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书笔记

2017年11月9日开始

H:译者的话里面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

序言及致谢部分,作者提到正面管教是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的。所以我查了一下这两个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叶浩生认为纵观阿德勒抛弃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潜意识,把目光转向社会文化环境和外在因素,他注重于儿童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兴趣的研究来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对于社会的兴衰和人类的进化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且认为人们都有一种追求向上的意志和愿望。我们不再看到弗洛伊德那种对社会的悲观失望,乃至丧失信心,而是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从而对未来和自己充满信心。

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这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正面管教也是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同时非暴力沟通和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那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师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的,我又看了一下,为什么卡尔罗杰斯和这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好像没有什么交集各自研究的呢?因为他们一个在奥地利,一个在美国,估计那个年代交流也不方便。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比较积极的,追求进步的。

正面管教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在社会环境中,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

第三次修订版的引言中提到了这样几个重要问题:

一,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

二,要和善而坚定;

三,运用积极的暂停;

四,专注于解决问题;

五,要承担责任;

六,大人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七,要全面理解正面管教的原理拼图;

八,要注意,每次只尝试一种新方法,循序渐进。

还有最后提到的,在运用正面管教的概念和态度之后,尽管他们的孩子没有成为完美的人,但他们和孩子在一起比以前快乐多了。这说明我们不是要管教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彼此能够和谐相处,放松自己的心态。

在引言里也提到了小组活动,小组里没有专家,如果我们提出问题,就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

K:第一章之前这部分内容你总结的非常好,也很全面。引言里提到的一些观点是比较吸引我的,所以有阅读的兴趣。

你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比较积极的,追求进步的。这样好啊,认识到生活的苦难,永远选择笑对人生。

H:第一章给我印象深刻的两部分是“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和“和善与坚定并行”。前者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管教孩子时一些行为的负面效果可能是长期才会显现出来的,我们却为了追求短期的表面有效而在做错误的事。后者,和善和坚定我做得都不好,该坚持的原则没有温柔地坚持而是妥协了,造成不好的现状。晶晶目前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对我过于依赖,总想通过操纵我为她服务来得到价值感,而我对待她的方式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很希望自己能真正学懂正面管教,能正确地陪伴她成长。这是一本很烧脑的书,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改变我自己行为的练习,这也是我几年前读了一点就读不下去的原因。父母效能训练似乎要浅显容易一些,所以那本书我很快就看完了。

K:第一章我看到了正面管教的几个要点,1)尊重自己,尊重别人;2)选择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3)共同承担责任;4)动力必须来源于内在的自我控制,就是自律。

我觉得这几点不仅仅适用于正面管教,其实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社会独立自主的主流。

最难做到的是自律,最重要的也是自律,怎样才能做到自律呢?

H:自律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意志力,每个人生来的自律能力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苛求完美,可以先从一件小事做起,例如起床时间或睡觉时间,坚持做到了就有信心继续坚持其他的改变。其实因为要管孩子,睡觉时间都挺难固定的,虽然我心里很想十点就睡觉。可以给自己先设定一个小目标,例如,每天说十句真诚赞美别人的话。自己做到了,可能就容易指导孩子怎样做到了。

K:心中有目标,或者有信仰时比较容易做到自律,可是总是感觉不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自我已经严严实实的包裹上本我,连接不上生命力的源头,与本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

三脑理论:

人类大脑是一个三层包裹的结构,里层是负责基本生理活动的脑干,俗称本能脑,由于与爬行动物脑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又被称为爬行脑,是大脑的最基本单位,他掌握着人类各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间层是边缘系统,负责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的产生,因此俗称情绪脑,又称哺乳脑。是人类的情感中心。

最外层是令我们得意的大脑皮层,即负责高级认识的理性脑。它控制着所有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

H:嗯,刚好最近接触了两次这个理论,一个是情绪决定命运书里提到,一次听罗大伦讲道德经提到。

K:正面管教里也提了,所以我百度了一下。

H: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吗?或者人生的意义?

K:没呢,你找到了?

H:我就是来经历这个人生的,尽情享受在这个人生里可以体验的美好,自然,学习。和人的相处,陪伴孩子的成长,都是我要经历和体会的。还有我们,多么珍贵的缘分,好好珍惜和感受。将来要离开时没有遗憾。

K:理解你说的,  我还想做些具体点的。

H:其实实现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做该做的事,享受那个过程,当然如果结果是你期望的,你会开心一下,然后又要订下一个目标。

K:嗯嗯,因为没有终点,只有过程。终点其实是下一个起点。

H:《一片叶子落下来》你们看过吗?最后都要落下去的,但我们在树上的时候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经历。享受每一天,即使劳累悲伤痛苦也是享受这样的时刻,更多的是平静美好的日子。

