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果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因果性思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识采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什么原因就运用相对应的办法去解决。这在面对大部分逻辑不算太复杂的问题时是很是受用,不过在面对未知情况或者说是复杂多变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比如在学校的时候,学习的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分数,而多做练习题确实是有效提高成绩分数的方法,但是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更加自由的环境中却不知道怎样去学习了。

因果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找到实现愿望的道路,设立“目标”,寻找“方法”,努力“践行”,得到“反馈”,达成“目标”,将这些步骤不停的循环就是因果性思考的很好体现。

但是有个不好的问题是因果性思考有时候会带来因果混乱的现象,有时候的“因”,在某些时候可是变成“果”,而有些“结果”却是另外一些行为的“原因”,在逻辑完善之前容易带来认知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停滞。尽管大部分行为都是无序本能的。



在读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记》的“巨人的工具”这一篇的时候,里面讲到了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他分享的一条经验是他写作和画画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为了发展这个“系统”,他做了两方面的事情。第一,要定期写,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二,他把博客当做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在他接到《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邀请时,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了。



对抗复杂的事情只能用复杂的办法,对系统性问题也只能用系统性方法来对抗,哪怕在前期这个系统是弱小的,脆弱的,就像亚当斯当时开始业余画画和写作时,是没有想到以后会作为《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也不会去想一样。

在面对确定目标的时候,因果性思考确实是推动结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面对未知的新的领域的时候,尝试建立新的关系,而不是奔着自己定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的某个不认识的“目标”,也许从兴趣点着手,辅助因果性思考的目标系统,结果会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因果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