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

【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_第1张图片

无论是处于焦虑区,还是处于舒适区,

都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进入到学习区,

要么就让自己的舒适感变成紧迫感,

要么就让自己的焦虑感变成紧迫感。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谈loser这个词,我和很多朋友讨论过loser这个词翻译成汉语应该对应哪个词比较好——显然“失败者”、“输家”这两个词是不行的。有人说可以翻译成“卢瑟”——比如台湾人会把“垃圾”这个词说成“乐色”,这样的翻译正好音意两全。

还有一个词我经常见,但是一直不知道它的准确含义,直到有朋友给我解释以后我才明白它的意思,有人认为这个词可以翻译成loser——废柴,意思就是不可雕的朽木,烧柴都没用的木头。小时候在农村,大人们形容一个东西没用,会说这个东西只能当柴烧,后来我才知道有些木材连当柴烧的用处都没有。

我见过农村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时候,曾经挖出来一些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棺材板,这是绝对不能当柴烧的——首先是不好烧,这些木头已经腐朽、糟烂了,其次是这些木头即使点燃了也很难进行持续燃烧,因为木材彼此之间已经无法传递火了,这种木头当柴都没用——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类似这种木头的人可以称之为“废柴”。

这些词都很恶毒。我一直都是这个观点:有很多负面的词汇,更多是用来反省自己,不是用来攻击别人的。

1

我们经常会把人的状态分成三个区,一个是“舒适区”,一个是“焦虑区”,介乎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区叫“学习区”。

【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_第2张图片

舒适区就是人们不用面临挑战、匮乏,不需面临更新和努力的一种没有要求的状态。和舒适区相对应的是焦虑区,这是指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匮乏,时时刻刻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焦虑等,处于这个区的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无所适从,总是处于一种很不舒服的状态,但是自己又不知道怎么才能克服这种状态。

这有点像迷宫里的老鼠,穿来穿去找不到出路。持续处于这种焦虑区,对人身心的损害自然是非常大的。很多人都在谈论抑郁症,有人说抑郁症将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而现在抑郁症的高发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处于焦虑区有很大的关系。

在焦虑区和舒适区之间的学习区,兼具了二者的某些特征:一方面处于学习区的人,他感受到的常常不是舒适,而是挑战和匮乏,由于有挑战和匮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内心是比较紧迫的,有时候甚至是焦虑的。

处于学习区和处于焦虑区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虽然都面临挑战、匮乏,但是处在学习区的人力图找到出路,他们会找到方法来测量、分解问题,直到最后解决面临的挑战和匮乏。

2

我曾经讲过约翰·科特的一本书《紧迫感》。所谓紧迫感就是处于学习区的人的状态,紧迫感的对立面是焦虑感。就像假如我们被关在一个装有定时炸弹屋子里,我们一看到定时炸弹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这会引发人们的两种状态:大多数人遇到这种状态会陷入焦虑——感到危险、挑战,但是束手无策,自己非常着急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_第3张图片

而一个有紧迫感的人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险的时候,他会尽可能冷静、主动地寻找解决之道,会把眼前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对量化的测量。比如还剩下五分钟,这五分钟前20秒做什么,接下来的30秒做什么,直到只剩下5秒钟的时候,他把这个炸弹拆除,像詹姆斯·邦德那样成为一个“拆弹专家”,这种状态就是紧迫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詹姆斯·邦德既不是处于舒适区也不是处于焦虑区,他是处在学习区。

我们都听说过“三个世界”的理论:虽然大家都在同一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是处于三个不同的世界。现在,我们提出一种新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个世界上的人住在三个区或是三个世界,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处在哪个区。

前一段有一部科幻小说取得了国际奖项“雨果奖”,这本小说的名字叫《北京折叠》——文中把未来的北京按照经济和社会标准分成了三个区,这是另外一种区分模式。我们今天也可以用三个区给这个世界上的人做划分或者说给我们自己做一个定位,看看我们到底是处在哪个区。

3

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处于舒适区的人其实是很少的,哪怕是我们眼中的那种养尊处优、位高权重的人,其实有可能他们也并非处在舒适区。当然有些人可以采取一种自我麻痹的方法让自己无视、弱视各种挑战和匮乏,让自己想象性地处在一个舒适区,但是还有一些人有一些很好的心法,让自己远离焦虑。

