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

伊恩.麦克尤恩在他的名篇《只爱陌生人》(Thecomforts of Strangers)中说:旅行可真是野蛮,它强迫你信任陌生人,失去所有家庭和朋友带给你的那种习以为常的安逸。

亚历山大_第1张图片

的确,旅行的途中,行者是悬浮在空中钢丝上的杂技人,里面裹个心理,外面拖个身理,看客赏的是杂技五花八门儿的精彩,杂技人耍的是对探索差异性的热忱。在相对的世界里,他们成了对当地人来说纯粹而又绝对的陌生人,这种巨大的分歧尤其显现在游者和目的地文化和语言背景“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之中。尽管,大部分旅行者会特别聪明的入乡随俗,但在学习融入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处于失衡状态,尝试的新奇搅和着对未知的恐惧、向前进一步的怀疑拖着被人拉一把的感动,身体一会会儿上天入地,心理也跟着分分钟上天堂、下地狱,脑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地搅浆糊,颠簸如影随形,就像伊恩说的那样:“途中,除了空气,睡眠,做梦以及大海、天空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属于你”。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是爱旅行?作为行者的一员,每段独行的旅程,我都在内心里翻腾着孤独的酸楚,一边也更是惊叹于一种亲眼所见的经历、亲身所感的力量,拨开内心深处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布下的层层雾霾。

结束三天的展会,一种求证的心理再一次把自己带上了路。旅店的梦娜推荐直接从开罗到卢克索,但我内心深处早就拿定主意,去会见古老神秘的亚历山大和碧蓝唯美的地中海了。

上午,为了让家人放心,临行前和老妈通话,不用多说,她言语的字里行间里面肯定是自然流露出不情愿和责备着的担忧。这两年出门在外,自然是打破了父母的期许,回家做一份稳定的工作,按照乡俗的流程嫁一个好人,生几个小孩,没事和乡里亲朋扯扯家长里短,时不时地也为大家族的和谐发展出谋划策,这也才是华人心中的齐人之福。忤逆了家人传统的意愿在外漂泊,父母责备的言语就像是一根根尖锐的厉针,一字一顿都扎在心上,有时候,每走一步都是锥心的痛。这样的时候,我经常回想起卢梭说过的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开罗去亚历山大的路途中,这种感觉如影随形,一种被枷锁套上了的自由,像是铅水灌入体内,动弹不得。我坐在靠窗边的位置,分分钟是路旁疾驰过去的风景,前后左右都是地道的埃及人。但是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我的神思不知道流离在何方,无所思,但是却心事重重,不管是翠色田田、碧海蓝天、大漠孤烟,还是奇装异服、怪腔乱调都和自己无关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火车到站,报站的确实用的阿拉伯语,我问座位旁的一个包头巾的女士,她很热情,但不会英语,指手画脚了半天,我也没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在着急上火的时候,两个年轻男孩路过,看样子20来岁的样子,应该是大学生,他们说我可以从这里下车了,这就是亚历山大站之一。遇到英语说得流利的,机会难得,我赶紧跟上,询问他们怎么去到埃及希腊罗马博物馆,这两人也挺上心,把我带到门口,其中一个说让我等一下,他去帮我找一个会讲英文的出租司机带我过去。

大概两分钟过后,一个大叔跟着男孩过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艾萨拉马,阿拉以供”。

“艾萨拉马,阿拉以供……”

打完招呼后,我们确定好时间与地点,就与两个男孩告别了。跟着司机一出门口,眼前一条干净宽敞的柏油路旁,停靠着一排整齐的“大黄蜂”系类的出租汽车,车身后是葱葱郁郁的地中海植被,一株株地让遍地的高阳烤的油光发亮,远处隔着几条宽广的马路,顺着相同的方向,在远一点的地方就是高大整齐的地中海建筑,和开罗一样,建筑物群几乎都十分老旧,不一样的是亚历山大市容会比开罗干净整洁太多,再加上海风和高阳,一派爽朗的气象,霎时间,拨开了我心中的雾霾,一切似乎都变得有因可寻。

坐上车,我们就出发去埃及希腊罗马博物馆。地中海的太阳也真是火辣,我坐在车内像是进了蒸笼,感觉分分钟都能上餐桌的感觉,车上也没有空调,一路上如坐针毡。好在司机默罕默德可以用简单的的英语交流,每每经过一处较有特色的风景,他都会给我介绍。他还告诉我亚历山大有两个火车站,我应该从第二个站—中心站下车,这样很多的景点走着就可以到。

这样过了大概半个多钟头,穆罕默德说地方到了。我怀疑地往窗外一望,眼前是一个很小的售票窗口,围墙里面似乎也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物,我不解地问:“你确定吗?”

