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上放手前,先要做好这几件事! 2016-11-27 李昌宝 中国教师报

最近,我们对区域内部分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课堂依然较多。

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无精打采。课堂很难看见学生的活动,即使有活动,大多也是浅层次、没有思维碰撞的简单问答,课堂教学的效益怎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讲得多、讲得细,面面俱到,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困扰我们多年的顽疾呢?我认为,目前在各地课改中出现的以高效课堂为代表所确立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要让教师在课堂真正管住自己的嘴,少讲精讲,确实是困难的。他们在看到学生讲不好、讲不透时就“慌”了,就不由自主地又“讲”了起来;在看到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时,就迫不及待地“讲”了起来。

所以我认为,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能学不教”这条原则,并使之常态化。

“能学不教”的教育思想古代中国有之,国外也有之。

在中国,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道家的老子、庄子、彭蒙、田骈,儒家的孔子、孟子,还可以在佛家的诸多经典中找到不教的精彩表述;

在西方,不教的传统可以从苏格拉底一直追溯到卢梭等。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谭维智先生在《不教的教育学》(《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中做了完备的阐释,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要把“能学不教”落到实处,应该让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能学不教需要教师的思想自觉。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的改革,没有教学思想的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一句空话。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是水中月、镜中花,永远不能落地生根。

能学不教需要教师的行动自觉。教师的行动自觉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只有他们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才能把课改引向深入、引向持久,才能把国家意志真正落到实处。

能学不教的前提是“能学”。

能学是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帮助等方式,能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研究表明:“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既然如此,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别人的帮助就能完成一定的任务,我们又何乐不为呢?因此,要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师幕后的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要教会学生“能学”的基本方法,即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态度、方法、能力去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素质,教师应该是清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分阶段进行渗透,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所谓的“不教”其实是“先教”,是教态度、教方法、教技能。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金手指”,是“授人以渔”。

二、要明确“能学”的内容,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采取问题导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哪些内容学生能够独立自学,哪些内容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或借助工具书、网络等媒体也能学会,教师心里应该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情,不能含糊,否则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要掌握“能学”的效果,即解决“学得怎样”的问题

学得怎样,就是要求教师弄清楚“学情”,要求掌握哪些内容学得好,哪些内容学得差,效率怎样。哪些学生学得好,哪些学生学得差,学得好的好在哪里,学得差的原因是什么,学习兴趣如何……

教师需要认真分析,为今后的“能学”开出一剂良方,也才能为以学定教提供精准的依据。

只有做到了这些,教师才能放得开手,放得下心,才能真正少讲。

“能学不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只有真正落实了在“能学”基础上的“不教”,课堂“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现象才能减少;只有让“能学不教”真正成为新的课堂教学常态,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课堂上放手前,先要做好这几件事! 2016-11-27 李昌宝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