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有”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观摩学习各校道德与法治教师授课有感

从“十有”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观摩学习各校道德与法治教师授课有感

昌乐县教学研究室 石成玉

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同时,教师还肩负着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任,如何做到立德树人与提升质量的结合是自己关注的重点。新学期入职教研员以来,与庞老师一道,听了36节课,虽然条件不同,年级有别、风格各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自己如遇甘霖,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在听课学习中有以下感悟:

1.要凸显学科特点——有生活

不论是部编还是省编道德与法治,不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性都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变枯燥的教师说教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教师选取事例要本土化、生活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要摒弃以前的假大空,课堂授课要更接地气、沾露水、带泥土,要有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设置。

2.整体把握课程标准——有准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当前小学三个版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导向,各位教师只有仔细研读、全面把控,才能在授课中有底气,有温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漫无目的,才会有针对性。因为:心中有标,目中有人,深研教材,教学得法。

3.注重价值观和道德熏陶——有渗透

道德与法治学科承载着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任务,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当然切入点可大可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的价值提升。在听过的这些课中,发现都能强化渗透德育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都能也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体现。

4.教师讲授要充满激情——有感情

道德与法治学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以情动人,教师要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燃情。使整个课堂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不仅要情感的互相激荡,还要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师生之间情理交融,学生会更加领会本课。

5.知识讲解要逐层递进——有梯度。

学生的知识接受有从易到难,感情也有逐步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巧设环节和问题,使学生自认而然的接受理解,各环节设计要不留痕迹,过渡要自然。

6.学生参与度要高,尽量面向全体,要有激励措施——有评价

小学生有着自身的接受特点和特点,鼓励和掌声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尽量正面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努力创设多元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有获得感和参与感。但要防止毫无依据的表扬和鼓励。

7.要增强调控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技巧

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讨论环节时,学生的讨论并未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保持一致,为保证课文进度,很“巧”的让讨论草草收场了。这看似完美的结果并不完美,因为这个环节违背了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总之,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考验着每一名教师的智慧。

8.教师要提前对本节课时间比例、环节过渡等要有所设计——有规划

有时候,发现教师的授课不能很好地安排时间,导致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状况,这样的课我们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做到张弛有度,掌控自如,能预判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其他状况,使授课能顺利进行。

9.加强对目标达成度的落实——有检测

一堂课教学目标落实的怎么样,应该在临近课程结束前有个综合检测,这样,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对本节课目标达成有个大体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问题设计一定要精准,要紧扣

10.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有特色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人人有法,贵在得法。当前,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大体模式和套路,但各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可不必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教学,完全可以大胆探索,建立带有自己痕迹和特色的教学模式,但必须牢记一点,所有特色与模式的创建与创新,必须牢牢建立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十有”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观摩学习各校道德与法治教师授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