K:嗯,既然来了就好好做。小朋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H:是的。

K:情绪脑(爬行脑+哺乳脑)能使我们产生积极的行为,表现为快乐、幸福和满足,而理性脑会使我们产生消极的行为,表现为痛苦、悲伤。他们没有好坏之分,消极并不是坏事,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当我们处在一种需要用情绪脑的环境时,千万不要用理性脑,反之亦然。但是相对低级的情感脑,也在时刻进行着信息处理,而其处理速度是理性脑的50倍。哈哈,好像找到消极和情绪化的原因了。

H:理性不是会冷酷无情吗?我觉得我消极悲伤都是因为感性战胜了理性的时候。

K:你说的消极悲伤是情绪,是受到伤害或者阻力产生的情绪吧。理性并没有那么不好,他可以给我们的情绪降降温,理性脑产生的消极是缺乏激情和动力吧。

H:还不能理解你前面发的情绪脑和理性脑的区分。刚才看电影七十七天,有一只小狼跟着他,他有刀,都快饿死了,但他没有吃小狼,最后自己倒下了。如果理性是不是该吃了小狼存活下来,但那可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K:良心是理性呀,动物饿了一定会吃掉小狼,而人因人而异会有不一样的选择,所以是理性呀。

H:嗯,对的,没有受本能脑的驱使。

H: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提到了德雷克斯常说的话“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而这一点我做得非常不好。第一个原因,我爱她,我就想为她提供一些服务帮助她(虽然这样做从长远来看可能是害了她,我又想反正又没有完美的人,我和她都做得不好又怎么样呢);第二个原因,在赶时间的时候,我可能会帮她穿衣服拿东西,想帮她节约时间(从长远来看她就没办法更快);第三个原因,她想要妈妈帮她,感受妈妈对她的关注和爱,这种帮助就是感情需要,就像我们希望爱人帮我们做一些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的事。所以这一点,我好难改。你怎么看?我想通过做家务来培养她的责任感,她确实比较懒,我们以前有认领过家务的,但没有严格执行,昨天晚上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重新讨论分工了家务,今天中午晶晶一回到家,我提醒她擦桌子她马上就去擦了,还是要坚持执行才好。

K:第二章,帮助孩子建立两个正确正确的概念:1)自尊,不是取决外在他人的评价,而是自我评价与内省。2)犯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孩子行为不当时是在告诉我们想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目标是正确的,但行为确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正确解读。

其实我们成年人常常和孩子一样,做些和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我觉得原因有两个:1)被自己的情绪控制。2)只想到自己的需求,没有去理解别人的需求。

回答你的问题,我完全赞同“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这个观点,我做的也不好[偷笑],我们一起努力改善吧,别看眼前的小爱,给孩子以大爱吧。

H: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能做的事,如果这么多年已经做了,现在改比较困难,有什么心得经验的时候交流一下。

K:第三章,从出生顺序这个视角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重点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视角可以多角度。孩子根据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东西回应这个世界,他的眼界还小,经历还少,出错很正常。而且我们表达给孩子的往往也有误,比如假借爱的名义,比如一着急就指责伤害,让孩子转几个弯去理解呢。

H:谈谈你作为独生女的内心感受,我作为家里的老大,似乎被赋予了要承担家务照顾别人的责任。

K:既没有老大的责任,也没有老小的娇惯,我感觉是无要求,无压力,也没有排行中间的挤压感,这样一来我的感受太不丰富了。做老大的感觉好吗?

H:那不是很轻松自在?

K:轻松自在也未必好,人还是有些责任和目标好,我小时侯是缺少了这方面的教育。

H:我作为老大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父母对我的看法,不想让父母失望,自己会比较紧张。

K:听起来比较像小刘,那你怎么能接受我这个自由散漫的人呢?

H:因为我向往自由啊!

K:第四章,作者说了出现不良行为的四个原因:1)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2)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3)发展适宜性行为,4)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确实人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做不好是因为某些能力不足。这使我们不仅理解了孩子,也理解了成人。我们应该先于孩子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寻找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H:第四章,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我更加理解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也理解了我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是因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没有得到满足。有时我们只看到了表面所以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

书中的错误目的表很好,不止让我们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而且给出了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方法,对我是非常实用的帮助工具。我已经在开始应用这些方法。也解答了我怎样不帮孩子做她已经会做的事情的问题。但具体做起来还是要自己坚定执行的决心。首先自己要明确怎样正确地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并引导孩子这样做。

K:第五章,自然后果没有大人的干预,逻辑后果有大人的介入,重点在于大人的介入是否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有益的引导。不仅仅是对孩子,大人之间认为对方做错事时也常有批评,发脾气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只知道表达不满和宣泄情绪的方法,而不知道其他方法,并且一厢情愿的认为对方因此就会理解和改变。 减少对别人的干预,把事情引导向好的发展方向才是真正的在解决问题,想起《道德经》里的“道法自然”和“圣人”来。表达不满和宣泄情绪是初级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现在学习的是高级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属于“高情商”吧[偷笑]。

