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沙棉技校。

崇高师德,精心辅育学子,

奋发向上,毕业回报沙棉。


沙棉技校创办于1974年9月,全称为“湖北省纺织工业技工学校沙市棉纺织印染厂分校”,简称“沙棉技校”,总校校长由省纺织局局长兼任,总校办事机构设在省纺织工业劳动工资处。

分校设有党支部和教务处,由厂里委派书记、正副校长、教务主任,工作人员及教师均按一定比例配备。由总校和厂部共同管理,1985年,由厂教育中心统一管理,校址设在本厂教育大楼内。

开设专业及教学设施,自1974年以来,开设过印染,棉织,棉纺,机电,保全保养等专业。学习课程有数学,物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课程,另开设有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课程来辅佐专业课的系统进步。

开学伊始,厂部给予教学设施有1511型布机10台,钳台50部,台钻1台,砂轮机1台,收录机1台,中文打字机及速印机1套,有桌椅黑板,制图工具,体育器材,娱乐用品等。

厂部1984年7月,将职工学校与技工学校合并为职技校,1985年3月成立教育中心,职技校该年有教职员工70人,其中教师4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4人,当时的师资力量,在省纺总校也是名列前茅的。

技校职责很宽泛,除了收录正规的技校生和中专生,他们还兼有培训职工思想文化,劳动技能,干部职业素质等多项职能,电大预科班也是技校负责组织的。技校为工厂每年输送实习生上百人,一年后转正,历届技校生成为了工厂的生力军与主力军,为沙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技校生经过学习与沉淀,成为了基层、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若说子弟学校是培养沙棉人孩子学业与成长的摇篮,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那么技校就是培养生产骨干的马车,为沙棉的中坚力量输送新鲜血液。

七八十年代的工人,地位还是很高的,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摆脱了父辈田间劳作的日晒雨淋,没有如农村吃了上餐愁下餐的饥寒交迫,农民以进工厂当正式职工为荣,相当于“铁饭碗”,所以沙棉人感恩,总是怀念沙棉年轻时的模样。农村的父母,以培养一个入城里读技校的孩子为荣,千方百计也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工人。其实,一个国家,真的不能亏待了工人,是工人用双手与血汗创造了财富,只有工业的产值才能支撑起社会的经济。

沙棉技校英年早折,只生存了26年,于1999年送走她最后一班学生,含泪谢幕,但她培育了数千学子,给所有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沙棉人是勤劳朴实,善良感恩的工人,沙棉技校的学生虽然大部分离开了沙棉,但大家都记得曾经的母校,那里有她们青葱如歌的岁月,有学习知识的寒窗苦读,有谆谆教导的可敬师长,有情同手足的可爱同学,操场上的奔跑,教室里的嬉闹,到小吃街买零食,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公话亭给父母报平安,翻过荆江大堤去看浩浩东流的长江,到工人文化宫参加义务劳动……

沙棉技校的领导与老师基本上都是厂部委派,因为都是“工人科班”出生,于是很关心爱护技校学子,多年之后,同学们在聚会时总会谈起曾经的师长,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

马日生,于83一87年在沙棉技校任校长,他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兼任82级机电班的英语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办事刚正不阿,为技校事业鞠躬尽瘁,后来落实政策调回广东了,他夫人也是沙棉职工。

知名校长还有马焕耀,他夫人贺玉兰在沙棉工资科上班,马校长和蔼俭朴,对工作踏踏实实,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有伯乐之能,能慧眼识英才,曾培养了沙棉管理队伍中的刘秋芳、孟建华、马友为、李和民等领导。

沙棉技校有很多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好老师,有很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在优师名师的教导下,沙棉技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各个工作领域,有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也有默默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他们有着沙棉人的淳朴善良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社会,为家庭而努力奋斗。

唐明哲父母都是教师,他自己66届初中毕业后,从农村招工进沙棉,第一批电大理科班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未离开。

