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情朝鲜、怒怼总统、鄙视斯皮尔伯格:法国名导朗兹曼小传

克劳德·朗兹曼是谁?萨特的朋友、波伏瓦的情人、大屠杀纪录片《浩劫》导演、《现代》杂志(萨特创办)主编...2015年,90岁的朗兹曼带着寥寥数人的团队前往朝鲜拍摄了电影《燃烧弹》,该片讲述了59年前他与一名美貌朝鲜护士在平壤的动人邂逅。

怒怼总统的活力骑士

作为法国知名导演、作家,朗兹曼(Claude Lanzmann)发表过对社会表示失望的言论:首先,当前任总统奥朗德将朗兹曼誉为“人类之友”时,后者毫不买账:“我压根不是什么人类之友。人类在我眼中就是一帮杀人犯”。除此之外,年轻时打过游击战的朗兹曼还点指责今日的法国陷入了碌碌无为的怡适:“我们生活在日益慵怠的第五共和国。在这里,对意志力的考验和追求自由的冒险早已消失了”。

然而,愤世嫉俗的朗兹曼不但乐于接受来自这令人失望社会的赞誉(与拒接诺奖的萨特不同),也不排斥媒体和记者的“骚扰”:2014年,他接受了“虚伪”的奥朗德献上的十字勋章;2015年,89岁的朗兹曼还乐呵呵地对《世界报》记者说道:“您这篇人物特稿要是写得不好,那我就把您给杀了”。

随着年事渐高,见证过太多死亡的朗兹曼似乎更加热爱作为“杀人犯”的生命。比起斯文细腻的艺术工作者,他倒更像个生气勃勃的手艺人。法国《解放报》创始人塞尔日•儒利就曾热情洋溢地总结道:“[朗兹曼]有高贵的蛮横性格、长期辛劳工作的品质、追求自由的天赋,以及对生命惊人的渴望。”

遗情朝鲜、怒怼总统、鄙视斯皮尔伯格:法国名导朗兹曼小传_第1张图片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朗兹曼同样毫不犹豫地自夸为“永不疲倦、绝不满足的骑士”。在自传中,他上山下海无所不能:登山滑雪、驾驶滑翔机、深海潜水、打猎、驾驶坦克和战斗机、做战地记者。赋予了他这一强悍性格的人,是母亲:“她是个不可战胜的女人。被盖世太保审问时,她理直气壮地否认了自己的犹太血统,还干脆指着审讯室里的纳粹领袖戈林画像说道:‘赶紧看看您的领袖,他看起来比我更像个犹太人!’”

与萨特、波伏瓦的“公平交易”

1944年法国解放时,朗兹曼同无数年轻人一样,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着迷。据报道,在苦读的同时,朗兹曼也没忘记假扮教士侵吞捐款,或是从书店偷哲学书。

1948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拿到哲学学位的朗兹曼逐渐成为萨特圈中的熟人。萨特与波伏瓦凭共有理念相互扶持的关系模式同样延续到了朋友圈中:1952年,27岁的朗兹曼与波伏瓦“像夫妇一样”一起生活了7年,朗兹曼的演员妹妹也一度成为萨特的情妇。

遗情朝鲜、怒怼总统、鄙视斯皮尔伯格:法国名导朗兹曼小传_第2张图片
朗兹曼与波伏瓦

30年后,朗兹曼向波伏瓦传记作者承认,他凭借与波伏瓦的关系进入了法国顶级文化圈。但在他看来,这种关系与其说是投机,不如看作是公平交易:“他们帮助我思考,而我向他们提供思想的养料 [...] 没人写波伏瓦能比我写得更好。”

鄙视美国大导演名作《辛德勒的名单》

朗兹曼电影作品多为犹太大屠杀、犹太身份和以色列问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9个半小时长的纪录片、大屠杀口述史《浩劫》(Shoah)。该影片拍摄、制作历时共11年(1985年成片)。朗兹曼和工作人员走访了波兰多个集中营原址,影片中大量深度访谈所使用的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波兰语、意地绪语和希伯来语皆被导演逐一保留。不过,这样的一部电影并没讲述任何个人故事,因为它的着重点并不在于“个体如何幸存”,而是侧重于观察“死亡的激进性”。

