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责,责无旁贷(卫兵读书笔记21)

        所谓“课程人”,指的是围绕课程改革的公共论题发表主张和意见的专业人员或是大众媒体人员。这样,大凡各级学校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记者所发表的课程言论,均属讨论之列。

        非常赞同钟启泉教授用“课程人”这一概念收束《课程的逻辑》一书。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国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必然对全面培养人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学校唯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才能顺应这些变化,满足这些需求。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理想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不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立德树人的效果,需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予以解决。

        但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绝不仅仅只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应是所有课程人的责任,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当看客。

        近年来,大家围绕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问题,掀起一场又一场论战。这是好事,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所未有的进展。

        每一位课程人都应坚守社会责任的底线:不要干扰改革方向,不要违背学术良知;不要污染舆论环境。

        每一位课程人唯有贴近世界学术前沿,贴近改革实践前沿,贴近学科重建前沿,才能真正持续地发出自己的专业的声音,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概念重建,课程创新”的挑战。

        每一位课程人倘若不建立起彼此信赖合作的关系,那么,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倘若每一位儿童的尊严和学习的潜能得不到尊重;倘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性和献身性的实践得不到尊重;倘若每一位家长对于教育的期待和多样性的认识得不到理解;倘若每一所学校标新立异的的首创性和独特性得不到支持,那么,很多学校的教育改革只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终究是实现不了的。

        积极参与学科重建,致力于贯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这是每一位课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我们相信,当每一位课程人都能理性看待课程改革,都能积极主动履职尽责,责无旁贷,舍我其谁,课程改革的大潮终将冲破应试教育的一切羁绊,开创我国课程创新的美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有责,责无旁贷(卫兵读书笔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