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十六日 - 答陆原静书 - 艳戈

陆原静的书信问题,个个都很深入,只有学习感悟功夫深的人,才有如此发问。

原来,陆原静就是前面《传习录》上的陆澄。

读《传习录》十六日 - 答陆原静书 - 艳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陆澄说,下功夫时,心越想宁静,就越不宁静。先生指出,妄心本来就是动的,照心却是不动的,恒照就能恒动恒静。对照心?恒照?还是有些不解。

关于“精一”,先生讲解“精”字是从理而言,精神的“精”是从气而言。理和气的关系是,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掌握了“精”,就能精、能明、能神、能诚。

自己初学十几日,实在太浅薄,不懂,记录下来,慢慢理解吧。

读《传习录》十六日 - 答陆原静书 - 艳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元神、元气、元精,陆原静猜测,势必在体内各自寄藏和发生的部位。

先生在前面章节,也有提及太极的“元神、元气、元精”,感觉这个容易理解些,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精、气、神,人体能真切感受到,但却无形无处。

良知能妙用就叫“神”,从其流动就叫“气”,从其凝聚就叫“精”。

读《传习录》十六日 - 答陆原静书 - 艳戈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陆澄说,自己曾用内心来试验,每当喜、怒、忧、惧感发时,哪怕是生气到了极点,只要自己心中良知一旦觉悟,一切就烟消云散。

先生称赞,懂得了这些,就能知道在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中,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的妙处了。

之前自己虽没有学过心学,但就像先生说,其实良知是一直长存我心的,所以偶尔也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碰到事,当真正遵循内心良知的声音去做时,原本烦躁纠结不定的心,就会明亮安定下来。

关于“照心”和“妄心”,先生再一次的论述,“照心非动”,是因它发自于本体天然的明察,从来不为所动;“妄心亦照”,是因本体天然的明察在妄心中依然有,只不过有所动而已。有点明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传习录》十六日 - 答陆原静书 - 艳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