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本来面目》

这是一本很厚也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遐想不已,本来面目?我们这每一天或喜悦、或淡定、或激昂、或郁闷、或悲伤的面庞难道不就是我们的本来状态和本来面目吗?难道还有另一个我存在而不被认知和了解吗?

作者赛安慈博士(Anthony Sainz)、吴志青博士(Chih-Ching Wu)是夫妇二人,赛安慈博士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社工系,吴志青博士则毕业于纽约大学语言病理学专业。两人在本职工作之外投身于“疗愈”(healing)的学习和实践之路长达十多年,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他们“自我疗愈”道路的详细记录与感悟。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问。而回答“我是谁”,脱离不开所谓的关系(relationship),这个“我”与他人(家人、爱人、朋友、同事、陌生人.....)是怎样的关系?这个“我”与外在的物质世界、事业标签、花草星辰有怎样的关系?这个“我”与地球、与宇宙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个世界是否就如我们眼、耳、舌、鼻、身所看到、听到、尝到、闻到、感触到的这般,这些是否就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真相?“眼见为实”的现象,是真相吗?传承而下的知识,是真相吗?你我头脑中的意识观念,是真相吗?这个“我”和这个世界万物,真的就是我们理解的这样吗?

本书开篇就从科学实证的角度,介绍了量子力学发展所带来的新发现,基于三维空间及线性时间观念认知下的“世界”,人类目前已经开始有了新的视野和了解,简单粗暴一点来说就是“万物都是由能量组成,其本质就是振动频率(Frequency)”。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怎样的形态,也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是一种能量的表现,而能量并不能被消灭,只可能转换。而我们人,在不同的体格和精神状态下身体所发出的振动频率也是不同的。霍金斯的能量层级图也展示出我们人类意识(本身也是frequency)所带有的高频能量、低频能量,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低频能量(如愧疚、自卑、悲伤等)中,久而久之即会形成创伤,显化为身体的疾病。

而在《还我本来面目》中,提到所谓的疗愈,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来调高我们的能量,把“低频能量”转化为“高频能量”,从而在“细胞层次上,将人体里堆积过多的自由基转化为阴离子,在情绪上,我们可以把低频的痛苦升华为高频的快乐,在认知上,可以将负面的批判转化为正面的欣赏,将悲观的看法转为乐观的态度,在灵性上,可以将人的意识从原来只认同有形的肉体,提高到也能感觉无形灵体的状态”。

书中也通过大量篇幅介绍了五种人格结构。所谓人格结构,简单来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童年(也许是累生累世)所受到的创伤,会不断地以能量讯息的方式告诉我们。

比如,也许是“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是充满敌意的”(分裂型人格),对生存的恐惧可能在我们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上就会表现为“欠缺社交能力,在见到一大堆不认识的人时常手足无措、手脚冰冷,费尽心思想逃离人群。我们会不自觉的发出带刺的能量振动,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接受到“不要靠我太近”的讯息。而这样的我们,因为害怕,一直想逃离肉体、逃离物质世界,所以,我们往往会给自己带上面具,通常会是表面看起来的这张脸写满了“我不在意物质生活,追求灵性比较重要”,甚至很多时候看起来是如此的平和、宁静,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纠结、焦虑、恐惧充满其中,也写满了“我知道你会拒绝我”、“我在你不理睬我、拒绝我、恨我之前,先不理你、拒绝你、恨你”的提示语。

在文中,作者也一再强调和澄清,希望读者在看完所谓五种人格结构的分析后,不要下结论说,“啊,我是分裂型的”,“我是刻板型的”,事实完全相反,这样的分析会告诉我们,所谓分裂型、刻板型并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只是揭露出我们在孩提时代所受到的创伤,我们的爱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年幼的我们本能地进行了自我保护,将这些创伤深深地埋藏了起来,以为只要自己不看到它、回避它,它就消失了,可是实际我们自我保护的机制却塑造了一个看起来能让我们安全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假我”人格。

那么看起来,如今遭受痛苦的我们,这些痛苦都是我们加诸于自身的,当然,这些痛苦也是礼物,可以让我们有机会理解到“假我”或“小我”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让我们有机会真正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性具足的。当我们接受了生命中所有发生的事情,当我们真正理解到每一天都是生命中最后一天(每一天每一秒都是最后的、唯一的,过去了就过去了),当我们不再用评判为难自己和别人时,我们就已经开启了自我疗愈的大门。

在书中,作者也详细介绍了七大气轮(脉轮,CHAKRA)的能量流动在不顺畅、失衡的情况下可能表现的健康问题或迹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的阅读理解一下。

粗浅的分享和理解,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可以多一个视角和维度去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世界万物的关系。

推荐给各位感兴趣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我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