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兔斯基

方法:在这本书里学到最重要的方法是便签法

理论:最重要的理论是与高级学习者相关的成人学习理论


便签法三步走

用自己的话重述书中的知识点或从中得到的启发

回顾自己的经验,找到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寻找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整合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想出下一步具体该怎么做

与高级学习者相关的成人学习理论

学习螺旋:体验+反思

联系自己,帮助记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工作记忆(5-30秒)、长期记忆(长),把信息储存为长期记忆可以通过不断重复或与自身产生联系来实现。后者更有效的依据:自我中心思维(人们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信息生成过程中自己发挥积极作用的信息、将应用于自身工作生活的信息等的记忆效果会更好)

锻炼专家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发现问题(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掌握解决问题/部分问题的行动顺序、对问题关键部分进行新建构、发现不同问题中相同的本质)

重构式的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改变更新从前的思维模式,以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思考

以前学习《认知学习法》的时候有接触过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为了更加理解这些概念,还特地去看了电影《头脑特工队》。电影里的Joy及另外四个情绪小人每天晚上趁Riley睡着后,在她的脑袋将各种记忆整理归类:有强烈情感触动或冲击的事情会被归为长期记忆储藏起来,短时记忆在工作间留待处理,不被在意的记忆片段被输送到垃圾场。电影用短短的几分钟就向我们展示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工作原理,生动易懂,也间接印证了自我中心思维:越和自身关系紧密、联系的感觉记忆越多,越有利于记忆。除了充分运用记忆科学,为记忆行为实施激励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个人比较佩服的李笑来就提到过,他之所以能坚持背下一本本单词书,就是因为大概算过学好英语后工资的提升幅度,折算下来得出每背一个单词就能赚5元,想想都有动力!


以下是阅读本书期间在小密圈发布过的动态或手写笔记:

#大三学生的阅读思考#

作为一个大三,已渐渐感觉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出了社会并不能创造出想要的价值。报班考证、志愿实践等只不过是为了让以后的简历没那么空白,自我介绍不至于无话可说而做的。但活到现在心里却又确确实实无半分底气。接触到《这样读书就够了》,让我心里很多困惑和迷茫都得到了解答。印象最深的除了成年人式的学习,还有对大学生现状的描述,“囿于经验见识,拿对付考试的法子来对付一切学习”“把面试当作考试,纷纷寻找如何写好简历和做好面试的技巧”甚至可能导致“你本来不适合这份工作,却通过技巧让面试官认为你适合并被录用”这就是现状,赤裸裸的现实。我看过太多人,且不说花时间学习,连考试都还是临时抱佛脚突击式的;花心思学习的,每天把整段整段时间用在了图书馆、自习室,花了100%的时间却只换回80%(当然他们可能在学其他的,此处讨论的是考试结果)。要么不学习,要么学得苦。仿佛我们的人生只有这两种选择,真是想想都可怕。也曾经跳进过很多坑,例如花钱去上课,意图通过讲师某种“秘密式”的教授讲述获得神功,从此走上人生的巅峰。然而都没有。结合书本观点分析一下,无论是学习只有二选一的局限,还是想通过讲师来获得神功的企图,都是因为不了解学习背后的原理,就是让自己学得不累、学得不贵的原理:I,即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能力。为什么学得累?因为总想把一本书啃完,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当重点,人的工作记忆只有四个组块,当超出这个数量自己又没有整合组块的能力时,重点多也就等于没重点。至于学得贵,如作者提到一样,因为培训讲师能把知识揉碎活化之后再传授给你,以学习者本人为中心、激活经验、促动参与、催化反思。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无价的能力。

#精神训练法#

复述知识点:在大脑中过一遍,相当于实际应用了一遍。在整个模拟实际的过程中,大脑相应的神经回路被激活,相当于形成一幅行动地图,当事情真正发生时,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去向。

回顾经验:回想起从前失败的经历,除了训练次数不够多,不足以在脑中形成活动草图,更多时候是由于不自信的心理,在大脑过了很多遍失败的场面,形成一幅错误的地图。而成功的经历,虽也存在不自信,但通过不断地在大脑模拟练习,等于实际中应用了无数遍,为真正的行动画好了指南地图,成功率自然就高了。总的来说,成功的经历比失败的多,即我在无意识中通过大脑的不断演练,利用了“精神训练法”的原理。

下一步行动:以后再遇到挑战性的任务时,先做好充足的材料准备;准备行动前,回想一件做得最成功/最感自豪的事情,体验当时的意志状态;若时间充裕,可模拟现场情况演练5次以上。

#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

第二章的“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是拆书帮的理论基础,用了细读法。读完之后却毫无印象(此处指理解后的大概印象)。重读几遍,发现没有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介绍五大公理时引入了两个新概念。分别为“自我导向性”(能够诊断自身的学习需求、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准备度”(能力水平和意愿水平的组合)二、公理之间存在交叉,如公理1的自我导向已强调了自身学习需求,公理5又重复提到内在驱动,有重复之疑。又如公理3强调实践及学习内容是否用得上,公理4又说到成人学习是一种问题中心的学习,不同的概念但不变的内容,都是说明成人更注重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如此,“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实际上是“成人教育学三大公理”,分别是:自我导向、关联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即清楚需求、回顾及应用。

#如何训练独立思考及辨别能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里,赵周有一次拆《杜拉拉升职记》,提到正式用于决策的汇报应包含四个部分:事实+观点+建议+预测。说来惭愧,我花了很久时间才区分开杜拉拉所说的事实和观点。我粗略分析了一下原因:1.平时关注的公众号推送的多是观点类的热文,也就是带着作者观点性引导的热点文章。所以一篇文章不加批判地看下来,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知道最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同时也有了对这件事的立场和看法。长久以往,不仅失去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还很可能出现现在这种局面,你无法区分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2.本人是大学生,少不了要写论文,但为了应付自己不太喜欢的课题和节省时间,会出现文章中大多都是“复制粘贴”类的内容,即便老师要求要有观点也只是粘贴了别人家的观点。这种行为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却也大大地削弱了我们学习思考的能力。

突然发现的这个事实让我倍感惶恐,我想知道,除了从上述两种行为找切入点,我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或系统的训练去让自己重获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对发生的事情能较快地形成自己的观点?望众群友支支招。

群友支招:

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知识的上下文主要显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如何避免盲从轻信,鉴别那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益的呢?可以试着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行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侧击):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学习分享#

根据高太爷提示读了《学会提问》的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里面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是像海绵一样,被动、不加筛选地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淘金式思维即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思考,对书中的内容观点做出决定和取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引起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前者记住了作者的结论和论证过程,但不作任何评价。后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提出一系列既定的问题,经过批判性的筛选后决定什么样的观点或论证能被我吸收为我所用。

不管是之前高太爷倡导我们在体验和反思之前先学会批判性提问,还是昨晚答疑小分队的美女姐姐在拆书帮学习营里总结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都是在提醒我们,在学习“怎么用”之前先学会“如何选”。就像学一门技能前先选好一本好的教材/一门好的教程,但这个时候“好”的标准就很重要了,当务之急就不是“怎么学”而是“如何选”的问题了。对个人而言,一本好教材应该符合:经典、印刷版数多、专业人士推荐等。

而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知道了“淘金式思维”这个概念,让我对“全面吸收作者观点”“照样画葫芦操作”等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指导性思维有了新的理解和升级。

因此,我觉得较为完善的学习操作流程应为:认识及理解概念→筛选学习内容→体验→反思→升级→按需认识新概念(体验+反思可能需要经历很多次才到下一步的升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兔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