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家庭吃得起炒猪肝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感慨不仅仅是古代百姓悲惨遭遇的缩影,在近现代社会,“百姓苦”依旧是无法消弭的现象。

  《许三观卖血记》中塑造的主人公许三观对于困难毫无抵抗之力,只能通过卖血换取一时平安。当世道变成人们惊叹,什么样的家庭吃得起炒猪肝的时候,就要变天了。


什么样家庭吃得起炒猪肝_第1张图片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先生的一部著名作品,本书同他的《活着》共同入选90年代最具影响的十部小说。可以说,余华先生对生活百态和百姓的把握非常到位,极具洞察力。在小说里,他将百姓对困苦生活的反应描绘得极其逼真细致,揭示人性的丑陋和世界的黑暗一面。

  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没有力气。

  《许三观卖血记》开篇讲述的规矩让我毛骨悚然,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水是一样的,百姓愚昧到如此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许三观偶遇阿方与根龙,无可奈何的卖血故事拉开帷幕。

  生活艰辛,可是卖血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社会底层各种角色的不面孔聚集一起,许三观寻求改变,阿方与根龙的朴实,李血头的贪婪与架子,许玉兰的市井之气。这些缺乏金钱的人都渴望金钱,获取的方式是买卖血液,利用身体买卖闺女以及勒索偷窃。

  《许三观卖血记》通篇有两句话,第一句:卖完血以后要去馆子里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

  许三观在每次卖血后将吃炒猪肝喝黄酒作为一种盛大的仪式,就如同部落的祭祀一样,没有用处,但是必须执行,这是精神的支柱,是灵魂的依托。只有如此,他才不会恐惧,才会相信血会长回来。

  百姓卖血后获取远比劳作更多的钱,通过下馆子这种方式给予自己精神上的安慰,告诉自己,吃完猪肝喝完黄酒后,血会重新恢复。他们并不知道这对于恢复身体没有丝毫用处,错误的认知并不能使他们的身体迅速恢复,糟糕的生活与频繁的卖血使他们的生命力快速流逝。

  有时候,无知也是一种幸福。

  第二句:血是力气,卖血就是卖力气。

  许三观卖血历程横跨一生,他为攒钱娶妻卖血,为救儿子性命卖血,为儿子讨前程卖血,为全家吃饱饭卖血。他通过卖血里的力气来推开生命中那一道道紧闭的大门,这是弱者的命,是底层贫苦人的命。

  当全家都无法吃上饱饭,躺在床上尽量少活动的时候,许三观用的嘴给家人和自己各自炒了一样菜。红烧肉,清蒸鱼,炒猪肝,这些并非奢侈的菜品却变成他们遥不可及的东西。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家庭困境迫使许三观再次卖血,而与之对称的李血头确实满面红光,丝毫看不出遭受饥饿之苦。

  有人需要靠着卖血堪堪活命,有的人只需要管理卖血的人就活得很滋润。

  许三观在困苦之时卖血是本书的一条明线,对待大乐的态度转变过程,是本书发展的另一条主线。

  大乐的身份是许三观的耻辱,自己将情敌的孩子抚育成人,许三观无疑是倍感屈辱与愤怒的。但是长久的相处终究没哟使他做出极端的事情,而且大乐对自己的养父极为尊重,正是这份始终不曾改变的尊重从而让大乐重新获得父爱,许三观也用自己的行动来回复这份爱。

  许三观为卖血为大乐筹钱治病的过程令人震撼,不断挖掘身体的潜能,用自己的命换儿子的命,不是亲生父子却胜似亲生,余华先生用平淡的文字将这段感情凸显得极其伟大。

  书的结局以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为结局。他这一次并没有卖血成功,新的血头嫌弃他的血臭,只能当做油漆来用。一辈子的依靠最终毫无价值,这是一种嘲讽,是替代,是淘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书中的内容就是社会的缩影,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富庶,却容不得我们丝毫大意,要让所有的家庭吃得起炒猪肝。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样家庭吃得起炒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