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

《道德经》第十九章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意思是说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起初读这一段我怎么也想不通,仁义礼智自古以来都是我们的教育所提倡的东西,怎么在老子这儿都成祸害了?他真的是想让大家都变成刍狗,该吃吃该睡睡该死死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大半个月,但在今天突然感觉有些想通了。

我们大多数人从一生下来就被教育要好好读书,每个人在20岁之前大概都会被这句话磨破耳皮子,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大家都知道读书好,所以就算内心不想读,为了表现出自己的上进心,也要逼自己去读。我不是说这样不好,毕竟我们被逼着读了这么多年书,素质有了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还有一段大逆不道的话也让我困惑了很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可见他对倡智是有多么大的意见。智明明是个好东西,为什么要弃掉它呢?

陶渊明说自己读书,不求甚解,明明学而不思则惘,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求甚解反而成了一个人得意的地方,何况,这个人是陶渊明啊。后来我在读书app上看到好多人,一读书就开始猜测作者用意主旨,像高中做阅读一样,一本书明明没什么感想,非要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几百字,就为把作者的意图重复一遍,好像这样才算得上一个用功之人,我突然就懂了什么叫不求甚解。我不是说用功不好,但给我感觉就像我家地里苗太矮太小了,我要帮它往外拉一拉。

老子一向是个提倡无为的人,但他所说的无为是无所为但一切皆为。意思是尊重自然规律,不乱加人为干预,才能使事物达到最好的状态。他所说的绝圣弃智,大概说的是抛除脑子里关于“圣、智”的执念和偏见,才能真正深入深层的学习,而不是只做做表面。在这里分享一段摘抄,我也是深有体会:

“所以最初的一点主见便是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才可以吸收滋养料,而亦随在都有滋养料可得。有此萌芽向上才可以生枝发叶,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最近我发现,好的老师并不是课教得有多么好,而是善于给学生提出问题,所有学问光靠课上那点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好的学生也一定是课下肯自己去钻研的。做学问就像生长一颗树,因为心中有了疑惑,才会不停去读书去求解,学着学着又不停发现新疑惑寻找新的解,所以学问就像树上的枝枝丫丫,一点一点生长下去,然后说不清哪一天,就长成了大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绝圣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