谈起更负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单》,朗兹曼对斯皮尔伯格颇有微词:“他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德国人拯救了1300个犹太人的故事。观众们怎么能通过这样的故事来了解真正的犹太人大屠杀呢?事实上,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没能获救!”。

倾听“犹太叛徒”的心声

1975年,朗兹曼采访了本杰明•穆尔梅勒斯坦(Murmelstein),后者曾是捷克斯洛伐克特莱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隔都犹太理事会的第三任主席。这个被称为“希特勒赐予犹太人”的“典范城市”,实则是欺瞒全世界的死亡之城。

犹太理事会主席负责为纳粹效力,这种职位容易使人获得一种“权力的错觉”。那么,如何利用这虚妄的职权避免最糟糕的结局?如何在两位前任均遇害的情况下自救,并助他人逃亡?当朗兹曼找到这位在七年间帮助了121000个犹太人逃亡的“英雄”时,后者正以“叛徒”身份离群索居地生活。这个纪录片也因此成为了 “内奸”拉比洗刷耻辱、为往事正名的自辩机会。

对生命的无尽“贪恋”

波伏瓦对人必有一死的结局感到欢欣,因为她坚信永生终究会使人们陷入无可救药的无聊。但坚决反对安乐死的朗兹曼宁愿选择“生”而不是“虚无”:“我知道我绝不会感到无聊。如果我今天被告知我要再活一千年,我一定会同意”。

朗兹曼像热爱每周必吃的鞑靼马肉一样眷恋着生命。提起日常光顾的肉制品供应商,他简直赞不绝口:“切割肉类是职业,但也是一门艺术、文化。法国人在这方面遥遥领先,而巴黎人又是当中最棒的。屠夫们做着最高贵的行当,他们是人类中最不野蛮的那群人”。

59年前的朝鲜燃情往事

也许正是出于对生的眷恋,朗兹曼首次在作品中加入个人元素,凭回忆拍摄电影《燃烧弹》(Napalm):“1958年在朝鲜发生的事,让我一直无法放下”。

遗情朝鲜、怒怼总统、鄙视斯皮尔伯格:法国名导朗兹曼小传_第3张图片
90岁的朗兹曼在朝鲜拍摄电影《燃烧弹》。

这部电影试图追溯他59年前在平壤的“激情邂逅”:那时,33岁的朗兹曼支撑不住密集的走访行程而病倒,朝鲜官方派遣了平壤红十字医院的护士每天给他注射维生素B12。朗兹曼对这位身着朝鲜服饰的貌美护士一见倾心。疗程的最后一天,语言无法沟通的两人热情拥吻,并约定第二天下午2点一起划船。约定当天,女护士在朗兹曼本子上画下自己的家乡,并撩起衬衣,露出雪白胸口下方一道触目惊心的烧伤疤痕。与此同时,她口中说出一个英文词:“Napalm”(燃烧弹)。

离开朝鲜前,朗兹曼再也没有见到她。在影片中,年迈的朗兹曼不住地赞叹她的美貌、前来赴约的惊人勇气与袒露伤疤的赤诚:“在游船上,她嘴唇上方的汗珠,是整个朝鲜之旅中令我燃情的时刻。”

遗情朝鲜、怒怼总统、鄙视斯皮尔伯格:法国名导朗兹曼小传_第4张图片

2015年,90岁的朗兹曼带着制片人、摄影师、录音师和助理,借口筹备一部跆拳道影片而进入平壤拍摄。他还不无高傲地再次鄙视了斯皮尔伯格:“如果他来做,他可能会另选一座城市、一条河来拍这个故事。但对我来说,这种做法像是背叛。”令人不禁又想起朗兹曼对于“自大”标签的辩解:“我想我算是个诚实的人。我有时的确会自夸,但这又如何?我这一生的确做成了几件重要的事情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遗情朝鲜、怒怼总统、鄙视斯皮尔伯格:法国名导朗兹曼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