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

第一章 社会动物的认知错误

14,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示,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在我们试图揣测他人想法以及预测他人行为的情况下显得异常活跃。这说明人的大脑通过进化,已经产生了专门的区域来处理社会性的思考和感觉,也就是说他人的思维活动如此重要,以至于神经系统中已有“专职部门”来管理社交工作。

15,当判断人物性格时,我们很难估量自己凭感觉进行判断的准确程度。即使是基于少数而肤浅的信息也是如此。

16,段2,我们应该停下来,反复思考我们做出与他人有关的重要决定时的方法及态度,甚至应当思考这些决定对自己的好处。日常交往需要我们频繁地做出与他人相关的决定,而且大多数时候这些决定都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的。

第二章 事实阴影——各种颜色的谎言

白色谎言

灰色谎言

蓝色谎言

32,段2,这些谎言能让别人(真心地)以说谎者自认为的形象来看待他们,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谎言具有一定的正当性。然而,这只是源于自我宽恕的观点。如果更客观一点,这些谎言实际上是说谎者希望受众们对其产生好感所采取的策略。社会心理学家熟知这种策略,并将其命名为“印象修饰”

36,重新审视我们的诚实度。不妨扪心自问:我在面对种族信仰和对待其他人种的态度问题时,所做出的回答与自己真实的想法差多少?事实上,就算你知道了答案被扭曲的原因,也很难避免自己对答案进行修饰。

第三章

反省思维与自发思维之间的认知失调

第四章

86,日本诗人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如果不能发现有用的忧虑,智慧还有什么意义?”他的意思是,会引起不安的知识只有在有用的时候才能体现其价值。

第六章

132,段3,对我们来说,盲点产生的错稀松平常,后果却是惊人的。因为这些错误的产生并不需要恶意目的却能造成伤害。

我们都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正是这种实践不断为我们头脑中的联想提供素材,刺激我们采取那些错误的行动,并让我们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是好人。

133,段4,刻板印象很难发挥作用,通常在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及私人感情的情况下,它才会悄无声息地起作用。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165,段2,3,泰弗尔的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识别真正厌恶的是“空缺”。创造一种任意的个人——群体联系,找出欠缺这种联系的人,“我们”与“他们”的心理偏见就会产生。因此,就这样划清界限,而不管这种界线的依据是否合理,歧视也随之产生。

这类最小群体的第一个实验表明,群体成员不只会为自己的小群体分配更多的资源,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还会在对自己毫无好处的情况下,愿意为使自己的群体能得到资源而付出代价,从而将“我们”和“他们”的差距最大化。

第八章 终极目标——消除盲点、隐形偏见与其实行为

193,段3,我们尚不明确如何超越或消除针对自我的认知错误。然而,接触行为榜样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纠正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