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荣格遇见东方

荣格是个有意思的人,他的想法有趣,和弗洛伊德志同道合又分道扬镳,跳脱出西方科学的惯常思维。

抛开表象求本质,是他追求的,他不满足于跟弗洛伊德共同探讨的精神分析理论,心理治疗不能止步于研究人的童年和成长,精神疾病也不仅仅只与个人有关。

他说,该是有个更深邃的力量在引导着我们,那个被他称为“无意识”的东西,包括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无意识,深藏在我们看不见、也觉知不到的地方,我们像生活在小岛和陆地上的居民,脚下的土地是我们察觉到的一切,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被汪洋无际的“无意识”海洋环绕,海水波导汹涌海啸上岸、土地裂开海水上涌,我们被淹没,不知所在。

西方的科学之路,似乎走得偏了些,荣格说。在追求表面世界的规律上,我们越走越远,离自己的心,也越来越远。他的思想,倒和叔本华有些贴近呢。

在研究人心理的过程中,当荣格遇见东方哲学,有伯牙子期的味道。古老的东方哲学,如此具有智慧。他说,我们对人的研究,只够得上东方哲学的皮毛。


当荣格遇见东方_第1张图片

他对《易经》感兴趣。《易经》说,特定瞬间可以留下持久痕迹,情境独一无二且无法重复。荣格问了一挂,他把《易经》人格化,让《易经》为它当前要被荣格介绍到英语世界的处境做出判断。卦辞的结果让荣格很满意,《易经》对自己的评价和预言也让他觉得通情达理又富于常识,没有比那更好的回答了。

整个叙述过程的亮点,也是让我觉得荣格太可爱的地方在于,有人让他再卜卦看是否是同样结果时,荣格说“大师一语不二言”,情境不可能重现,他拒绝再次卜卦。

荣格提醒西方人,不要轻易尝试瑜伽,他当然没有贬低瑜伽,而是在说西方人已经太久不训练自己的心。科学与哲学的分裂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宗教改革也让人缺失了心的出口。荣格批评西方人已经到了精神混乱的边缘,宗教和哲学实践都是心理保健的方法,而西方却弃之不顾,这与瑜伽的出发点格格不入。

重视精神,放弃追寻可怕的技能吧,洞察最深的人性。


当荣格遇见东方_第2张图片
荣格绘制的曼陀罗

荣格还去研究《西藏度亡经》,对经文中讲述的“临终中阴”、“实相中阴”、“投生中阴”很感兴趣。东方人相信“境由心造”,荣格很认同,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所有重要方面都没有超越《西藏度亡经》中的“投生中阴”。

此外,对于日本铃木大拙在《禅宗入门》中讨论的“道”和“悟”,荣格也有自己的见解。唤醒自己的内在智慧、每一个人在精神上、本质上和天性上皆与宇宙生命相通。“禅”作为中国精神,如花绽放,鼓励去洞察自己的本性,把自己从不完整的意识状态中解放出来。


当荣格遇见东方_第3张图片
荣格绘制的曼陀罗

这本《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收录了荣格的十一篇文章,除上面的内容外,还涉及心理与宗教、善与恶、本能与无意识、现代人的精神问题等。在深入他的其他著作之前,这本书能让人对荣格的基本心理学观点、哲学思考、宗教态度有比较清晰的概念,读完后我还是挺喜欢他的。

我们以西方为榜样为参照这么多年,现在是否到了该回归东方传统精神的时间点。最近读的一些东西都反复向我证明,西方的科学研究虽然发达,但永远会遇到瓶颈,对我们所说的现实世界的研究到最后总会被“本质”这个概念堵死。回归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从外观转向内省,这可能是把金钥匙。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文化会起到重要作用。


当荣格遇见东方_第4张图片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荣格遇见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