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白话解释】

前言: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史记说他是齐国人,孔安国则说他是鲁国人。自幼家贫,勤俭好学,博通书礼,终身治学不仕,世传此人听得懂动物语言。此章记载他正直行事却获罪被关,罪非其罪,所以孔子把女儿嫁给他。事情原由为公冶长从卫还鲁,途中闻鸟相呼,往青溪食死人肉。不久,见一老太太当道而哭。公冶长问其原因。老太太说:我儿前日出门,至今没回家,相信已死,但不知在何处?公冶长回答:刚刚闻鸟相呼,往青溪食肉,或许是你儿。老太太前往,果然见到儿子的尸体。即报村官事实。村官以杀人论罪公冶长,并关进监狱。公冶长以解鸟语答辩。狱主为了试验是否真实,关在监狱六十日,后有麻雀在狱栅上相呼,说白莲水边,有运大米的粮车翻复,大米散落在地,收敛不尽,可以往水边啄之。狱主遣人去现场证明,果如其言。后公冶长又解猪及燕语,都得到证验,于是获释。

正文:孔子评论公冶长德行纯备,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正直行事却获罪被关,虽受牢狱之灾,然非其应得之罪。即以女儿嫁之,可见孔子是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并由此彰明衰世用刑之枉滥,劝将来守正之人。

【章旨】

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虽受刑罚,无损其贤。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话解释】

南容,名适,一名縚,字子容,鲁国人,孔子弟子。

孔子说: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之时,能将才华施展,且言行正直,能为国家所用,国家政治黑暗之时,能内敛才华,行为正直,言语谦逊,不受刑罚羞辱,免于祸患。是一位出处有道的贤者,故孔子把兄长孟皮的女儿嫁给他。

【章旨】

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南容之贤行,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白话解释】

子贱姓宓,名不齐,孔子弟子。性仁爱,有才智。

此章是孔子对其他人论及宓不齐,乃根据他治理单父政绩斐然,鸣琴而身不下堂,单父大治,孔子据此事实以论,称赞子贱说:此人具备君子的智慧与行为,然鲁国假使没有君子可师法与辅助,则子贱如何能学习取得君子的内涵及行为,使自己成为君子呢。

子贱之贤,原是孔子教导有方,然孔子仍归功于鲁国多君子,圣人谦虚如是。而鲁国多君子,亦是事实。

【章旨】

此章论子贱能善于向老师学习,成就自己君子之德。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白话解释】

子贡自问于孔子:我端木赐是怎样一个人?孔子答说:你像器皿一样。而器有差别,子贡不知孔子是指何器,故再问之。孔子答以瑚琏之器。瑚琏乃宗庙祭祀盛黍稷之器,甚是稀有贵重。暗指子贡是一位庙堂之才,可作国家大臣,赋予大位,制定政策。

【章旨】

此章明弟子子贡之高才大用,乃国家重要的干才。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白话解释】

冉雍,字仲弓,鲁国人,是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二十九岁。仲弓为人厚重而沉默,

有人称冉雍为仁者,可惜的是口无辩才。孔子回答那个人说:哪里用得到口才呢,靠著巧辩锐利的口才去抵御别人,终将不合理的说成有理,说一次让人讨厌一次,屡次巧辩则屡屡为人憎恶。冉雍是否为仁者,我不知道,但是言仁,何必要用佞。

孔子不轻许弟子以仁,故说不知其仁。因为当时的人以佞为贤,故有此议论。然而以佞为贤,不免于滥,圣人防其流弊,故以巧辩的口才解释,使仁与佞不混为一谈。


【章旨】

此章明仁者不须佞也,务实重于巧辩。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白话解释】

漆雕开,名启,字子开,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一岁,传习《尚书》。

孔子当时是鲁国大司寇,派漆雕开当官。漆雕开回答说:启恐怕还不能胜任官位。孔子听了很欣悦。因为启做官是为了推展道,漆雕开不愿意贸然出来做官,对于出仕没有把握,愿于学问修养再求精益,故孔子悦其志道之深,不会汲汲于荣禄。