司机狠狠地点了点头说:“是!这就是希腊罗马的景点……”

对于我来说,穆罕默德的英语还是太难懂了,虽然,我不认为我们到了博物馆的位置。但是,我还是决定下车自己去问问售票处。付完钱,我就下了车,迎着如炙的烈日,我反而觉得心轻松许多,好像卸下了万顷包袱,走向售票口的时候,还真有飞一般的感觉。令人遗憾的是,我果然来错了地方,我要去的希腊罗马博物馆早在几年前就闭馆了,眼前的这处遗址只是罗马时代的一处圆形剧场。唉!反正也来了,就进去看一眼吧!抱着这样的心情,我买票进了门。

虽然,我不太来了解这处遗址的来历,但眼前的规模宏大的残垣断壁,似乎还原了小学时代语文课本里斯巴达克竞技的场面。穿越层层历史的雾霾,我好像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罗马人围坐在参观台上,一片喧哗,裂肺撕心;一旁敲锣打鼓声,声声震耳发聩。场下一块位置极好的观赏台,做着几位高傲而又冷漠的罗马贵族,围场的中心是恐惧无助、渴望求生的斯巴达的勇士,他浑身肮脏不堪,身体却健硕如牛,他咬牙切齿,眼神里都藏着犀利的箭羽,千万支齐刷刷地射向台上兴高采烈的观众,撕碎残忍无情的贵族。另一方面,他双拳紧握、神经紧绷,时刻准备着迎接竞技场两边的门口瞬间的打开,凶猛的野兽就扑面而来……

我下去到竞技场中间,当年的斯巴达克与野兽生死较量的位置,独自一人默默地行走。地中海湿润的凉风习习地从我两颊略过,一种安宁,像是一个温暖的胸膛,包容了因为奔走理想、梦想而疲倦了的身心。沧海桑田,是非成败都作古,如今只有故事和这残亘断壁。突然觉得妈妈说错了,她说:“你莫乱跑了,不要心高……”

我“乱跑”,何曾是因为“心高”呢?如是眼前的这根断柱带给我的那一份宁静,每每有这种体验,都好像是几近干涸的心灵里突然注入了一眼凉泉。我热泪盈眶地感恩,感恩我所热爱的历史用亿万年的时差向我解释人生,诠释为人一生的远方。历史教会我这一生终归平凡,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物,引导我去尊重每一种存在的意识形态。就在那些已经踏过的千山万水之中,我不再恐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因为我爬山本身就不是为了登顶。

参观结束,我从KOM EL-DEKKASITE(古罗马圆形剧场)出来,按照售票员给我的路线就往地中海海边的方向走去。一路上,穿过人潮涌动的书市场,那其实和我大学时代的买市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只不过字不一样了,看书的人张的也不一样了。也经过大大小小的商店,天下商人是一家,买家抱手叉腰的动作模型上来看变化也不大。只不过,这一次,我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学生们望着我笑,路人用蹩脚的汉语跟我说:“嗨!你好!”

我笑笑,心里也跟着笑,乐呵这文化与文化之间隔着的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张面纱让异乡人互相地吸引和朝拜,殊不知,揭开这层面纱,我们都一样,都是人,如此而已。

正想着,我来到近港口一家极具特色的酒店,一进门,服务人员冲着我说:“中国餐厅,上六楼。”

顿时,我成了丈二的和尚,迷失了方向。但是,一听“中国餐厅”,心里不免激动一番,终于,有一线希望可以吃顿饱饭了,前几日,在开罗基本上没怎么进食,因为实在是吃不下当地的餐食,所以肚子早就饿的“荡气回肠”了。

到六楼,果然是一家餐模餐样的中国餐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还巧遇了两个从中国到亚历山大留学的小姑娘,异域遇国人,遇见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心里中的一份甜滋滋的感动,再加上终于可以吃到熟悉的味道,便觉得时下,相当知足了。

