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论教育】【总论】

【卢梭论教育】【总论】

可能是自己才疏学浅,感觉思想大师写的书有点乱,虽然看书中的论述娓娓道来挺有道理,但要总结书中的观点则要前后读上好几遍,否则读完全书也只是对道理有些粗浅的认识。所以为每一个观点加个标题,然后稍加论述一下,可以更好地解析本书。

1.教育的目的是找自己。

【卢梭论教育】【总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要么,和自然抗争,要么,和社会抗争,你只能选择教育成一个自然人,还是一个公民,二者兼得是不可能的。自然人为自己而活,自己就是个体的单位,是完整的,只依赖于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一切。而公民是分子,是依赖于分母而存在,价值取决于整体,即同社会的关系。

一般人通常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时常与自己交战,在自己的心愿与责任之间纠结,既不能成为自然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对自己无用,对他人也没有好处。而试图达到两种目标的教育只能教育出伪君子,口口声声为了他人,心里却只有自己。人与自然背道而驰,我们同时向两种力量屈服,折中妥协,结果是哪个目标也做不到。我们经历的人生,一面奋斗一面犹豫,乃至生命结束,还没有找到平静,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能有所作用。

卢大师对生命的态度藏在不起眼的句子里,在我看来,卢大师是想说,生命的终极目的是认识(找到)自己,找到一个种能让自己平静生活的方式(或观念)。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是在制造恐慌、焦虑。卢大师大概是想说当下教育使人在利己与利社会之间纠结不清,许多人为制定并刻意灌输的所谓价值观与儿童的天性相违背,导致儿童的恐慌,也会引起教育者的焦虑(例如家长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教育方式)。个人与集体、私欲与功利通常都是矛盾的,儿童也就在二者之间徘徊,在缺乏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儿童将成为弱小的迷途羔羊。

然而,既然人之自然性与社会性无法兼而有之,如果选择前者,那么人是否将脱离了群体,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与社会接触时岂不危险丛生。不急,卢大师一定会在后文为我们作出解答。据说,卢大师终身无儿无女,却在这里学别人写“育儿经”,这本书就叫《爱弥尔》是卢大师想象了一个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婴儿,只由他教育的理想过程。

2.生活是教育的第一要素。

【卢梭论教育】【总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谁最能容忍生活的幸福与忧患,谁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光想到要保护孩子远远不够,他需要知道成人后当如何保护自己,能承受命运的打击,不论富裕还是贫困都能面对,关键的时候,即使在冰岛的雪地上,或是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存活下来。你保护他不让他死,这是徒劳的,他终归要死的。教他怎样活着,而不是怎样不死。生命并非只是呼吸,而是行动,要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心智,我们的能力,让我们感觉得到自己存在的每一部分。敏锐的生活感受,比生命的长短更有意义。

思想大师从来就不忌讳谈哲学,在“育儿经”里也不例外。卢大师将生活放在所有问题的首位,肯定出于某种主义,本人书读的少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主义 。但这段论述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要痛并快乐地活着,教育的目的就是应该让人更好地活着,活着就会有痛苦,应当培养孩子用智慧解决问题,智慧不能及时,则只好用心智承受痛苦。当今来自中产阶级的家庭教育观念显然过分地强调对孩子的快乐保护,而忽略了痛苦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生命的全部意义来源于生活点滴,要感知生活的点滴。所以,学校教条教育显然刻意变窄了教育 ,甚至破坏了教育的生活特质。只有学会生活,命运要改变他的地位将会无功而返,他始终正确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之上。

3.顺其自然的养育

婴儿捆绑在襁褓中,尸体禁锢于棺材里,一生都被我们的制度囚禁。刚出生的孩子由于在母体内身体弯曲的时间太久,需要活动伸展四肢。但却被捆绑在襁褓中,这样残酷的束缚,难道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性情吗?他们最早的感受就是痛苦和忍受,每一个必要的动作都被阻止。

另外,母亲对于孩子过度的关照也会引诱我们脱离自然。她把孩子养得越来越虚弱,不让孩子承受任何自然的侵害,希望使他远离痛苦,但却给孩子的未来囤积了许多的意外和灾祸。

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自然之上,跟随她给你指向的道路。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得到持续锻炼,让自然教会他们痛苦和悲伤的意义。我们越努力改变自然,结果只是毁了孩子,浪费大自然对孩子们的关照。即使是眼前的危险也是大自然为孩子避免真正危险所设计的。孩子能够承受成年人所不能忍受的改变,他们的肌肉柔软而灵巧,不花力气就可以转到你指往的方向,而成年人的肌肉僵硬,唯有遭遇暴力,才会改变习惯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不必危及孩子的健康和生命,便可以使之强壮。假使真有些许危险,也无须犹豫,既然人生充满风险,那么在危害最轻的阶段就去面对。

