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漂流》正式开展

2018年3月23日至5月20日,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漂流》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举办。2017年,中国优秀青年策展人李佳凭借该展,获得首届Hyundai Blue Prize “Creativity”(创意能量)大奖。展览以“社会流动”为主题,关注此刻最具体的政治现实和身边最贴近的日常,从不同层面探测及讨论在当下环境中塑造着我们生活的种种张力;不仅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从业者面对所处时代的高度敏感性,同时也与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mpany)对今日社会及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不谋而合。此外,在3月23日至3月30日的北京画廊周活动中,展览《漂流》亦同时作为其重要参展项目之一与观众见面。

本次展览中,策展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九组作品和社会性项目,意在向观众展示,在我们所处的不断前行的时代中,这些怀抱希望的人们如何通过建立与这片土地的关联,来瞻望和实践一种共同而丰富的生活。虽然,变易和流动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经验,甚至是唯一选择。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的资本逻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成功地将整个世界压缩成一幅不断折叠与加速变形的版图。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危机和问题,而资本的同质化和抽象力量似乎正在将我们的未来允诺给一个单一的风景,和穷尽选择的幻象。鉴于此,《漂流》从多元而具体的生命经验与境遇出发,试图通过点滴故事,创造性地表述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的当下,并为一个共同的未来开发另类的想象和选择。这一论点与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与大众共创更美好生活”的使命是一致的,展览《漂流》将以此为出发点,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社会视角。

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漂流》正式开展_第1张图片

新工人影像小组

放映会讨论现场,2017

图片版权属于新工人影像小组

【版权所有:艺术家】

Migrant Workers Video Collective

On-site view, discussion after the screening,2017

Courtesy of Migrant Workers Video Collectiv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将文本编纂、档案整理、现场互动、图书、电子文献、网络数据与信息的浏览平台,视作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展示一样重要的呈现渠道,观众可以在看、听、读之间主动切换。参展艺术家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或以后,他们以充满想象力、勇气和个人色彩的方式,搭建起一组关于全球资本时代的令人难忘的反乌托邦叙事。

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漂流》正式开展_第2张图片

王子耕

《“世界的盲肠”三部曲》(局部), 2018

多媒体装置,混合媒材,尺寸可变

【版权所有:艺术家】

WANG Zigeng

Cecum of the World: A Trilogy (details), 2018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size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平行于这些个体的探索与表达,《漂流》也纳入了集体实践和连结主体的行动。它通过来自北京城乡结合地带、珠三角城镇群落、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的三个空间样本,复原了三个观察、行动和对话的现场,后者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和现实情境中,激发着分享、沟通和自我教育的共同实践。它所对应的是我们共同的焦虑: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或许个体只是一个孤单的岛屿,无目的地在隔离和孤独中漂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但每一个岛屿的陨灭,都是我们无法承担的代价。

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漂流》正式开展_第3张图片

郑源

《外置记忆》,2015

彩色高清视频,11分钟30秒

【版权所有:艺术家】

 ZHENG Yuan

External Memory, 2015

color, sound (stereo), HD video, 11min 30sec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开幕当天,第二届Hyundai Blue Prize新闻发布会也将在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举行。作为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mpany)在华重点艺术项目,Hyundai Blue Prize自两年多的筹备和启动以来,已为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mpany)在研究当代艺术和社会问题方面累积了大量年轻的创意能力。在此基础上,Hyundai Blue Prize 2018通过全新的主题和招募形式,将继续探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掘更多中国优秀青年策展人,不遗余力地为观众呈现打破常规的认知体验,为中国观众持续创造超越期待的丰富价值感。

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漂流》正式开展_第4张图片

 策展人 李佳

参展艺术家

方迪 

中国艺术家方迪,工作于中国深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他的作品在探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表达个人的态度。他对社会实践感兴趣 , 常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而介入到实际创作当中。作品常用多种艺术语言去探索城市生活的纠结与意义 , 同时反映我们快速而混乱的社会变化。

郑源

1988年出生,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作品关注图像及其再现并嵌入其中的政治,历史与技术。近期参加过的展览有:“悬而未决 - 日光亭计划”,泰康空间,北京,2017;“ART SANYA:华宇青年奖”,亚龙湾华宇艺术中心,三亚,2017;“时间的狂喜”,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17;“一幅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得一瞥”,北京公社,北京,2017;55届安娜堡电影节,安娜堡,美国,2017; An Open Studio,PRACTICE,纽约,2016;欧洲媒体艺术节,奥斯纳布吕克,德国,2016。 

