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随感

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去年底投的一篇稿子这几天被接收了,这篇文章的发表象征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博士生涯新的阶段。如果说前面两年半是为了毕业而发文章的话,那算上刚接收的这篇,我应该可以达到交大博士毕业的文章要求。前面两年我做过三个项目,项目A,项目B和项目C,这三个项目各发了一篇文章。项目C是项目A和项目B的结合,而现在做的项目D是项目A的延伸,应该也可以再发一篇文章,但项目D很保险,前期的仿真和后期基本的实验设备都已就绪,接下来只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出来,这种项目更多的是对前面工作的一种重复。现在进入博士三年级,没了毕业压力,我应该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课题了。一个导师曾经说过,博士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项目来入门和练练手,虽然这些简单的项目收获也小,但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和成果并积累自信心,我想着对应着博士阶段一。进入阶段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也积累了更多科研经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追逐更大的科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经过两三年的钻研,争取在我们这个领域做出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有幸在去年联系到我们这个领域的大牛Wang教授,然后打算申请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博士计划去他实验室交流一年。Wang教授是我导师的导师的导师,可以说是祖师爷级别的人物。然后他今年会搬到加州理工,也许我也可以跟着去。加州理工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理工科大学,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天才,这个学校去年和麻省理工一起发现了引力波。能够在那个天才聚集的地方学习一年,我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到时候可以向这么多厉害的人学习,紧张的是怕自己跟不上。都说你身边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需要学的东西还太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预期从国外交流回来后,我就要开始准备我的博士论文了。一篇博士论文应该能代表这个研究方向的最前沿,而我应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比谁都懂得多,这是我的目标。对于后面两年我的研究方向,这一两个月我想同陈老师和Wang教授一起讨论下,前面两年的研究可以作为基础,然后选一个更有挑战性的课题。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对博士生来说尤其重要。导师比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问题,能够得到Wang教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关于导师和学生的水平,虽然有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鼓励学生超越导师的水平,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况,更普遍的情况是名师出高徒。确定好课题后,我就要开始在这个领域深耕不辍了,在Wang教授的实验室挥洒青春的汗水。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也快七年了,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目的培育良好的社会公民。研究生阶段是一种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阶段是培养学术技能,推动人类的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博士毕业以后即使没有从事科研工作,我也可以自豪的说,我博士期间的工作拓展了人类的知识边界,虽然只是一小步。

两年后就要博士毕业了,两年过的其实也很快。对于毕业后想做什么,我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想法。虽然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当下是我可以把握的,我现在更应该问自己的是,博士毕业后我能够做什么,我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经过博士五年严格的学术训练,除了那些学术上的知识,我获得或者强化了哪些能力呢?我想最主要的是两种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学习能力。谁都会学习,但不是谁都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学习,进而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学习既指学习各种知识,也指学习优秀的品质,向身边优秀的学习人。博士生学习知识能力都不会太差,每个博士生都是从书山文海里爬过来的。而学习优秀的品质就因人而异了。就我而言,我发现身边厉害和优秀的人太多了,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举个例子,Wang教授每次回我邮件都特别耐心和有条理,读了之后很贴心也很容易知道他邮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你做什么,从他邮件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现在写和回复邮件的水平远远没达到他那水平。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有不停地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才不会落后。

第二种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困难/复杂的能力。说到底,你能够解决多么大的问题,你的能力就有多大,你的成就就会有多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处于核心,而其他的能力都要服务于这种能力,学习,沟通,团队合作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博士期间做项目体会很深,那就是大事化小。把大问题化解为一个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然后再各个击破。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项目,现在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自己更加有信心。有了这样一份底气后,碰到任何困难都不怕,我知道沉着冷静地分析,然后坚持不懈把难题给攻克。

能力提升了,也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毕业后路子也就广了。但总的来说博士毕业后有这么几条路子,继续做科研,去企业,去事业单位,创业。因为没打算继续追求学术了,所以博后就不是一个选择了。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么?有朋友建议我留校做科研,说我特别有学者的风范,但这个选择从来没在我内心惊起过一点波澜。事业单位是不会考虑的,我是更想去外面干一番事业,比如说先去企业,然后经验和人脉积累后找机会建立自己的事业。

如果说博士毕业后去外面的话,那么从现在我就应该更多的了解外面的情况。比如说,这个行业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我能不能帮他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真正地在企业实习过,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学校里的任务在转,这是我的弱项。在出国交流前,我要到外面去实习下。要么去我们这个领域相关的企业,如医疗器械企业,做硬件或图像处理之类我熟悉的事。也可以去金融行业实习,比如说去投行,体验不同的行业圈。实习可以让自己清楚喜欢什么的行业,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如果中意某个实习企业的话,一份实习经历还是很好的敲门砖。对于企业类型,相较于民企和国企,我会更加偏向于去外企。外企相对来说竞争文化更公平,很多外企大平台大,发展机会也多。医疗器械行业有三巨头,西门子,通用医疗和飞利浦医疗。国内这个行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联影作为民族标杆企业,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在国内占据了部分产品的市场份额,跟外企的差距还很大。

去企业的话,一个潜在岗位是项目经理,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做项目。然后经过几年的打拼爬上去,之后选择就更多了,有了资源和人脉创业也是一个选择。机遇比奋斗更重要,既然医疗器械市场这么大,而国内目前没有企业做得好,这其实是个很大的机遇。另外现在各种环境问题(典型的是雾霾),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预测,经过二三十年的慢性积累,这一代人的健康肯定是个大问题,如果现在就着手解决这个大问题,做技术和资源上的储备,持之不懈做下去,肯定会成功。阿里巴巴99年瞄准互联网行业,立志让天下的生意没有难做的,深耕近二十年终成全球电商巨头。马云说过,做企业能多成功要你解决的问题有越大,阿里巴巴解决了做生意难的问题,而我说中国的健康问题是未来的大问题。

Keep living, Keep fight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士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