我们怜悯孩子的疼痛,其实是害了他。初生的婴孩啼哭,为了让他安静下来,要么优待他,要么惩罚他。不是我们依他的意思,就是让他依着我们的意思。在他学会说话以前,就已经会命令了;在他学会行为之前,就已经会服从了;在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过错以前,就受到惩罚了;于是,这些邪恶的欲念早早就在他的心中播下了种子,之后,这一切又被归为天性。我们煞费苦心地教坏孩子,然后再为他成为这样的人悲叹。

父母用孩子根本不明白的语言教给他各式各样的东西,用毫无用处的东西来填充孩子的记忆,用种种欲念将孩子的天性窒息,成为一个被人工伪造的孩子。而到了学校,老师教给他一切知识,却不去教育孩子自我认识和控制、生命的艺术以及幸福的技艺。最后,孩子既是奴隶又是暴君,填充了知识却抽空了感知,身心俱弱地投入了社会,无助、自负以及种种弱点一览无余。孩子和社会都没有错,是我们错了,我们没有遵从自然的法则来养育孩子,我们仅仅是空想着应该怎样养育孩子。

卢大师在总论里谈及的这种自然教育显然说服不了我们,婴孩啼哭不去哄他那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觉得自己的孩子还算哺育的可以,长大一点后没有太坏的习惯,我总结主要原因是在哺育期我们常常想着孩子的需求,在哭闹之前就满足了他的需求。但进入幼儿时期,孩子变得喜欢用哭闹索取了,具体原因暂时没有找到。我也不懂卢大师的意思,是不是可以尽力减少婴幼儿的啼哭。或者还有别的高招,在后文应该会提及。

4.和美家庭的景象

女人担负哺育的责任,男人履行教育的责任,兄弟姊妹彼此很熟悉,家里的其他长辈不插手孩子的教育。

【卢梭论教育】【总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卢大师没有说什么样的家庭才适合孩子,而是说什么的家庭不适合孩子,但我还是从正面归纳了四条。

前三条,是希望为孩子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以及甜蜜的家庭生活氛围。否则它们所留下的空白,很快就会被罪恶所替代。即使孩子到了学校,要么感情用到了别处,要么就养成什么都不在乎的习惯。没什么比和和美美的家庭景象更为迷人的了。

除此以外,孩子应该有一些年轻的导师,年轻人能成为孩子的同伴,能和孩子一起游戏,以此获得学生的信任,形成真正坚固的感情,孩子需要学的只有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就是学会做人。(孩子应该被引导,而不是被指示)导师给孩子的不是规则,而是想方设法让他的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则。

当然,父母也应该是最好的导师,一个孩子最好只由父亲和母亲来培养,不要再由其他长辈插手。因为孩子会暗中比较,这样容易降低管教他的人的威信,从而对他的教育也会失败。

现代人对养育孩子的焦虑,考虑更多的还是时间成本。母亲因为过于娇贵或者需要在哺育期过早进入工作状态,而放弃了亲自哺育孩子;父亲则在孩子最需要教育幼童时期正值事业黄金期,希望趁年轻为孩子、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没有太多的同胞兄弟姊妹,那些堂兄妹一般也生活得很远,很难建立良好的关系,旧时院子或村子其乐融融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最后,剩下退休的长辈正好得闲,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常常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天啊,现在的年轻父母该怎么办,应该有的一样没有,不该有的一样没落下。

我生活在小地方,前两项基本能克服,最近最头疼的还是为孩子找玩伴和减少孩子受老人的教育。卢大师的确说的很准,大家想想我们自己对童年记忆最深的情景大多数来自伙伴,而不是老师或长辈,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我清楚的记得上初中的哥哥姐姐聚在一块儿写作业的情景,这个情景埋下了我喜欢上学的种子,哥哥姐姐以及同村同学都没能通过上学走出农村,只有我成功了,我的这种体验包括哥哥姐姐也不相信,我怎么可能受到一些成绩没我好的人的鼓舞。这就是同伴的力量。所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品德好的年轻人做导师真的很有必要。

至于长辈,我认为则只需在偶尔的时间对孩子说些语重心长的话就足够了,长期的三代同堂弊端太多,因为成年人的许多行为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所要求的那样严格执行,孩子会暗中比较,降低管教他的人的威信。我的孩子最近学会回嘴了,犯错后喜欢说:“你们还不是一样啊!”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孩童常常也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不是会伤害到别人,他只是说了句实话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卢梭论教育】【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