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有意思报告(ID:youyisi_cn)
生活不易,常有怀疑人生的时刻。
烈日下暴走两小时想喝冰可乐,深夜饿肚子找不到餐馆,出了地铁就赶上雷阵雨……此时,如果转角出现一家便利店,那简直就是沙漠绿洲,天堂大门,生命之光。
不好意思,在北京90%的概率找不到。
好容易发现一家,你们之间却隔着川流不息的四车道六车道甚至八车道。
不仅要在方圆500米内找到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还要上天入地过马路,九曲十八弯再走几百米,才能到便利店门口。
恭喜,你遇到一家北京典型的非常不便利的便利店。
北京的道路
制霸北京的本土便利店
好邻居
千辛万苦抵达了便利店,抬头一看,是好邻居——这是除全时以外,北京地区数量最多的便利店品牌。然而全时这个北京“巨头”便利店,最近传来在北京关店的传闻。
这种感觉就像是母胎单身28年终于收到告白,对方却是尼古拉斯·赵四。红白相间的店头格外朴素,惨白又暗淡的光把它照得像一家烟酒小卖部。
这里没有店员小哥哥或小姐姐明亮的笑容,只有大妈大爷从眼镜片上向你射来的犀利目光……但,已经足够让人慰藉。
店里与北京美食荒漠的特色一脉相承:没啥好吃的。
早餐只能买茶叶蛋、包子和煮玉米的人,和午餐吃得下鱼香茄子、宫保鸡丁和番茄菜花的是一群人。果腹而已,别无奢求。
好邻居的冷柜
7-Eleven的冷柜,面积要大一倍
鲜食产品最能体现一家便利店的水平和特色。但由于繁杂的办证手续,北京便利店的鲜食种类相对较少。
当上海广州的朋友热烈讨论罗森新出的甜点蛋糕,7-Eleven关东煮的汤汁最浓,车仔面拌上沙茶酱有多香,全家又出了什么网红零食时,北京的朋友默默退群了。
罗森便利店售卖的可口可乐世界杯纪念款
北京:便利店荒漠
上海:便利店森林
北京这座城,天生没有便利店生长的土壤。
简单来说,北京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导致了居民区和商圈的割裂。人们的出行如同潮汐,白天涌向二三环的商圈,晚上又回到各自位于三环以外的住宅区。
商圈内的便利店,大多是白领在上班时间光顾,这就失去了夜间营业的意义;而住宅区的便利店,白天客流量较少,只有晚上下班回家的人群才会来买东西。
从数据图来看,北京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三里屯、工体、国贸等商圈附近,这些地方驻扎着众多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
而西部和南部的居民区,便利店明显稀疏很多。
北京便利店分布密度图(来源by DT财经)
南三环的方庄和北五环的望京是传统居民区,周边基本没有大型商圈,烟酒店和小街铺就是最普遍的消费场所。
北京二环某居民区的烟酒小卖部
而五环外的天通苑住宅区,干脆就是一座“睡城”。除了鳞次栉比的住宅高楼,基本没有其他业态。
“睡城”天通苑社区
再看看东三环的CBD商圈和东四环朝阳大悦城,商业很发达,但附近居民区又很少。
繁华的国贸商圈
总之,北京的区域要么是以住宅区为主,要么以商圈集中。不管开在北京的哪里,人流密集的时段都只有半天。不稳定的客群,非常不利于便利店发展。
但上海就不一样了。
上海的商圈和居住区基本融为一体,商业区依附居民区发展,即使是新规划的浦东新区,商务和办公也仅仅是其功能的一部分,周围居住的人口并不少,客流全时段保持稳定。
因此,上海的面积还没有北京的一半大,便利店数量却几乎是北京的两倍。
上海便利店分布密度图(来源by DT财经)
无论是购物中心Mall,小区门口,地铁站里,还是弯弯绕绕的偏僻小路上,便利店润物细无声地分散在城市各处,24小时默默陪伴,俨然成为了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便利店的要义就在于顺手、顺带能消费。但如果城市车行道多,人行道少,便捷消费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坦白说,北京的城市道路规划的衔接度没有上海那么高。
北京以宽阔的大路居多,胡同通常是走不通的。而以发达的街道文化著称的上海,弄堂和小路四通八达,便利店可以深入到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管”。
上海街道
何况北京本来为数不多的便利店,还有一部分被淹没在很难找的位置里。不少便利店只有一个堪比彩票店大小的门脸儿。夜晚连明亮的店头和玻璃窗都看不清,显得非常可疑……
如果你不巧要在夜幕降临后去找一家不熟悉的便利店,无异于在黑灯瞎火里寻找一位非洲黑老哥。
北京南三环居民区 晚上8点半的快客便利店
北京西直门地铁通道里的一家7-Eleven
便利店是一座城市的缩影
爱上一座城市其实很简单,可能是凌晨上海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可能是杭州公交车礼让行人的行为,可能是雨天的北京地铁免费发放的雨衣,也可能是南京地铁“穿长裙的女士下楼梯请注意收起裙角“的广播。
细节背后是四个大字:以人为本。
“鸟巢”体育馆的设计曾被指过于冰冷宏大,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它并不是在标榜建筑物本身,重点反而是内中挤满的观众,后者才是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的用心所在。
从这一角度说,“这个设计多少还有些民主的意味”。
鸟巢国家体育馆
或许“鸟巢”设计会有多种解读,但“北京南站配不上中国第二大火车站”的吐槽却无可回避。
来源:《干脆,请上海虹桥站接管了北京南站吧!》
北京南站拥挤的候车厅
“当国外普遍以早已用服务质量评判一座火车站时,'尺寸'依然是中国车站的重要标杆。”正如哈佛大学博士李欧梵在《人文文本》中提到的,“表面上是为市民和社会服务的城市规划,实际上却是为地产商、发展商和政府服务。”
究竟是用行政管理来规划城市,还是以服务的角度来建设一座城?火车站、体育馆、便利店……这些就是城市最好的缩影。
上海罗森哔哩哔哩主题便利店
城市需要星星点点的便利店。
平时可日常购物,深夜有暖胃夜宵,急需时可救急,充公交卡缴电费也方便。在夜晚的街道,它们亮起温暖的光,发挥着“街道眼”的功能,给人的安全感甚至不亚于一座报警亭。
便利店为人们提供的需求一直在延伸,也为偌大城市带来一份人情味。便利店的确是一门生意,但它的存在又超越了消费场所,正向公共空间的意义延伸。
北京曾上榜“全球最宜居城市”,荣获中国内地第二名。怎么选的不知道……不过我敢说,他们肯定没考察便利店吧。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下小IN
每天会分享INS新资讯
长按添加订阅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