想起来书里的一句话:说了一百遍也没有用,必须让他承担自己的责任。对孩子和大人同样适用,我要闭紧自己的嘴。

H:第五章,在这一章里似乎说逻辑后果是大家认为很有效的方式,而这一章的标题是当心逻辑后果。说明要慎用,应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管怎样,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上,我常常不能做到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原则,例如不吃就真得让孩子饿到下一顿,我总是放弃原来制定好的规矩去帮助她了。明明该让她自己穿衣服准备东西承担迟到的后果的,却帮助她做一些事让她不迟到,没有让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所以这方面我做得很不好,但要改变对于我来说非常困难,我会时时提醒我自己努力改变。

K:第六章,这章里我印象最深的话是: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

人生的路100%是自己走完的,而别人陪你走过的或多或少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自己肩负自己的责任,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想到这些,我想我们不会再无原则的去帮助他们了,退到一边看他们成长。

H:第六章,专注于解决问题,这不仅会让行动更有效,而且避免我们陷入于抱怨愤怒等不良情绪中。解决方案要对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有帮助而不是通过惩罚来避免。仔细想一下,我们冲动之下惯性的做法常常是后者。要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要惩罚的行为。

我需要练习一下积极的暂停,才能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是没办法让孩子放松地敞开心扉交流的。

你说的很对,要让孩子知道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K:第七章,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失望的信念,失望感消除了,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不仅孩子如此,我觉得大人也是如此,所谓的“坏人”就是失望的人吧,并不是真的“坏”。

总结一下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1)提供一个孩子乐于合作的环境。比如情绪冷静之后,关心孩子的感受,关注优点……2)给孩子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一定要退到一边看孩子成长,就像132页“鼓励与表扬之间的不同”那张表提醒的一样。

H:第七章,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会感到社会压力,想到别人会怎么看,而影响了处理问题的效果,这时需要避开别人来处理。

要运用鼓励而不是赞扬,让孩子知道力量和信心都来源于他们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评价。我常常会说的“你做得真好”是不合适的,应该说“你对你的成果感觉怎么样?”“谢谢你帮了我的忙。”

在训练孩子和日常惯例表方面,我自己做得很不足,首先自己要做好,孩子才有方向。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需要接纳,理解,和鼓励。

H:第八章,班会在我们的学校里目前还没有像这样执行,这是给班主任老师看的一章,不过从这一章里我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目的是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抱怨,惩罚,让对方更糟。

K:第八章,学校里如果有这样的班会真是太好了,不过随着一批批新老师进入学校,教育观念也有了许多新发展。

读这一章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一切都是人类发展的产物。人类已经不满足于被本能、感情、情绪所控制,人类要反过来控制这些。

我又去查了脑的“三位一体”理论:1)爬行动物脑,2)边缘系统(古哺乳动物脑)3)新皮质(新哺乳动物脑)

边缘系统与新皮质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入连接,二者联合操控着脑功能的发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垄断人脑运行。

麦克里恩提出,教条化与偏执狂、自卑感、对欲望的合理化等行为倾向都可以在边缘系统中找到生物学基础。他认为边缘系统中蕴含的力量如果全部爆发,危险性实在不容小觑。按照他的理解,发出价值判断指令的指挥室,往往不是处于更高进化阶段的新皮质,而是边缘系统中相对低阶的古哺乳动物脑。前者产生的想法好不好,正确与否,都由后者来加以判断。

我觉得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控制好边缘系统,让新皮质起决定性作用。

K:第九章,最点睛的是这句话:“家庭会议是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感觉”。很多人习惯把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外物,而不去看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人生确实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但却可以实实在在的控制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就像选好的种子播种,再精心耕耘一样,就是会比怨天尤人的人收成好。而家庭会议就是想把这种多感恩,不抱怨,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和方法传递开来。

还有,我觉得人类真正喜欢的是变化,是推陈出新。一成不变虽然给人安全感,但是死气沉沉的,和死亡无异。所以家庭会议的样式也总需要更新才能吸引大家。

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做了A,就失去了−A,所以问题不断发生,我们不断去解决,这个过程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就幸福,用消极的态度去应对就痛苦不堪。