须知孔子并不以为不做官为高,孔子弟子原思、季路、冉有、樊迟、公西华、子游、子夏、子贱、仲弓等多有做官者。虽做官可造福百姓,然若热中利禄,汲汲做官,亦非孔子所愿,故见漆雕开在学养、品德、能力上反省而感到喜悦,他是有道心之人。孔子曾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又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漆雕开的态度,正是如此,他只担忧自己学问道德不能自立,即使学问有了一点成就,而不至于心存利禄,这种人真是难得啊!

【章旨】

孔子因弟子漆雕开不求荣禄,笃志于道,而感到欣慰。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白话解释】

孔子感慨:我的学说、理想不被诸侯所接受,大道不能行于中国,然而为了行道,就算乘竹筏或木筏浮于海而行,虽风浪险恶,也要义无反顾,将道传下去。而门人之中有能跟从我的勇者,大概就是仲由了吧。子路听闻此言,非常高兴,喜夫子视他为知己。孔子于是说,子路的勇气过于我,不合乎中道,然而,要再找寻像子路这种人才,也很难找了。

【章旨】

本章是孔子不能行道于鲁,周游列国,道亦不能行,而发之感慨!与子欲居九夷章,意旨相同。孔子叹不能行道于中国,想隐居东方九夷,将道传承。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白话解释】

子路、冉求前已介绍过。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

鲁国大夫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不清楚,盖仁道至大,可以统揽诸行,如孝、弟、忠、恕、信、义等,故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孟武伯不满足,故再问子路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孔子回答说:子路这个人,可以使他主持大国的军政,但不知其仁,亦即未具仁道。孟武伯又问冉求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冉求这个人,可以作一千户人家的县邑宰,或作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之家宰,至于他是否具备仁道就不知道了。孟武伯又问公西华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公西赤这个人,当他穿著礼服,系著大带,能在朝与外国宾客言语应对,至于他是否具备仁道,我就不知道了。

以上三弟子皆有可使之才,子路军事,冉求政治,公西华外交,然孔子皆答以不知其仁,可见仁是最难修养的内涵,故不轻易以仁德赞许诸弟子及任何人。

【章旨】

此章明仁之难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比,谁比谁胜。子贡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颜回闻一知十,听闻事情的一节,就可以推知整件事情,知得周遍,始终无遗。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听闻事情的一节,顶多知得通达,举一反三,告往能知来。孔子说:不如啊,我跟你都不如颜回啊。

然而孔子真的不如颜回吗?孔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三十岁学有所成,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章不仅见孔子多贤,亦见孔子胸襟宽阔,与当时心情的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师徒之间一片融合快乐,尽在眼前。

【章旨】

此章美颜回之德。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话解释】

宰予,名予,字我,为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辞。论语记者例当称其字,此直书其名,先儒考证当依古本作宰我。

解法一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责其志气昏惰,故说:宰予啊,如腐烂的木头不能再加以雕刻,如年久剥蚀的墙壁不可粉刷。对于宰予,我当如何责备他呢。原先我对于人,听这个人的言语,即相信此人的行为,而现今我对于人,听其言语,会进一步观察这个人的行为。由于宰我的昼寝,使我改为察颜观行。

解法二

宰予白天回寝室休息。白天应当在外,而宰我在室内休息,故孔子责其怠惰。(以下翻译同解法一,略)

解法三

春秋时,士大夫多盛饰其宫室,宰我也绘画寝室,奢华铺张,未能免俗,故孔子斥责之。(以下翻译同解法一,略)

宰予为升堂四科弟子之流,却受夫子之深责,实乃宰予见当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托迹受责,以发夫子切磋之教。

【章旨】

此章勉人学也。孔子责勉弟子爱惜光阴,以勤学也。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白话解释】

