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CCF计算机课程改革导教班”的学习期间,由于在时间、地点、课程选择上的精心安排,度过了一段很安静,很专心的学习时间。资深教授利用有跨度的课程做出具体、深入引导,多次畅所欲言的自由研讨,以及课后无时不在的个别深度交流,对于一名热爱专业教学的教师而言,这是一段很享受的时光。我时时能想起牛津大学学院制的生活是否是这样,而这显然就是“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口号。新教育实验,是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帮助了众多的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很大。详见http://www.eduol.cn/]”的一部分。我有时想,我们的导教班,有一种“新教育实验”高教版的味道。
导教班有写结业论文的要求,而这段时间的经历,于我而言是个综合的提高,包括了对学科的认识、教学理念和方法、专业知识的更新等。导教班所有的参与者,包括三位主讲教授,都是在教学一线实施教育的人,共同的话题除了课程,还有学生及学生的学习,由此而引起的思考也是多方位的。作为总结,索性不受话题的限制,以“若干问题的思考”为题进行写作,以期对近日的思考作一总结。
这些思考和文字,有些是纯粹由参加导教班引出的,也有以前的积累,但通过导教班的经历形成了明确的观点。收罗在一起提交,期盼得到各位老师同行的指正。
1 大学课堂与学生的学习
陈老师的著名观点是,学生学不好,教师应该思考是不是讲多了。在他的“计算机问题求解”课中的理念和实施中,已经给我们一个可以效仿的范例。“自我探索,深度引导,理论严密,训练充分”,不见能够和需要体现在现行的每一门课程中间,但是其中透出的教学、教育原则,却是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
1.1 课堂教学以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为终极目标
陈老师的“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理念中第一位的是“自我探索”,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的意义和作用,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和学会自主性学习。这样的理念说来容易,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却是需要老师们拿出一些坚持来,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目标。
大学生的自学是有帮助的自学,帮助学生的途径不仅限于课后答疑。“计算机问题求解”课中学期初就发下去的“学习指南”是一种方式,这是要求学生进行的自学,而不是传统的预习。在对课程的整体进展不能很好地把握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前一周发下一周自学要求的做法,指定需要看的教材、参考书的部分,指定提前要做的体验式实践项目。将自学要求体现在纸面上,而不是口头上,这是一个关键点。
这就是帮助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不少同行纠结于“让学生自学他们却不学”。问题出在了这个自学没有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明确的要求。大学生最终完全的自主性学习,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练出来的。由高中完全受控的学习,过渡到工作以后完全自主的学习,会安排学习内容,会自学的方法,这个转变的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这个帮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
除了课前自学的要求,培养方案限定学生要学什么,课程的教学日历规定教学的进度,这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介质。课前自学的要求,课堂上基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而安排的适当及必要的讲解、讨论,以及课后再学习的要求,是更具体的学习指导。如此安排,可以实现少讲,可以让学生多思考,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多年来,专业老师对“压缩学时”有困惑。为此,一要看到压学时的必要,学生的学习负担确实重;二就是改变教学方式改变中存在的潜力,而不是抱着一定要通过“精讲”,“传授”知识的方式组织课堂。
这样的好处道理上很通,很诱人,老师们执行的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一种不习惯的方式,实施课前对学生自学指导是一个新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也需要时间,但只要用心花些时间做,还是可以解决的。第二方面好像由不得自己,学生不按要求去做,似乎一切只能再回到“因为他们没有提前自学,我不得不在课堂上讲”了。以我的经历,当老师的要能在原则上站稳了。提出自学的要求,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学习习惯。而任务一旦下达,所有环节就按预先计划的来,不给不按要求学习者以妥协。这样的风格一旦确立,学生会去做出调整。这样的教学风格,在经过几届学生的口口相传,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小。在相关一些的事情上,犹如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无原则地退让只会培养出蛮横的小少爷一样,有原则,有支持的老师,教出来的是能思考,善改变的学生。这样做的人多了,我们整体的教学工作效果就会改善。即使只有个人率先走出一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不失积极意义。
1.2 课堂和大班教学的问题
教一门课,“讲好”是必须的,但作为教师,不能自满于“讲了什么”,讲得再多再精不算,关键是学生学了什么。课堂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利用课堂这个师生集中见面时间,推动、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着学习目标去设计学习内容,围绕学学生的学去设计课堂。课堂不光是讲课的,而确切地说是组织课程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的阵地。有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不听,听起来委屈,但应该想着点改变,不听就不讲了,换个法子帮助学生学。其实,学生“学到了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做了什么”,这才是出功夫的关键。学生的“做”不仅是动手实践,而且也包括需要动脑思考。课程组织中,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这是一项基本的任务。