K:第九章,家庭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今天晚上八点我们就召开了第一次按书上的流程进行的家庭会议。专门找了一个本子来做会议记录,主席和记录由三个人轮流担当,第一次是我。我们一致通过了家庭会议的基本规则和召开时间,然后第一项议程是致谢,晶晶爸爸连续说了两次都是指责和抱怨或是要求,不被我们接受,最后勉强说得过关了,他最后感谢晶晶下午没有反锁房门,而这一点也是后面一个议程中他提出来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每人提出了一项家庭里需要解决的问题,限额就是每人最多一项。也就每项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达成了一致通过的方案。最后计划了下周的家庭活动是周末在院子里一起打羽毛球,这是晶晶爸爸提出的,我们都同意了。结束的时候,我又宣读了一遍会议的决议,大家签字。体会是每个人都要认真地对待家庭会议,坦诚地表达自己,但不能借此机会攻击指责别人。希望我们可以坚持下去,并且能执行决议。从简单的开始努力。

H:第十章,在四种生活态度取向中,晶晶明显是偏于安逸型的,而我是安逸+取悦+力争优秀型的,晶晶爸爸是安逸+控制型,晶晶奶奶是控制+力争优秀型。晶晶本来具有力争优秀的取向,但在控制和不被认可中放弃了,不再追求个人成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很想改变,又觉得力不从心,执行起来不够坚决。设立日常惯例就像我以前常常制定目标和计划一样很容易,而执行就像以前我上学时的寒暑假计划常常只是计划,后来假期怎么过的基本都是随心所欲,所以我的安逸型取向影响了我的执行力也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这方面我必须努力。

K:第十章,我是安逸+控制,小刘是控制+取悦,麦麦是力争优秀+取悦+控制。

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却不一定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我们依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出回应,只是表达了自己,却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

相同的情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会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H:是的,心理学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K:嗯,理解理解着烦恼就少了。

H:第十一章,综合应用,是多种管教工具的列举,也让我从中看出我目前可以开始的方向。一是积极的暂停,我已经开始应用,在觉得自己要发脾气时离开说我先冷静一下再来说。二是决定我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这个也慢慢在做。三是日常惯例表,这个对于安逸型的人是督促高效率的规律生活的一种方式,我自己在学期中的生活一般都比较规律,有自己的日常惯例,从早到晚的时间都有安排,但孩子总是需要督促她去完成该做的事,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的讨论能让她形成自己的惯例。我的问题,不介入孩子们的争端是否可以应用在大人和孩子的争端上。以前我们家的那两个经常打架,互相都会受伤,皮肤被抓破,有的甚至留下伤疤,我很不愿意他们受伤,所以一看到打架马上就介入想让他们停止,我不在场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受伤。现在虽然打架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冲突还是会有。我不在场的情况下打架当然不是给我看的,而是权利之争。所以这样的冲突我该不该介入呢?

K:1)我从来没见到过你发脾气,我以为你是不发脾气的[偷笑]。2)我觉得不介入争端是可以应用在大人和小孩的争端上的。你不在场的时候发生争端,你回来后如果有人向你告状,就还是给你看的,不要让自己卷入。如果一定想管,一定要做到同等的对待双方。

H:你说的对,不介入,他们才能更快地学会如何相处。昨天晚上两个要打起来的时候,我学书里的一个例子,对双方做了现场采访,完全不偏袒或判断对错,只让他们陈述,很快冲突就过去了。做记者比做法官好。(补充:对于力量明显不对等的冲突,是要大人的介入的,这是对弱者的公平。)

K:第十一章,这一章有很多的实例帮助我们梳理前面学习的知识。

以前当我们的想法不被别人接受时,或者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时,我们会发泄情绪,会把对方当成敌人。然后发生的一定是和敌人的战争。

现在我们可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发生了以下转变:1)不是敌人,是合作伙伴。2)不是发泄情绪之后就完事了,认识到重点是去解决问题。3)认识到要了解对方的需要,这是建立合作的基石。

1、2两点容易做到,第3点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运用了。把自己培养成诸葛亮[偷笑],明察秋毫,决胜千里。

H:[强]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得到尊重时就会有合作的态度了。

K:没有什么方法是永久有效的,问题被解决后,新问题又会出现,但是我们懂了这些理念,就不用怕了[愉快]

K:第十二章,读完这一章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大人和孩子沟通不好,我觉得原因如下:1)大人用自己的观点判断对错,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2)大人指责和批评错误,却没有给孩子提供帮助;3)大人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孩子感受到的是大人的愿望和要求。

我们需要深深记住的:1)看到事情积极的方面;2)传递无条件的爱。

H:第十二章,正面管教的目的不是要我们都变得完美,而是让我们在更和谐的关系中感受到爱与尊重。

有时候我们需要反复学习同一件事直到形成习惯,所以不能指望一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很多很多次。

要记住,孩子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所以要他改正错误不是要用惩罚让他感觉更糟,而是在错误中学习怎样让自己更好,选择让自己更好。

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是解决双方冲突的一种好方式,下次家庭会议上我要教给大家。

这本书读完了,但我还需要反复再读,练习应用,改变自己原来的一些习惯,特别是要和善而坚定地坚持原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面管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