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全篇)

书名源自佛教六度波罗蜜的之一,精进。作者采铜,作为一个“知乎精神”的代言人,用他手术刀一样的文字,抽丝剥茧般地拨开了表象,提炼出了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马伯庸:“ 此书价值不止在于如何让自己变得厉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厉害。”

混大李善友在《如何认识第一性原理》的公开课上,亦曾力推此书。

全书用七章内容,详述了如何能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由于篇幅关系,本书评仅以本人视角,抽捡出书中的整体脉络,以及一些值得思考的细节。为便于大家阅读,随文附上相应的导图。

《精进》读书笔记(全篇)_第1张图片

一、时间之尺

(一)自由切换时间视角

本书引入了5个时间视角的概念,分别如下:

1、积极过去视角,易使人沉迷于过往的成功经历,沾沾自喜,忘了当下和未来的奋斗,这也是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开始;

本人举例1:柯文哲首次竞选台北市长成功后,把过程中的资料销毁。理由是:过往的成功容易让人陷入固有套路。

举例2:乔布斯在皮克斯时,准备拍摄玩具总动员2。有记者曾质疑:“很多电影续集都以失败告终,你怎么能判定自己能再次成功”。答:“因为我知道第一次为何成功。”

个人思考:乔的成功是核心、根本的方法论,而不是照搬第一次的固有经验,所以,续集又再次成功了。

2、消极过去视角,易使人陷入悲伤或者逃避失败经历(许多人因此不愿直面过去的自己,然而在过往的经历中,必然有值得吸取经验教训之处,理应积极面对,避免重蹈覆辙)。

3、享乐主义视角,将及时行乐当成人生第一要务;

4、宿命论视角,迷信所谓的命中注定,只愿被动顺从外界的安排。陷入这种境地的人,只会被动工作,而不会主动迎战。

5、未来视角,能暂时舍弃当下的享乐,选择不断进取与奋斗。缺点:一味地求进步,急功近利,忽视了健康、亲情、友情等。

结论:书中因此建议,应不偏好任何一种视角。学会采用混合、折中的方式,在几种视角中自如转化。灵活地运用于不同的时空、场景中。不擅长转换视角的人,常会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无目标,悠闲、放任;要么将自己逼成热锅上的蚂蚁,每天在痛苦的“快节奏”中煎熬。

在职场上,小到每月、每周、每日的工作安排,大到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都需要不断变化的未来视角去审视、监督、选择;在生活中,应漫步人生,以轻松平和的心态去待人接物,珍惜享受和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

佛法中的所谓福慧双修,亦是此理。

(二)专注长半衰期事件

长半衰期事件,实际就是专注于那些可积累、长期有用的事件。这其中又细分为四种:

1、高收益、长半衰期事件:如寻找人生伴侣,掌握一些有效的思维技巧;

2、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简单地说,就如日常的吃喝玩乐

3、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一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学习。

4、低收益、短半衰期事件:网络掐架、灌水、刷微博及朋友圈

(于我而言,过多地刷人民日报、Youtube,关注太多政治新闻。不利于自己系统地看书,此项要设定月支出中时间)

上述四种事件,应“择长避短”,即避开2、4两项,选择1、3项。

书中给出了建议,不要只盯着“高大上”,不重要、不紧急的事长期做,收益却不可估量(这也是每天1.01,然后n次方指数的概念)。

想起笑来的一句话:“管它有用没用,先学了再说”。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演讲时说:“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有些事,在当下几乎是无法预测"有用、没用的",乔的演讲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边走边看、边修正边完善。知识可以在书本上获得,然而智慧却只能在践行中习得。

(三)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事件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创立的“Flow心流”概念,是对全情投入的深度,最好的诠释。武志红在心理学专栏里,曾提到的“提摩西·加尔韦”,他对网球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亦是如此。任何一项事业与工作,若不能深耕细节,则无法进入最佳的状态,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卓越的成绩。

二、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选择)

《噢,美丽的巴拿马》的小熊和小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寻找“巴拿马”,却最终发现原来“巴拿马”就是他们原本居住的地方。

这个故事,印证了那句话,“吾心安处是故乡”,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十分浅显,很多人却终其一生都未明白的道理。