目前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中,“大班”问题似乎是一个非常让人纠心的问题,很多同行受制于这个“没有办法”而不能更前进一步。大班是一个事实,我们需要立足这个现实,去找可能的突破。实际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经历过大班的阶段[ 可以用谷歌搜索“large class”,会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大到策略,小到技巧。不少教学研究类的书籍,都有large class相关的章节。中译本的《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也有一些大班教学的话题。],并且现在也还在普遍使用。针对大班教学,国外有很多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可供我们借鉴。我们实施的大班教学,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这是我们这一代老师要面对的事。而国外的实践表明,处理得当,大班并不完全是一个不好的事情,也有其优势可以发挥。
实际上,我们的大班教学的关键在于助教资源的稀缺,任课教师在课堂之外无法做到对众多同学的辅导以及学习进程的监控,这在研究生资源缺乏的高校更是一道绕不开的障碍。这个问题靠学校增加编制解决,目前至少是不可能的。我在前几年曾经设想过本科高年级学生任助教的制度设计,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现实方法,但实施起来面临的制度障碍不少。提一些我在这方面做的尝试,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起到了一些作用,写出来供同行指正。
我在最近几年投入不少精力发展学生专业型社团,创建了“CSDN俱乐部”和“ACM协会”,目的就是搭建学生互助的平台,利用学生的力量,解决学生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形成的将是学校中教学系统、学工系统之外的第三支支持学生成长的力量。发动学生组成同年级之间、跨年级之间的各种团队,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就是缺助教问题,额外的成果为大学生们学会合作提供了一个渠道和载体。
尽管这条道路刚刚开始,还不到能总结的时候,搭建好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平台,这种模式的前景已经非常明朗。有人提出怀疑:“学生教学生,可行吗?”我崇敬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先生。先生是20世纪初归国的博士,那是绝对的洋派精英,但他拒绝了升官发财,甚至拒绝了城市,为改造民族投身农村,开创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在85%的人民不识字,严重缺乏教员的背景下,先生发明了“小教员”制度:先教会一部分人识字,识100字的人就可以去教不识字的新学员。先生的精神需要传承下去,先生的创新性做法,给了我们启发、信心和力量。
实际上,大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传统的“教”的关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学习的过程。就在一门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班同学之间关系营造有利于互帮互助学习的氛围。学生是有积极性做好这些事的,有一位被我委以重任去帮忙其他同学的大一学生写道:“在指导同学的同时也教会和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不足或是漏洞,与其说是指导同学,还不如说是自我提高,毕竟能给同学讲明白也是一种境界,感谢问过我问题的人。”这是一种多么敞亮的境界与心态。营造这样的氛围,不能依靠没有工作介质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教师有课程教学这样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源,做这样的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有能力和有意愿这样做的老师多了,我们的教学局面会有所改善。
2 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近日导教班的学习中,交叉、融合是关键词。三门课程中,有的涉及到学科、方法的交叉,有的是我们头脑中已经习以为常的课程、知识点的重新组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任何一个行业发展都快的行业,然而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却与之严重不符。可以举出N多的制约改变的现实问题和理由,但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找出和创造可能的空间,慎重地迈出改变的步伐,这是一个可以去尝试的事情。
几位老师在导教班中作出的示范,并不是我们在回到各自的学校中就可以照搬实施的。实际上,这样的改革也只是诸多改革思路和方法中的一种。“淮南为桔,淮北为枳”,凡事都应该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定位、目标、学生特点、条件等,给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将导教班中所学的内容全面、灵活地用到实际工作中。
2.1 推动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
各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工作集中体现在周期性的培养方案的修订上。谈及这个话题,培养方案的修订任务是落在专业负责人头上,但工作应该是全体专业教师参与的。在各种教学研讨会议以及教研项目中,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是热点,但在现实中,专业教师的参与总是有限。
