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配置管理

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IT环境里有什么,就别指望控制、维护和提高它们,因此配置管理实施是IT服务管理的一个关键。配置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三步:定义配置管理的流程、定义配置管理角色和职责以及定义配置项对象。

在提供高可靠的IT服务方面,IT部门面临巨大的挑战。实施IT服务管理,首先需要良好的配置管理策略: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IT环境里有什么,就别指望控制、维护和提高它们。

根据ITIL服务支持手册,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落实组织的所有IT资产和配置及其相关服务;提供准确的配置信息和配置相关的文档信息来支持所有别的服务管理流程;提供一种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的坚实基础;根据配置记录验证基础设施的正确性,并纠正任何异常。

当达到这些目标之后,您的组织才能够感受到显著的、可衡量的IT服务的好处。

如何有效实施?

配置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三步:

1、定义配置管理的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起始于一个初始的规划和建设步骤,包括创建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在初始化之后,该流程主要侧重于日常基础的鉴别和维护配置管理数据模型,以及维护配置数据。之后,该流程还负责产生配置信息的报表、定期进行审核。

2、定义配置管理角色和职责

根据ITIL最佳实践,配置管理中有4个重要角色,如表1所示,针对每个角色,都需要详细定义其对应的职责。同时,必须要求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在参与和执行配置管理流程时所对应的角色和职责。

3、定义配置项对象

构成IT基础架构的所有组件都称为配置项 (CIs)。定义定义配置项对象,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配置项应该具备的几个特点:是提供服务所必须的;是清晰可识别的;可能会变更的;必须进行管理的。

另外,必须对所需要管理的配置项的范围和详细程度也进行明确定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收集到所需要的配置项信息。

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需要管理的配置项的定义也不一样;而如何有效地实施配置管理,关键在于定义配置项并准确地收集其相关信息。

一个案例

某银行2004年开始实施数据中心大集中项目。该数据中心担负着面向全国的后台和前台提供 IT 服务的重要任务。2005 年,该银行所有的分行的业务都移植为数据中心运作。大集中之后,高质量的 IT 服务是高层管理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它极大地影响其企业形象、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为此,该银行计划用三年来改进数据中心的管理,同时要求全部的“ITIL 服务支持”模块在实现第一期目标之后到位(包括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和发布管理)。

范围划分两大类

该项目在实施配置管理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最终确定的配置管理范围和配置项具体定义(包括了数据结构和关联关系的定义)。

配置管理范围包括范围内和范围外两大类,范围内又分为软件、硬件和IT文档三类;范围外分为大厦设施、所有非IT相关的文档、所有非IT相关的系统,如表2。

范围的定义基于一个原则:应该与事件/问题/变更管理的范围协调一致。

定义配置项

配置项的具体定义包括数据结构和关联关系的定义。

为便于今后尽量减少对配置数据库结构的更动,对于配置数据库结构的每个配置项,分为“基本属性”、“特定属性”、“关系”和“关联项目”四部分:

公共属性:用于存放各配置项通常都会有的属性,例如,序列号、品牌、供应商等。

专有属性:用于存放该配置项所特有的属性,例如,服务器的特定属性可以为CPU、内存等,而数据库的特定属性可以为数据库位数、归档方式等等。

关系:表示该配置项与其他配置项的物理关系,在IT服务管理中,用四种关系来描述各配置项的物理关系:属于、包含、对应和连接。

关联项目:用于存放与该配置项相关联的事件/问题/变更信息。

配置管理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定义如图1所示:

图1 配置管理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定义

在配置项的关联关系方面,配置管理主要是为了问题诊断和变更评估时,能兼顾考虑与某个配置项(CI)直接连接的配置项(CI)是否会受影响,因此,配置管理数据库中展现的“CI之间的关系”是针对该CI而言,与其相邻并连接的CI项。

建议将CI分为物理和逻辑两个层面看待,Hostname(逻辑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都是逻辑层面,而服务器、存储等物理设备属于物理层面。

CI间的关系为:属于、包含、对等(连接或对应),如图2和表2所示。

图2 配置项(CI)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采用如图3的方法清楚地描述出管理范围内的CI项之间的关联关系。

图3 管理范围内CI之间的关联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