王子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ILLS主编。曾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课程导师。建筑师协会会员,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讲及专业方向包括:先锋主义建筑学与城市理论、全球城市研究。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入学奖学金、FAIRYTALES 2015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等,曾受邀担任TEDxYouth主讲人。作品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港深建筑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参与出版多本书籍,作品及文章发表于Wallpaper、Pidgin Magazine、DOMUS、《世界建筑》等国内外多家期刊和媒体。

崔大察

来自韩国首尔,现常驻纽约的视觉艺术家。在韩国成长的千禧一代青年群体意识松散,却又有强烈的公开展示和获得肯定的诉求; 作为其中的一员,崔大察对社群和个人身份意识中所存在的疏远十分感兴趣。从作为宣传手段的圣诞节气、即时家庭到租借来的友情,她的实践将矛盾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质疑个人及其所属社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崔大察的作品曾在纽约三角艺术协会、苏格拉底雕塑公园、Postcrypt画廊、斯坦福Franklin Street Works、首尔艺术空间Seogyo等地展出。 她是Rema Hort Mann基金会的社区参与奖学金、亚洲文化委员个人奖学金、George R. Bunker奖学金和Lipson Allen奖学金的获得者。 她拥有耶鲁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余果

1983年出生于四川通江,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第一工作室,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四川重庆。余果将影像作为行动的方式,关注艺术与社会的连结。他的主要个展包括“丛林:余果个展”(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2015),从海岸到高原(嶺空间,重庆,2013)等;曾参与的主要群展包括“一幅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得一瞥”(北京公社,北京,2017)、“上交会”(激烈空间,上海,2014)、“靠近现实“(杜塞尔多夫,2014)等。

杨紫

艺术写作者、策展人。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现任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曾任《艺术界》编辑。他策划的展览包括“过午”(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7)、“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高源: 不已”(胶囊上海,上海,2017)、“肉身:恐怖谷”(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出了广东的鸡不是鸡”(REFORMERart,上海,2016)、“PAPAPA:泡泡纸再见”(空间站,北京,2015)、“昧”(圣点空间,北京,2015)等。

韩馨逸

艺术写作者、策展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获硕士学位。韩馨逸于2016年联合创立研究性空间Salt Projects。

刘辛夷

198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10 毕业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获MFA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刘辛夷的工作追踪在全球信息交互的进程中,广泛发生在知识经验中的名实错位。他组合研究和日常的视角,自发检验社会政治话语及其符号系统之间的张力和矛盾。通过对当代议题的借重和发挥,关联起本不相干的经验要素,调和出包含冲突性结构的新叙事。他视当代艺术实践为通往跨越性认知的重要途径。

艺术项目《六环比五环多一环》

二楼出版机构(葛非、葛磊、满宇)与艺术家李一凡的合作项目,于 2014 年 10 月 1 日发起的一个针对北京五环、六环之间的行政村进行的艺术家调查项目。

至2015年7月项目结束,共计有40组/51位不同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参与。他们是:胡力夫、刘伟伟、周艳峰和秦安心、鞠白玉、王铁为、胡建强、靳勒、夏国、马力蛟、黄淞浩、宗宁和王洋、包晓伟、戴建勇、徐坦、张玥、郑念缇、子杰、白崇民、徐若涛和佟大壮、李墨和小孔、卞卡、丛峰、许志强和李文立、冷月、崔佳霖和刘锦涛、纪晔和张聪聪及冬彩艳、闫振振、佘陈琦、刘宇哲和薄美琦馨、马唯、文静、潘颐和黄凯恒、刘磊、唐晶、刘卓泉、梁尔亮、孙晓星、夏弢、许倬尔和王葛、杨松。

艺术项目《居民》

《居民》项目由满宇、郑宏斌、刘伟伟发起,是一个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社会性实践项目。它是关于居民权益与居民生存空间的微观政治考察,以及相关的自组织活动。项目试图建立“第一现场”,邀请实践者在社会空间中展开自己的工作。项目分为四个单元:项目个案、在地影院、移动会议与拓展写作。每个单元将由在地实践组织、社会行动者、写作者、艺术家及媒体人等进行相关问题的实践与讨论。

艺术项目《新工人影像小组:天罡地煞》

新工人影像小组成立于2016年,由宋轶、王德志、邵仁杰发起。它是一个共同创作纪录片、剧情片等视频作品的集体,已完成剧情长片《移民二代》和纪录片《野草集》。新工人影像小组希望通过影像的手段,展现新工人在走向自我认知和建立主体性的过程中,其内部的主观动力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影像的手段对新工人之间现阶段的合作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漂流》正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