申枨,字子周,鲁国人,孔子弟子。

孔子说:我未见刚强的人。有人曰,申枨是刚者。孔子于是说:申枨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曰刚。刚与欲不相容,刚必不欲,欲必不刚。

【章旨】

此章明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白话解释】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以非义加之于我身,我也不愿意以非义加之于别人身上。孔子说: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能办到,这不是你能达到的境界,若自以为能办得到,将停止而不进步。

【章旨】

章旨:此章明子贡之志,世人相处,也有加义于人者,如范仲淹立义庄、义田,赈济贫穷人。而非加义于人者亦有,且为数很多,故子贡感叹,乃向孔子自述其心:人之相与,我不加害于人,人不加害于我,不亦善乎!孔子则说此事非子贡所及。言子贡所想达到的,生逢尧舜之世或可达成,而生逢乱世往往人相加害于人,国相加害于国。孔子与弟子言道,无不正对国家发生之问题,提出合于道的解决方案。

盖后篇,孔子告子贡有一语,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孔子答子贡之事,若人人知恕道之可贵而行,则天下太平。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白话解释】

孔子之学有本性,有天道、有人道。子贡说:孔子形而下的学问,即六艺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是为了要修明政治,办好国家的事,此属人道,诸弟子所共修,孔子经常讲习,故可得而闻。至于性与天道,则深微难知,孔子罕言,所以不可得而闻,能知道的,仅颜子、曾子、子贡几人而已。

中庸、周易皆讲性与天道,然不得其人,则不能传。且性与天道及文章,实乃彼此互相资助,文章是用来阐发性与天道,性与天道令文章有光采。若文章无关于性与天道,是后世雕虫小技,泛语浮说,哪里是夫子的文章?性与天道不见于文字,则无由阐明。所以夫子的文章即夫子阐明性与天道之言,言言皆文,言言皆道,日用平常无非性与天道的运用。只不过学者有迷悟之别,迷则文章、性与天道各别,悟则文章是性与天道,性与天道是文章。如此说来,本章子贡所说有误吗?正好相反,此乃子贡体悟之言,因受困于陈蔡而得闻性与天道,不禁赞歎之。夫子与子贡言性与天道散见于论语,如言: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或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曰:吾一以贯之。等等篇章,皆以性与天道指矣。子贡既闻之又心有所体会,故赞美之,犹如颜回喟然叹曰章。


【章旨】

此章言夫子之道,深微难知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白话解释】

子路求学,听闻而后能行动,不管听闻是来自于师,或来自于朋友,当闻得某一种学问时,必立即实行。如果尚未实行,唯恐又听闻其他学问。

子路求学贵在实践,故能得到升堂地位,成就大贤。论语中记孔子弟子行事,唯此一章。由于子路如此性格,得诸弟子们的佩服,故特纪录之。「唯恐」二字叙述子路的用心,亦见孔门善于形容人的贤德。

【章旨】

此章言子路之志也,即子路勇于力行,且恐有虚名。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解释】

孔文子,卫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

子贡问说:卫大夫孔文子,生前乱于家世,其为人不足道,何以死后谥号为「文」。孔子回答的是:大抵聪明的人不甚好学,文子不然。不但聪敏好学,且不耻下问,他能以贵问于贱,以高问于低,以长问于少,以多问于寡。别人以为下问为羞耻,文子不然。文子虽有其他不善,然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者,可以「文」的谥号称之。圣人隐恶扬善,厚道之教,于此可见。

【章旨】

记孔子不隐没人善。

参考:据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卫国有贵族名太叔疾,本娶宋子朝为妻,后与其妻妹私通。孔文子有女名孔姞,欲与太叔疾攀亲,使疾与子朝离婚,然后再娶自己的女儿。不料婚后,太叔疾仍与前妻之妹来往,且安置在犁地(卫邑)作为外室,孔文子听到这消息非常气愤,要派兵攻打太叔疾,疾即逃往宋国,文子叫疾弟收孔姞为继室。文子为人如此,而谥号为「文」,子贡怀疑名不符实,故有此章之问。考文子死于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此次问答一定在鲁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年初的一段时间内无疑。孔子以此二语许之。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白话解释】

