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教育?

   

曾在填鸭式复习教师考试用书时,背了大量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我和同学们最深刻地感受是:又一本满是空话套话和废话的教材!

学校也专门开设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由于心理学很玄妙和心理学老师为人幽默风趣,故逃课的人很少;而教育学的老师显然已成了机器人,有没有学生都能上完一堂课,大家对教育学这堂课的原则统一是:能逃则逃。

国家将大学视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高在思想。大学里的老师多是研究生和博士头衔,可真正有思想和深度的老师却是不多,大部分老师进入这种体制后,教研的激情渐渐消退,或许有些教师从未有过教学的激情。

毕业后,影响我们一生的教师绝对不是机器教师,而是曾经激荡过我们灵魂的那一类教师,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认识把教师这一职业抬到了很高的地位,可是教师这份承载着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国家与时代要求的职业,如何才能成为灵魂的工程师呢?

灵魂是抽象的、自由的、不可控的,教师的特殊性又将教师的作用极度地限定在可见的范围内,必须产生直接性的明显的效果!

教师如何对学生的灵魂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充满矛盾的一条路。

课本中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一门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很反感其中的两个词:“组织”和“计划”,仿佛把人关进了一个金笼子里,外表华丽,却没有自由。

“因材施教”是我最喜欢的教学方法,因为它相对而言,具有更多的自由性。

从小学到大学,亲身经历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人慢慢地变得捱板很多;记得儿时的我也会去爬树和玩弹弓、抓蚯蚓去钓鱼、偷摘别人家的李子、跟同学互相吓对方、偷偷地把前面那个人的凳子在他要坐时抽掉然后哈哈大笑………接受了教育后,这些事都慢慢地不再去做了,教师和家长连成统一战线,每天响在耳边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还在玩,下次要再考不好就等着你爸打你吧!”

小学时,老师会用三种颜色的笔来打分:黑、蓝、红,黑色是60分以下,蓝色是60~80之间,红色是80~100之间。

数学经常得黑的我常常把试卷揉成团,然后快到家时又拼命把试卷抚平整,当时没胆子跟父母和老师对着来,爸妈常常看着我的数学卷子唉声叹气,然后一大串说我如何如何不争气的话,以前没觉得儿时成长环境对自己会有多大的影响,如今在经历一些事的过程中明显觉察到这种影响之深,而且会伴随一生。

所以希望以后所有的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学习的机器,而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不管年龄大小,尊重都是互相的。

晚上刷新闻时,看到了一则关于海清的新闻,她一直致力于青少年成长的公益事业,她讲了一件事情:当时她和儿子坐在后排的座位上,她的父母坐在前排的座位了,突然她的儿子勃起了,立马问她这是为什么,前排的父母对这种问题感到很尴尬,有些责怪外孙将这件事放在台面上说,她理解父母的想法,但她跟儿子解释说这是爱的表现,你爱妈妈就像妈妈爱你一样。

这件事上,姑且不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老一辈与年轻一辈思想上的代沟,我关注到的是:海清把她的孩子当作了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没有用传统的公认的道德观去毁掉孩子的世界。

“人人平等”中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平等”,我们都认为尊重是互相的,可成人往往以自己的优势漠视了需要尊重的孩子,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自由、平等、仁爱同样是教育所需要的精神支柱。

从我和身边的朋友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意识时,大家普遍唾弃的职业是教师,所有人走出校门后,对学校的老师多是厌恶、怨恨等愤怒的情感。

特级教师王君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告诉老师们切忌去控制学生,她曾经与家长结成联盟来控制学生以提高班级总体成绩,最后她累倒了,学生再次回到以前的状态,而她再也没有精力去尝试“控制”学生,慢慢地转换思维,用“爱和尊重”来引导学生,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果然是互相的,这种方法让王君与学生之间相处融洽,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大学误打误撞地读了师范院校,做过一些家教兼职,并经过专业的学习,“教育”真的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程,它可能没有终点。在做家教的过程中,我尽量在完成家长的要求时,争取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尽量激发出孩子的兴趣,针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来思考合适的教法,有了比较成功的一次家教经验:让那个不喜欢和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喜欢上了数学,让她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后来在生活习惯和自信心方面都提升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每个好教师需要穷尽一生来探索的终身事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