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读书报告

“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一袭微风过,带着女子的幽怨,清清凉凉......

一、内容概述

  窦娥,年幼丧母,七岁因父亲上京赶考将其抵押给蔡婆婆当童养媳。窦娥长大后不得不嫁于蔡婆婆的儿子,好景不长,其夫于成婚两年后病死,窦娥便守起了寡。再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峨的坚决反抗,蔡婆婆却有心于此。张驴儿原想毒死蔡婆婆却意外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后以此威胁窦娥嫁于他,怎料窦娥不从,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收取贿赂强加迫害,屈斩窦娥,窦娥含冤而死。值得幸运的是,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成功考取了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冤案。

二、理论与方法

  《窦娥冤》这个典故其实很早就知道。然而,它留在我脑海中的不过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因被恶人冤枉,最终在乱世中烟花一般的香消玉殒。唯一能让我铭记于心久久的,是那神话般的誓言,若伊人是含冤而死,则六月伏天飞雪,尸埋三尺深雪。上天有眼,果真破了大自然的规律,六月飞雪,带着女子的幽怨,清清凉凉,企图唤醒人们沉沦的心。

  可认认真真的阅读过后,会思考会发现,整剧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

三、扩展讨论或个案分析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主人公,我观看了1959年由张辛实导演的电影《窦娥冤》。整片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窦娥劝婆婆勿嫁以及含冤被斩。

  蔡婆婆走向极端,这一点窦娥和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语言气势上就看得出,窦娥面对糊涂的婆婆,倒也不急躁,摆道理,讲事实,思维逻辑有理有序,体现了窦娥大女子的风范。

  窦娥即将被斩时,对监斩官发出的誓言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发自内心的佩服关汉卿,短短几字就足够震撼人心。

四、评价

  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这部戏曲这部戏曲的语言是赤裸裸的对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含蓄的诗句,却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它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邪不压正。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女子,拒绝张驴儿时的深明大义,临死前无限哀怨却异常坚决的目光.....

  这部作品本身就该是久盛不衰的,认真看过心中定会百感交集。总的来说,这始终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光彩夺目的宝石。

五、结语

  我看到这样一个女子,纤细又温柔,被微风亲吻的三千青丝不断飘向远方,唇边却挂有倔强的微笑。永远不知道屈服和妥协,梦中总会有属于她的理想世界,而那里,充满了美好......

六、参考文献

  关汉卿《窦娥冤》原本

  1959年张辛实导演作品《窦娥冤》

  《窦娥冤》原型《东海孝妇》

 

 

 

你可能感兴趣的:(《窦娥冤》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