子产,即郑国大夫公孙侨。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子产在郑国简公、定公时代执政,达二十二年,时当晋楚争霸,郑国处两大国之间,子产内以礼法治理贵族,外以口舌折服治国,使国家不受兵灾数十年,实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子产过世时,郑国男子不佩玉,女子不戴耳环,大众在街巷中哭,三个月间没有人奏乐。孔子闻到消息也难过地流泪,称他为古之遗爱,意即只有在子产身上,能看到古人的仁爱。书上记载,孔子以兄死之礼来对待子产。

此章乃孔子评论子产有四种德行,符合有德有位的君子之道。一是他的行事作为,如出入、起居、升降、进退乃至办事等等,皆能恭敬于人。二是他对待君长能敬其事,例如郑国是小国,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外交很难办理。子产诸事总是小心翼翼,恰如其分。三是他教养人民给予恩惠,史书上记载,子产从政第一年时,人民非常憎惡他,三年之后,人民转为拥戴。因为子产执政,法度虽严,但能注意到民生问题,使人民得以苏息。四是他使用民众,能得其宜,如不违农时等。

【章旨】

此章美子产之德。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白话解释】

晏平仲,齐大夫,姓晏,名婴,谥号平。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显于世。

孔子说:齐大夫晏平仲,善与人交往,一般人交往到最后容易交恶,而与晏子交往日久,不但人愈敬他,他也愈敬所交之友,是不慢旧友的表征。

晏子以敬来亲近善友,得到德学的增上,以敬来远离小人,能不受小人之害,也不会在态度上亵慢得罪小人。

【章旨】

此章言齐大夫晏平仲之德。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白话解释】

臧文仲,鲁大夫姓臧孙名辰,谥号为文。居住在蔡地,蔡地出善龟,因名大龟为蔡。古时国有大事不决,则占卜,龟有灵气,故以龟甲占之。占卜之龟有六种,周礼谓之六龟,各藏一屋,使龟人掌管之。臧孙三代为鲁国掌龟之大夫,故曰居蔡。

孔子说:臧文仲居蔡地,在藏龟之屋施用山节藻棁,山节即刻柱头为斗拱,其形如山。藻棁即大梁之上承托二梁之短柱,在上面雕画藻文。山节藻棁皆为天子的庙饰,而臧文仲以此施于藏龟之屋,违制媚神,不重人事,是为不智之举,故孔子论之曰:臧文仲,哪里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章旨】

此章明臧文仲不智也。

公冶长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白话解释】

令尹,楚国官名,指宰相。子文,楚国有名的宰相。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子张问说:楚国的宰相子文,三次上台做宰相而没有喜色,三次罢相而没有不悦之色。且以旧政告知新令尹,必有所根据,其人如何?孔子回答:这样称得上尽忠。子张又问:这样称得上是仁吗?孔子回答:但闻他尽忠职守,没有智慧者焉有仁心?

子张又举齐国大夫崔子弑齐庄公,因庄公私通他的妻子姜氏。而与崔杼同朝的陈文子,拥有十辆车子,四十匹马,他放弃了车马财富而逃到其他国家,但去到了他国,觉得各国都有如崔杼般僭越君王的臣子,所以陈文子一再的逃离。子张故问,陈文子如何,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只能算是清流,因为齐君昏庸,未曾听闻文子进谏,亦未曾听闻他阻挡崔子弑君,是为不智,又怎么能称为仁者。然得一清字,亦得一种人品,今世尤可贵。

【章旨】

此章明仁之难也。

(公冶长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白话解释】

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谥号为文。忠而有贤行。

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即多次思虑才行,不一定是三次,或许是四五六,或可二三,思前,思后,思现在,才决定,并不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孔子听了以后说,思一次,再思一次就可以了。孔子此专对季文子而发,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