【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_第4张图片

曾国藩曾说:“每遇幸事,常念天之过厚于我。”意思就是说每当遇到幸运的事情,常常感念老天对我太仁厚了,我心存感激;还有一句话是“每遇不幸,常念不如己者”。这句话就是说比如去年,你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挣了一个亿,今年只挣了八千万,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焦虑区。

那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年只挣八百万的、八十万的,还有一年只挣八万的,八千的人,甚至还有人是欠别人八百万的。所以“常念不如己者”,会让自己不那么焦虑,让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平衡。

其实曾国藩这样说,意思不是让人们常常处在一种舒适区。一方面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内心乱阵脚,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能保持一种镇静的状态,这时候你眼下要做的事情还是那三个字——勤、谨、恒,一要勤奋,二要谨慎,三要有恒心和耐力。

就像曾国藩,他每天要写日记,每写一封信、一封家书,他都要抄录一份——把这些重新书信抄一遍之后进行存底再寄出去。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从刚写日记开始一辈子就没断过,从写第一封家书开始,就进行存底,所以后人读到的曾国藩家书是非常全的。曾国藩不是处在舒适区,他让自己处在学习区,避免焦虑区。

我们一直在谈的loser到底处在哪个区?现在我们至少明白了一点,loser是处于焦虑区的一些人,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处在焦虑区的人都是loser。那么loser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没有机会安住在舒适区,也没有能力让自己处于学习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入到焦虑区。

4

当人处在焦虑区的时候,会有一种人摆出要摆脱焦虑区的强烈的愿望,与此同时他们也能找到如何逃离焦虑区,如何用一系列方法和工具让自己的焦虑感转化为紧迫感;当然也有一些人由于处于学习区,他们进行良好的资源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也能够让自己进入到舒适区。

【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_第5张图片

舒适区听起来很不错,但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它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其实一个人是很难处于舒适区的,当你久处舒适区,各种危机、矛盾就会潜滋暗长,不知道哪一天被突然抛到焦虑区。

所以无论是处于焦虑区的人,还是处于舒适区的人,都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进入到学习区,要么就让自己的舒适感变成紧迫感,要么就让自己的焦虑感变成紧迫感。在一个动荡、快速变化的世界,紧迫感是比黄金还要宝贵的心理资源。

但是我们会发现,总有一些人不愿意,也找不到切实的方法让自己从焦虑区转移到学习区,这时候那些深陷焦虑区难以自拔的人,长期便形成一套独特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他们心智模式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价值的颠覆。

什么是价值的颠覆?就是一个深陷焦虑区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能,这个技能他非常熟练,能够驾轻就熟的将既有的价值体系彻底打烂。当他处于极度焦虑的时候,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技能和机制——彻底否定、打烂这套价值体系,从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自己不至于焦虑。

这种方式最极端的状况就是精神崩溃,所谓精神崩溃就是由于承担不了既有的价值标准和评判体系,个体会在心智上发展出一种所谓的能力,能完全无视这个价值体系和评判体系的逻辑,并且用一套极其混乱的思维方式,将一套价值体系和评判体系彻底的遮蔽,自洽而又悲惨的生活中在一个封闭的、混乱的生活体系里。

当然不是所有的深陷焦虑的人都会如此。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在他的书《价值的颠覆》中揭示了某一类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从病理学上来说,这些人不是精神病人,但是从他们行为的结果来看,他们往往与精神病人无异。

【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_第6张图片

比如一个人特别易怒,容易攻击人,对人和世界有一种极度的疑心,与此同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个世界有正面的价值存在——比如他们绝对不相信有善良、希望,他对人的语言和行为有一种自动化的翻译系统。

当他听说有一个人把一大笔钱捐献给慈善机构的时候,他马上会说这家伙一定是别有用心,想用钱来买好,一定是想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当别人善意的帮助他、关心他的时候,他立即怀疑这个人心怀鬼胎;当他看见有人拥有了财富的时候,他会坚定地相信这一定是不义之财,一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罪恶;当他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士的时候,他一定认为这个女人在暗地里卖弄风骚、出卖色相。

总而言之,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虚伪、丑恶、失败,所谓的赢家一定是漏网的罪犯。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答案很简单,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勉强地说服自己,我不是一个loser。

你可能感兴趣的:(【伯凡时间】我们身处于三个世界,你在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