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很简单,奥巴马给出了“write your own destiny”,乔布斯给出了“Follow your heart”。无论怎样,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选择适合自己奋斗的目标(柯文哲:明尼苏达大学的宗旨,Be yourself对其影响很大)。

(一)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

书中举了二、三流高校生与一流大学区别,主要在身份的设定上,潜意识遵从环境暗示、老师、学习氛围等等的影响,在低标准下“满意”地度过每天。而成熟的人,心中自我设定的高标准才是决定人生走向的指南针。

(二)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书中列举了电影《一代宗师》的例子,人的格局分为“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书中进一步从“目标、眼界、信念”的三维度提升成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无目标或追潮流;眼界主要以流行文化、亲友观点;信念: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目标:或精致、或粗放地利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眼界:与逐利相关的各项技能;信念:丛林法则;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目标:毕生追求和捍卫真理;眼界:多个领域深入;信念:真理是美的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眼界:具有很强同理心,对整个人类有深刻认识(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理念人的特性;信念: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在这点上,可以通过后续的文章去延展自我)。

(三)隐含的假设与带来的结局

经过多年应试的填塞性教育,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僵化的,潜意识里遵循着“同一跑道”的假设。在大一同的世界里,挤同样的独木桥,争同样的工作,学会说一样圆滑,贷着透不过气来的房款。默认这个社会如果高考一样,是个零和游戏,事实上,在同一跑道里,零和概念确实有一定的解释力。

然而,他们忘了,人生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因为零和博弈得太多,意识里的“共赢”已消失殆尽,莫大的悲哀不过如此。人与人之间,多了套路,少了真诚。说谎话的人无奈,说真话的人受伤。走得久了,连自己原来的样子都忘了。

有句很熟悉的话,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你不行。其实,这句话也显露了说话者,对自我的否定。觉得人生就应该循规蹈矩,安全就好。

可是夜间人静时,每每想起这事,许多人又心有不甘。忘了这个大谎言吧,多给自身设定积极的暗示,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一直给你鼓励。

三、关于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这句话,近乎完美地诠释了教育目的和方式。

本书中的“打开新旧知识间的通道”的方法论,类似于上述后半句话,也类似于笑来曾提及的“知识链接”。而如何判定或检验自己,是否属于“能够教育”的这类人呢?

书中给出了个“主动构建”知识,并从“学会提问”开始。学会提问也是主动构建知识,拒绝成为信息搬运工的基础条件。学会提问,是打开心智,绝不盲从的开始。

举例:在选择读书时,我自己会问自己两个问题:1、为何我要读这本书?  2、我希望从这本书当中,获得怎样的增量?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找到一个问题,就犹如找到了一个向导,并有机会对问题本身进行不断地探究。通过解码,不断地进行深究。借此拓展自己的知识系统。好问题本身就如一条线索链,将所有的信息融合加工,沉淀成学习者的知识储备。

有了上述意识后,剩下的就是将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所谓技能,简单地说,无非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举例,从大学时代开始,看了无数多的美剧和大片,然而英语却一直原地踏步。然而,自从开始思考系统学习和主动提问以来,对美剧的看剧套路进行一些摸索,发现只要顶得住枯燥和寂寞,一遍、两遍乃至数十遍的地重复,就能产生惊人的效果。

通过这两月的亲身体验,确实感受到了,大脑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惯性”。

达到了学一句,就掌握一句。读一篇,就读透一篇。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欲速则不达”。学英语,有时真心只需要笨功夫(2018.12.29 记录,英语的学习,需要以啃下“圣书”为准)。

另外,思考自己如何通过技能检验,如本月观看《权力的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要欣赏故事情节,更应该从中去分析,每一集的剧情、字幕制作、角色安排、拍摄角度等实实在在的技能,然后设想,自己离这些技能还有多远,要通过怎样学习,才能弥补与演员、编剧、导演等认知上的差距,最终实现迷你剧的制作,形成自己的“最小作品”。

毕竟,技能才是学习的最终点,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手段。

思维方式一旦发生改变后,越发觉得,探寻表象背后的道理,是多么有趣和有意义的一件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读书笔记(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