【章旨】

此章是孔子评论鲁大夫季文子之德。

(公冶长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白话解释】

宁武子,卫大夫宁俞。谥号为武。

孔子说:卫大夫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则施展他的智慧才能。当国家政治昏乱时,则韬光养晦,表现得像愚昧的人一样。虽然看似愚昧,实则为有智慧,否则国家有道时,如何能变为智者。武子表现聪明才智处,是他人学之可及,然表现愚昧处,是他人学之不及者。人不知道他,他也不生气,这是他不可及的缘故,此古人所难能。


【章旨】

此章美卫大夫宁武子之德也。

(公冶长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白话解释】

孔子在陈国,思归鲁国,时为鲁哀公三年,此时孔子年已六十。发此感叹,说:归去吧,回鲁国吧。在鲁国的弟子们志同道合,积极进取,志在大道,在文章等方面已有成就可观,然尚未明白大道,故对于大道还不知如何裁减抉择,要等我回去调理、教导他们。


【章旨】

此章言孔子欲归鲁明大道。

(公冶长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解释】

伯夷,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

叔齐是孤竹国君主亚微内定的继承人,但由于有悖于传统嫡长子继承的宗法伦理,叔齐不忍心与长子争夺王位,伯夷也不愿违背父意。后伯夷和叔齐双双出走,离开了孤竹国,禅让予亚凭。

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朝。

两人愤忾,决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对殷商的忠心,最终隐居在原殷商荒芜之地首阳山,以树皮,野菜为食,最终饿死。

解法一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会对过去憾恨之事耿耿于怀,反之能对过去豁然忘怀,若有人冒犯于己,不会记怨,所以少与人结怨。

解法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少为人所怨恨。

解法三: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故鲜少为人怨恨。

【章旨】

此章美伯夷、叔齐之德也。

(公冶长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白话解释】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素来以正直出名。微生高有一次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不来,结果下雨淹大水,高守其信,抱桥柱不离去,最终溺死。当时之人以为守信如此,应该是正直之人。

孔子不以为然,举微生高不正直的事来说明:有人向微生高乞讨醋,应该有醋就给,没有则推辞。微生高却不直接告诉乞讨的人他没有醋,而转向其他邻居乞讨醋,冒为己物而与人,用意委曲,不是个正直的人。

【章旨】

此章明直者,不应委曲也。

(公冶长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白话解释】

孔子说:言语说得好听,颜色容貌装得美好,态度表现恭敬来取悦他人,这三者皆是虚情,欺骗普通的人可以,欺骗有见识的人则不可。鲁太史左丘明,知《春秋》义理,一看到这种人通身是假,觉得此人很可耻。与人结怨,小则解之,大则以直报怨,若怨恨他人,却把怨恨藏匿在心里,假装与他人做朋友,用心险诈,是以左丘明觉得这种人很可耻,孔子也认为这二种人很可耻。

【章旨】

孔子劝人存心要正直,凡是在言语、表情、态度上谄媚人家,或假装与人友善,都不是以正直待人之道。

(公冶长5-26)

颜渊 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白话解释】

颜渊、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愿。子路说:我愿以我的车、马、衣服、皮衣,与朋友们共用,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我愿有善不自称,不以劳苦施加于人。子路说:愿闻夫子的志愿。孔子说:我愿抚恤老年人,使老年人得其所安。以信待朋友,无论通财、劝善、规过等,一切以信实无欺待之。以慈惠待少年人,引发其感怀之心。

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是,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

【章旨】

此章仲尼、颜渊、季路各言其志也。

(公冶长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罢了吧!我未见过有人能见到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责备自己。讼责自己的过失,就如同诉讼于公庭,必求胜诉才肯罢休,讼责即是在内心深处不断的责备己过,必求完全根除过失,然后才停止讼责。可见夫子教人要彻底改过。

【章旨】

此章疾时人有过,莫能自责也。

(公冶长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虽然是只住了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但不像我这么好学不厌。

【章旨】

此章夫子以身示教,勉人好学,以全忠信之质。

: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冶长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