抛开有关负责人本身对教师的参与不重视,以及在工作组织中的不力不说。经过导教班学习的学员,应该看到和体会到了导教班的体系,同于我们在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学习的体系,以及我们正在实施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当前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面临不少的阻碍,对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采取面对的态度,这应该是我们的基本选择。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发现未来的工作空间和改进的余地是很大的。而不这样去做,我们自己甚至可能就是改革的障碍。
因此,通过导教班的引导,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们的目光应该能够从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放开到相关的课程,乃至于整个的培养方案中。在所在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工作中,在一些教师能够参与的环节中积极献言,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出建议。在更具体的教学大纲制定当中,也能够突破一贯实施的大纲的模式,围绕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提出新思路、新体系,并在后续的执行中倾力而为。为计算机教学改革培养一批具有大局观的专业教师,这是导教班的功绩。
2.2 深化提前体验,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学起来
在参加导教班之前,现场听过两次陈老师讲他的课程改革的讲座。一直在考虑他给南大拨尖班的学生实施的课程如何在一般院校开展的可能性。在大班教学、没有助教、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一系列现实中,感觉到了实施这种改革思想的必要。陈老师将自己借助于跨度颇大的课程改革中所悟的“道”传授给我们,在各个学校现行的培养方案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所有的学员,不论回去教什么课程,都可以将导教班上所学的知识延续开来的。例如,教“导论”与“程序设计”的老师,可以将后续课程中的精彩,基于学生有限的体验,避免晦涩的术语,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而在教后续“数据结构”、“算法”的老师,则可以将先行课中有关内容照此“捞”起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导教班中几门课程中体现的组合思想,可以用于大规模的培养方案的改革,也可以在微观的一门传统课中的予以实施。而面对一门课程中承载的基本教学要求,以及有限的学时等限制,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方面有效组织学生围绕课程的的课外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为学生的这种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结合我已经做过的一些“提前体验”的尝试,可以在原有教学设计不必大动的前提下,在理论教学中,注重设计好提前体验环节的方案,帮助学生创建建立直接经验的情境,从而能够满足学生获得抽象知识与提高抽象能力的需要。这样的“提前体验”可以体现在一门课程内,也可以延伸到后续课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提前让学生做的作业中,隐藏着后续讲课内容中要讲的理论(作业不仅是为了复习刚讲过的内容,还可以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理论)、可能就是后面例题的一部分、可能解决的是后续课程中要面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用老方法、笨方法解决,等到学习新方法,将更加明确新方法的价值和意义;后续教学内容中的不少问题,其实也就可以由学生在提前体验中,掌握了背景,在后续的学习中,理解更加深刻,能够直接进入问题和理论结合的核心部分。
通过导教班的学习,有陈老师课堂的示范,我将在我承担的“程序设计”课程中更加坚决地深化提前体验的原则,这也是“自我探索”的一种方式。需要额外投入的,是需要为学生的提前自主学习设计方案,以及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材料。我与不少同行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是学习能力需要提高,学习动力尚待形成的应试中走出的大学生,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变通方法,以实现帮助学生学会自主的目标。
2.3 利用课堂为学生编织独特的知识结构
我们所习惯的课堂,是在精心备课以后,按照排定的日历,为学生逐周地讲课。有各种启发式、问答式的方法,但仍还是以讲授为主。这种效率相对高的教学方式不是可以轻易否定的,但在具体“讲”的内容上,还是可以有更多的改进空间。这次导教班给我的启示,或者也仅是目前的一中感觉,是教师如何做到教学内容的穿插,以实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
在我选修的两门课中,都找到了这种感觉。
在“计算机系统”课中,选用的教材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我头脑中映像的体系,听讲中加入了臧老师的理解和教学体会,各个知识点就在我已有的知识空间中不停地跳跃。对于我而言,自大学毕业后,在底层方面没有做过工作,有些内容很熟悉,与老师讲的心有灵犀;一部分内容完全不懂,是我学过之后出现的新内容且没有接触;还有不少介于中间。我起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对于相同的内容,学习者由于其既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所得也不同。学习者应该本着建构的原则去学习,而教学者,也应该想到这一层,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给不同的学生各自留出重构知识体系的空间。反思我们的教学,包括我的课堂,仍然在追求大一统的让学生“听懂”,而不是引起思考,这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无疑就是在给“灌输”留下了默认的理由。而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也常自喜于对这门课熟悉,而不去主动拓展,找到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这是有所失的部分。
