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教育气象报道

冷一阵,热一阵,爽一阵,闷一阵,干燥一阵,湿润一阵,吸了烟尘,再饮雾霾......中国的教育气候,真可谓变化多端,无法捉摸。

前天主张守正,昨天主张融新,早上主张创新,上午有人提出跨越式前进,近几年重庆重点打造的卓“越课堂”乃是最好的凭证;

前天主张回归传统,昨天主张取其精华、摈弃糟粕,昨晚主张集百家之长,早上有人提出要有国际化视野,上午有人主张拿来主义,中午提出全球化视野。

前些年注重海量阅读,去年有人质疑“既然海量,到底多少量合适,哪些文本可以纳入”。去年下半年风往北吹,主题阅读顺利登基,很快有人发出声音:“主题是不是仅仅限定在人文性这一单一领域?”

于是风向再转,转往何处?转向何方?鬼也难猜,神也难测。

有大人物喜欢读经典,重庆掀起读经典热,读本《读点》摆在书店门口最显眼处;

又有大人物翻了翻中小学课本,认为传统国学方面的文章少了点,于是教材立马重新编写,古诗词和文言文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席卷九州华夏,早被众多专家质疑的《弟子规》等蒙学书变得炙手可热,老师建议每个学生买一本,家长跟着瞎起哄,区区一本《弟子规》,硬是把那号称半部便可治天下的《论语》给比了下去也。

当然,《论语》依然牛气冲天,学生可以不知道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管子、晏子、孙子、淮南子等,但一定得熟悉孔子。

为什么就没有人理会原华中师大谭邦和教授所提出的“儒归百家,孔还诸子”这八个字?

长期在南北极生活习惯了的人,很难适应赤道周围的气候;

长期住在南方的人,一旦踏上东北大地,立马浑身不自在。

其实教育环境也是一样的,一年到头变来变去,今天整这个,明天换那个,今天刮北风,明天大西洋寒流登陆,不但学生接受不了,老师也被搞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变是趋势,但是该坚守的还得坚守,主动求变,以不变应万变,前提得保持清醒、冷静、明智。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教育气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