朱育松与朱育杉是两兄弟,知青下乡5年以上才招工进厂,父亲是中南财大教授,兄弟俩电大文科班毕业后,一个留在技校任教,一个分到子弟学校任教,无怨无悔教书育人。

王照其是名校毕业,高级教学讲师,原子弟学校业务骨干,后来调到技职校任教务主任,对学生的教学很是严格,他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是沙市书法名家。

还有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张守松,主教的科目是纺织,瘦高的个子,讲话温温柔柔的。教机械制图的吴北川,胖胖的手指,能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笔直的线条。还有胡永华、周欣安、王建舫、刘和明、刘兴林、周敏、郑兰华等优秀的老师,被同学们时常提起。

技校开办期间,厂部派有党总支书记,与校长一道管理技校工作,为技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李业泉,姜谋琴等。

学校厉任校长有:王劲武,马日升,王明达,姜谋琴,胡幸福,李远静,李必亮,张清政,周爱华,吴克勤。厉任副校长有:赵德荣,马焕耀,方文龙,孙国厚,张守松等。

82级的机电班是沙棉技校史上最为优秀的班级之一,事隔35年,他们上个月还举行了同学聚会,同学们怀念着沙棉,怀念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已年过半百,相聚时还如当年一样淳朴与热情。班长徐培忠,陈露,王隽,陈晓岚,石广智,悟道,阿萍等,她们围着曾经的赵校长,像十多岁的孩子那样欢欣起舞。

赵校长题诗:相惜。

人生际遇曾无数,

携手同心伴友行。

三十五年风雨去,

四十二友兄妹情。

三峡浩浩曾留影,

重返宜昌旧梦寻。

心梦无私天地远,

山川沐浴醉红尘。


赵校长为赵徳云,他是农机学校(沙市农业机械厂内办的技校)毕业分配来沙棉工作的,是66年第一批进厂的工人之一,他们班当时有26名同学被分配到沙棉,他们同时被送去河北保定棉纺厂培训。赵徳云回厂后在前纺车间做梳棉机保全工作,他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设备维修技术,后被提干,再调任技校副校长。

厂部考虑机电车间青黄不接,厂领导要求一个机电班生源,赵徳云代表技校向总校争取了一个机电班的招生配额,经几番周折,最后总校同意沙棉招办一个机电班,赵徳云殚精竭虑想办法,终于开设了第一期的机电班。他为人亲和,与老师们一道教出了那一班出色的学生。他改善了学校的整体环境,把操场上大楼两侧的洗漱水池与栅栏拆除,在左侧建了篮球场,开设体育课,添置了体育健身设备,添置各类书籍两千多册的图书阅览室,置办教学办公室和会议室,统一师生校服。受到省纺织公司总校好评,省纺总校校长杨开河很重视沙棉技校的工作。

杨校长写得一手好书法,待人热情厚义,开朗乐观,他还是一个妙人,与老友们吟诗作对,他们曾写下:


桃花源

沙棉本是桃花源,

五百年前曾相识。

如今有缘因前世,

相逢更觉亲上亲。

风云际会不封神,

卧虎藏龙紫丹凰。

各路方舟汇故里,

群贤毕至论伯仲。

永生纸艺堪称绝,

才女度君红树林。

深谷传来幽兰声,

云卷云舒任我行。

周树临风少兰婷,

一双凤凰落琴台。

飞霞仰观五彩云,

秋水影月照伊人。

团委藏娇肖飞燕,

武部将才称世雄。

闲人老翁颐清风,

义簿云天论豪杰。

永远隽希乃永珍,

人和人善女贤君。

未叙八仙继后续,

醒木惊案该叫仃。

工友相聚不忘主,

群主功劳袁开忠。


希望沙棉退休的前辈们快乐健康,安享晚年!

临窗旭日泛红霞,

婀娜春杨织碧纱。

谷涧灵溪亲草舍,

荆篱修竹隐山家。

情怡不用一丸药,

诗兴何须七碗茶。

淡看功名和利禄,

荆州城外赏桃花。


晚风吹来,隐隐传来沙棉技校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祝愿所有的校友们一切安好!

(关于沙棉技校的故事,在以后的篇章中将会详细的介绍一些师生情,同学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六章,沙棉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