在“计算机问题求解”课中,以陈老师讲的“数据与数据结构”专题为例,是将传统课程中“计算导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中的相关话题放在一起来讨论。陈老师启发大家体会在传统的不同课程中,准确地说是在不同的抽象层面上,具体说是在机器层面、语言层面、算法层面等层面上的联系和不同。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在教哪一门的具体课程,都可以在几个层次间根据情况做出选择,或启蒙,或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达到综合的目的。同样内涵的知识,针对学生专业学业习的不同时期,可以用不同的内容载体,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传授。
要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将传统中几门被认为难度很大的课程能够揉合到一起,在计算机世界的不同层面之间能够自由出入的几位老师,体现出的就是一种融会贯通。而我们这些学员,也借着参加“导教班”的机会,借着老师的点拨,有效地重新编织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日后也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层次的话,这次学习机会,加速了前行的进程。甚至是,正是这次“导教班”的学习机会,才创造了这种可能。
3 如何面对学风不好的问题
学生不学,讲课不听,练习不做,这是一线教师的无奈之所在。再好的师资,再努力的教学工作,遇上了不学的学生,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我们知道,这样的风气是不应该的,高等教育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是这个样子的。为了让这样的不应该不再继续,作为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要站出来,为打破这种局面,为带着美好愿望进入大学的学生收获充实的大学,需要有所行动。
3.1 注重学生学习力和学习动力的重建
说起学习风气,我们常常将焦点集中在学生的身上,从意志品质、道德规范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于是,围绕着是否去上课,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实验等开展出各种各样的“思想”工作,以及通过奖励、点名、评比、否决之类的手段去激励和惩罚。
面对学风问题,我们常常忽略了学习风气需要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的支撑。从中学练出来的学习方法是不能满足大学要求的。由于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当,一些学生满怀豪情地投入学习,迎来的却是失败的挫折。如此几番的折腾,能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那真是怪事了。在我们的周围,不乏这样的学生,我们却常称之为“在大学里新鲜了一阵子就玩去了”,没有看到他用不当的方法没有获得该有的自信。在我们的周围,也还能发现这样的学生,终日努力“死学”,其结果只是,在不能考核其能力的考试中,谋得了一个好看的成绩,这样的同学更值得同情。而要论及在学习中采用合理的自我管理策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就更是奢望了。
在学生成长的关键的几年时间内,他们接受的是一种破坏学习生态的应试教育。作为大学老师,我们没有能力阻挡这辆应试大车的前行,但是交给了我们这样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恢复学习的生态。这是让我们的教育生态恢复的必要,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而反思我们的教师队伍,并不是都有能力做出学习方法指导的,尽管自己在求学期有过那么一手,但面对不同风格、不同经历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作出个性化的指导,显然仅依靠个体学习中的体验是不够的。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是,由谁去实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种方案是学校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学生开展出指导。像在我校的实践中,共有5名老师组成一个“大学生学习指导”全校选修课的课程组,开出选修课,其中有3名是机关干部,我是2名专业教师中的一名。这样的课程能够普及一些学习规律,但做不到对学生的长期影响,更谈不上与学习实践的结合。
于是,我认为另一种方案是更合适的,对专业老师实施一定的培训,将学习方法的指导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学习指导中去,甚至就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不少教师会质疑说这样做会加重专业教师的负担,这对教师是一个有挑战的事情。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高校专业教师由于学识上的优势,仅需要掌握一般的原理,很容易与自己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结合起来,产生出良好的效果。要使教师有能力做这样的事,需要适当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实际上也为我们的各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扫清了不少障碍。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收获和自信,包括了学习动机、兴趣等的学习的动力系统自然进化,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3.2 要敢于和善于对学生严格要求
