记取;她用生命的温度传感给冰冷的海水,使后人有了直视海浪作怪的勇气。她死而为神,是无数沿海人给她的霞帔和荣光。

她以生命为海峡上道暖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度过黑水沟的民众,共同开垦这片被发现者成为福尔摩萨的土地,为了生存资源而开展争斗也是不可避免的。据载,械斗往往以破坏对方本土庙宇、羞辱地方信仰而告终。但是,妈祖是一尊各地民众共同信仰的神。她在无形中,也在消弭地方宗族势力的对抗,而团结新一代的民众。

可以说,过黑水沟时,妈祖给了大家以精神寄托和生的意志。到了开发初期的台湾,她又给大家一个握手的空间。因此,郭台铭要效仿古人护驾妈祖海上直航台湾,吴敦义说妈祖几百年来保佑台湾一方平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以生命为海峡上道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