埃及.亚历山大

2017年10月1日亚历山大

伊恩.麦克尤恩在他的名篇《只爱陌生人》(The

comforts of Strangers)中说:旅行可真是野蛮,它强迫你信任陌生人,失去所有家庭和朋友带给你的那种习以为常的安逸。

的确,旅行的途中,行者是悬浮在空中钢丝上的杂技人,里面裹个心理,外面拖个身理,看客赏的是杂技五花八门儿的精彩,杂技人耍的是对探索差异性的热忱。在相对的世界里,他们成了对当地人来说纯粹而又绝对的陌生人,这种巨大的分歧尤其显现在游者和目的地文化和语言背景“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之中。尽管,大部分旅行者会特别聪明的入乡随俗,但在学习融入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处于失衡状态,尝试的新奇搅和着对未知的恐惧、向前进一步的怀疑拖着被人拉一把的感动,身体一会会儿上天入地,心理也跟着分分钟上天堂、下地狱,脑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地搅浆糊,颠簸如影随形,就像伊恩说的那样:“途中,除了空气,睡眠,做梦以及大海、天空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属于你”。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是爱旅行?作为行者的一员,每段独行的旅程,我都在内心里翻腾着孤独的酸楚,一边也更是惊叹于一种亲眼所见的经历、亲身所感的力量,拨开内心深处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布下的层层雾霾。

结束三天的展会,一种求证的心理再一次把自己带上了路。旅店的梦娜推荐直接从开罗到卢克索,但我内心深处早就拿定主意,去会见古老神秘的亚历山大和碧蓝唯美的地中海了。

上午,为了让家人放心,临行前和老妈通话,不用多说,她言语的字里行间里面肯定是自然流露出不情愿和责备着的担忧。这两年出门在外,自然是打破了父母的期许,回家做一份稳定的工作,按照乡俗的流程嫁一个好人,生几个小孩,没事和乡里亲朋扯扯家长里短,时不时地也为大家族的和谐发展出谋划策,这也才是华人心中的齐人之福。忤逆了家人传统的意愿在外漂泊,父母责备的言语就像是一根根尖锐的厉针,一字一顿都扎在心上,有时候,每走一步都是锥心的痛。这样的时候,我经常回想起卢梭说过的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开罗去亚历山大的路途中,这种感觉如影随形,一种被枷锁套上了的自由,像是铅水灌入体内,动弹不得。我坐在靠窗边的位置,分分钟是路旁疾驰过去的风景,前后左右都是地道的埃及人。但是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我的神思不知道流离在何方,无所思,但是却心事重重,不管是翠色田田、碧海蓝天、大漠孤烟,还是奇装异服、怪腔乱调都和自己无关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火车到站,报站的确实用的阿拉伯语,我问座位旁的一个包头巾的女士,她很热情,但不会英语,指手画脚了半天,我也没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在着急上火的时候,两个年轻男孩路过,看样子20来岁的样子,应该是大学生,他们说我可以从这里下车了,这就是亚历山大站之一。遇到英语说得流利的,机会难得,我赶紧跟上,询问他们怎么去到埃及希腊罗马博物馆,这两人也挺上心,把我带到门口,其中一个说让我等一下,他去帮我找一个会讲英文的出租司机带我过去。

大概两分钟过后,一个大叔跟着男孩过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艾萨拉马,阿拉以供”。

“艾萨拉马,阿拉以供……”

打完招呼后,我们确定好时间与地点,就与两个男孩告别了。跟着司机一出门口,眼前一条干净宽敞的柏油路旁,停靠着一排整齐的“大黄蜂”系类的出租汽车,车身后是葱葱郁郁的地中海植被,一株株地让遍地的高阳烤的油光发亮,远处隔着几条宽广的马路,顺着相同的方向,在远一点的地方就是高大整齐的地中海建筑,和开罗一样,建筑物群几乎都十分老旧,不一样的是亚历山大市容会比开罗干净整洁太多,再加上海风和高阳,一派爽朗的气象,霎时间,拨开了我心中的雾霾,一切似乎都变得有因可寻。

坐上车,我们就出发去埃及希腊罗马博物馆。地中海的太阳也真是火辣,我坐在车内像是进了蒸笼,感觉分分钟都能上餐桌的感觉,车上也没有空调,一路上如坐针毡。好在司机默罕默德可以用简单的的英语交流,每每经过一处较有特色的风景,他都会给我介绍。他还告诉我亚历山大有两个火车站,我应该从第二个站—中心站下车,这样很多的景点走着就可以到。

这样过了大概半个多钟头,穆罕默德说地方到了。我怀疑地往窗外一望,眼前是一个很小的售票窗口,围墙里面似乎也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物,我不解地问:“你确定吗?”