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在师生的相互信任之上。教育、教学是发生在人之间的行为,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需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社会上你好我好全都好的氛围很浓,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也常将某种不好的“心照不宣”当作和谐。现在不少学校都建立了学生评教的制度,这项双刃剑工作的利弊不讨论,一个事实是,不少教师下意识地盯住了其弊,声称因为有了学生评教,所以我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了。
老师要求学生严了,学生会打低分?听起来有一定道理。许多人就在这种“认为”中扭曲了和学生的关系。我主持过学校的这项工作,即使由于教师工作认真学生打低分鲜有发生,也成不了气候,对评教成绩不会有影响。低分真正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学生看到了老师对同学的学习不作要求,甚至在这种心态下应付教学,普遍地给了低分。对学生一贯的严格,并且采取适当的方式,即使严格超出了一般程度的老师,学生不会给出低评。真正对学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可以放下对绝对最高分的一味追求,但完全可以放心得分不会低。声称由此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的背后,是不思自己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受众,是否有利于取得好的效果,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以这样的心态,做不好教学工作。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过好大学生活,要学得知识,还要有好的感受。严格要求学生,不是说见着学生不对的地方,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不管学生的感受,这样学生给出低评很自然。要是老师批评学生,批得自己都气个够呛,那就不要批评了,学生更气,批评效果为负。学生不对,从他的角度考虑一下,想想他在学习中的困难,一起分析,帮助他按正常要求去做。即使严厉批评了,最后时刻来个微笑,鼓励几句。对教师自己,对学生本人,都是一次愉快的批评。
在教学中亮出自己的底线,在课堂内外用行动告诉学生,我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遇到典型的事件妥善地处理,所有同学都会看在眼里,大多数同学就会和教师的要求合拍。遇到什么老师采用什么对策,学生的潜意识很清楚。
在长期深入地和学生的接触和咨询中,我总体上的感觉,要相信学生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富有正义感,没有完全的成年人的城府,他们对于真正想着为他们成长的老师是给予诚心认可的。我在处理很多问题时,都体现的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迂腐”,在学院是学生公认的“四大名捕”之一,偶尔在需要时,我也采用很严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但这不影响我在学生中间的亲和力,真正想走出的学生常主动地来到我的身边。反而是不相信学生,无原则地迁就的老师,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3.3 和学生并肩,与不良学风作斗争
在认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频繁交互是必须的。与学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是需要把握好的一件事。在这方面,每个老师的风格可以不同,这种风格要和自己的性格匹配。除此之外,有些立场还是可以把握。
我想以我内心与学生关系的变化过程,希望达到和同行探讨的目的。
我对学生的要求一直以来算是严格的。不学习、逃课、抄作业,当然期末后按既定的游戏规则打分数。这种“高压”方法,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抄作业之类的事情屡禁不止。反思中知道,由于方式、出发点的问题,不少学生认为我在“和学生斗争”,在一人对几十人的斗争中,可想而知会有何结局。
在这种很累的斗争中,在某一周连续发生两件挑战自己底线的事情,使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斗争没有半点价值。如果这样的行为给师生带来的全是彼此不理解和伤害的话,何必做这样的事。但是,我不能放任我无法容忍的现象发生,除非改行。就在这样的困顿中,我突然醒悟到,不论事情发生在哪位同学身上,我都要这样做,我不是和学生斗争。我在和不良学风作斗争,学生只是不良学风的载体。
如此看问题,心境大开。进而意识到,作为不良学风载体的学生,也正是不良学风的受害者,他们从内心讲,也是希望能够驱除附着在自己身上的不良学风的。这样,学生和老师应该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共同面对的敌人,就是那个不良学风。老师的最佳立场就是“并肩学生,与不良学风作斗争”。当把这样的观点告诉学生,揭露出他们身上的不良学风,鼓励学生从改变学习开始,表达了与同学们共同面对的态度,师生就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工作的效果也容易产生。
4 对导教班进一步开展的建议
在课程选择方面,坚持交叉性。目前开展的三门课程都有这样的特点。针对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建议可以将软件工程类的课程作为导教班的一个新的选题。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工作,能够保持专业能力的持续提高,但在教育理念、认知规律(影响对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的设计)方面的提高却缺乏途径,建议导教班可以在这一方面穿插一些讲座。
短训学习录系列博文目录: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计算机问题求解课”总结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高校教师——“计算机系统”课学习总结
短训学习录(九)——结业了
短训学习录(八)——快结业了
短训学习录(七)——感觉倒计时
短训学习录(六)——我为什么写作
短训学习录(五)——天晴了
短训学习录(四)——宽松却紧张的一天
短训学习录(三)——体会到上导教班的意义
短训学习录(二)——有兄弟不孤单
短训学习录(一)——喜欢简单的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