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私心”又何妨?

遇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几年前,在比利时,有一位老人走在街上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倒在路边了,然后一个年轻人走过,一看这位老人戴的手表还不错,便顺手摘下来戴自己手上了,但是走了几步以后,这个年轻人突然有点良心发现,于是打了一个报警电话,最终老人得救了,警方根据这个年轻人打的电话顺藤摸瓜的抓到了他。假如你是法官,请问对于这位年轻人,你会怎么判?最终的审判结果是,这位青年人被法官宣判无罪释放,针对这样的审判结果,法官写了这样一段判词,如果我判了这位青年人有罪,可能以后确实不会再有人趁火打劫,但是我不保证,当他们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是否会选择视而不见的走过。说到这,我想先带你们分享一下我身边的那些事,去年在盐城,一位乘客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把手机不慎落在了车上,然后这个出租车司机往返了四次去送手机,因为沟通不是很顺畅,当手机最终送到乘客手里时,这个司机管他要了八十块钱的出租车费,结果这位乘客把这位司机给投诉了,这位司机在接到投诉通知的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因为他根本不理解,为什么我明明是做一件好事,最终却变成了一个坏人,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好像只有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而那些做了好事,却管别人要钱的人,是会被唾弃的,所以,一般我们看到报道,什么样的人是好老师呢?就是那些一年拿几百块钱的工资,在大山里默默奉献的人,就算自己家的孩子生病了,也不回去看一眼的人;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呢?就是那些一贫如洗,然后把所有的工资捐献出来给贫困儿童的人,自己忍着病痛,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一定要深藏功与名,千万不能接受任何岗位上的提升和物质上的帮助,因为你一旦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马上就有人会站出来说你是装的,说你不是真的在帮助别人。我们从来不会怀疑那些无私的奉献者们的品德的高尚,但你有没有想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到底是不是一种原罪。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说我们的变法需要血流,我愿意做中国革命流血的第一人,所以他选择了留下,而与此同时,康有为和梁启超选择了保护自己东渡日本,我们能说康有为和梁启超不是英雄吗?所以才有了谭嗣同那首名垂千古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所以我们要反思,当我们把好人的标准定的过高,认为只有做到完全的无私才是高尚,认为好人就必然意味着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鼓励大家去做好事儿,还是在把大家吓得不敢去做好事儿,我们到底是会让好人越来越多还是让冷漠的人越来越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过这样的思考,孔子有一位学生叫子路,他在河边救了一个人,这个人为了感谢他救人的行为,送给他一头牛,然后子路特别欣然地把牛领回了家,孔子看到后比较高兴地说,你这样比较好,因为你这样的话,大家就勇于救人了,所以我们要理解,在不损人的前提下,利己本身并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甚至相比那些毁家纾难式的英雄壮举,它更有可能让我们乐于做善事,我只是想说,法律的功能除了要惩恶,也必须要扬善,而我们在建立所有导向的时候,除了除恶务尽以外,我们能包容并且理解每个人身上小小的私心,是不是更有可能让我们乐于去做善事呢?比如那个无奈的出租车司机,如果我们早就规定,当司机在给乘客往返送物品时,可以按里程收取实际的油费,我相信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他还会毫不犹豫地那样去做,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善的种子,当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需要伸出援助之手,这其实是我们的第一反应,但为什么又有人把援助之手缩回来了,这恰恰是利弊的权衡,作为舆论的围观者,我们要理解,其实有私心,并不是一件有错的事,当危难时刻,我们看到英雄挺身而出,这个时候我们为他鼓掌,但是千万不要把英雄绑架在道德的高地之上,让他们不得解脱,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保护自己,因为我们受到的每一次伤害,都将动摇其他人伸出援手的勇气,只有我们不吃亏,其他人才敢站出来,只有我们勇于正视自己的平凡,才能彰显出人性的不凡!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点“私心”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