司机狠狠地点了点头说:“是!这就是希腊罗马的景点……”

对于我来说,穆罕默德的英语还是太难懂了,虽然,我不认为我们到了博物馆的位置。但是,我还是决定下车自己去问问售票处。付完钱,我就下了车,迎着如炙的烈日,我反而觉得心轻松许多,好像卸下了万顷包袱,走向售票口的时候,还真有飞一般的感觉。令人遗憾的是,我果然来错了地方,我要去的希腊罗马博物馆早在几年前就闭馆了,眼前的这处遗址只是罗马时代的一处圆形剧场。唉!反正也来了,就进去看一眼吧!抱着这样的心情,我买票进了门。

虽然,我不太来了解这处遗址的来历,但眼前的规模宏大的残垣断壁,似乎还原了小学时代语文课本里斯巴达克竞技的场面。穿越层层历史的雾霾,我好像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罗马人围坐在参观台上,一片喧哗,裂肺撕心;一旁敲锣打鼓声,声声震耳发聩。场下一块位置极好的观赏台,做着几位高傲而又冷漠的罗马贵族,围场的中心是恐惧无助、渴望求生的斯巴达的勇士,他浑身肮脏不堪,身体却健硕如牛,他咬牙切齿,眼神里都藏着犀利的箭羽,千万支齐刷刷地射向台上兴高采烈的观众,撕碎残忍无情的贵族。另一方面,他双拳紧握、神经紧绷,时刻准备着迎接竞技场两边的门口瞬间的打开,凶猛的野兽就扑面而来……

我下去到竞技场中间,当年的斯巴达克与野兽生死较量的位置,独自一人默默地行走。地中海湿润的凉风习习地从我两颊略过,一种安宁,像是一个温暖的胸膛,包容了因为奔走理想、梦想而疲倦了的身心。沧海桑田,是非成败都作古,如今只有故事和这残亘断壁。突然觉得妈妈说错了,她说:“你莫乱跑了,不要心高……”

我“乱跑”,何曾是因为“心高”呢?如是眼前的这根断柱带给我的那一份宁静,每每有这种体验,都好像是几近干涸的心灵里突然注入了一眼凉泉。我热泪盈眶地感恩,感恩我所热爱的历史用亿万年的时差向我解释人生,诠释为人一生的远方。历史教会我这一生终归平凡,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物,引导我去尊重每一种存在的意识形态。就在那些已经踏过的千山万水之中,我不再恐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因为我爬山本身就不是为了登顶。

参观结束,我从KOM EL-DEKKASITE(古罗马圆形剧场)出来,按照售票员给我的路线就往地中海海边的方向走去。一路上,穿过人潮涌动的书市场,那其实和我大学时代的买市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只不过字不一样了,看书的人张的也不一样了。也经过大大小小的商店,天下商人是一家,买家抱手叉腰的动作模型上来看变化也不大。只不过,这一次,我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学生们望着我笑,路人用蹩脚的汉语跟我说:“嗨!你好!”

我笑笑,心里也跟着笑,乐呵这文化与文化之间隔着的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张面纱让异乡人互相地吸引和朝拜,殊不知,揭开这层面纱,我们都一样,都是人,如此而已。

正想着,我来到近港口一家极具特色的酒店,一进门,服务人员冲着我说:“中国餐厅,上六楼。”

顿时,我成了丈二的和尚,迷失了方向。但是,一听“中国餐厅”,心里不免激动一番,终于,有一线希望可以吃顿饱饭了,前几日,在开罗基本上没怎么进食,因为实在是吃不下当地的餐食,所以肚子早就饿的“荡气回肠”了。

到六楼,果然是一家餐模餐样的中国餐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还巧遇了两个从中国到亚历山大留学的小姑娘,异域遇国人,遇见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心里中的一份甜滋滋的感动,再加上终于可以吃到熟悉的味道,便觉得时下,相当知足了。

埃及.亚历山大

2017年10月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亚历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