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城之战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未曾想,十几年前葛大爷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段台词,竟成为当前中国最重要经济现象的最好注脚。

说的,就是抢人大战。

01

从去年开始,武汉、杭州、成都、西安、宁波、南京、海南、天津等几十个城市出台人才新政,即使是传统上处于人才高地的京沪等地也纷纷入局,掀起了一场火热的“抢人大战”,抢人的门槛一降再降,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等,意图更多人才落户本地。

“西安一天迁入8000人”、“今年以来已有1334人落户三亚”、“有30万人在申请天津户口的路上”,各种吸引眼球的新闻标题背后,南京、武汉、成都、天津、海南、长沙等20多省区与城市,先后出台力度非常之大的措施吸引人才,送户口、送房补、免费租借办公区……

你推出“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完成在线落户”,我把“人才落户门槛降低到中专学历”;你打造“大学生留汉新政2.0版”,我酝酿“鹏城英才计划”,各种抢人新政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有个关于“抢人大战”的段子很火。

一小伙去西安走亲戚,在火车站被警察拦住,警察问:“你是西安人吗?”小伙:“不是,我来走亲戚的。”警察:“带回派出所,符合亲友投靠落户条件。”另外一小伙旅游,去西安火车站转车,又被警察拦住,警察问:“你什么学历?”小伙:“本科。” 警察手一挥:“带回派出所,办学历落户,火车票钱报销。”这还没完,一小伙在西安街上闲逛,又碰到了警察,警察问:“你是西安人吗?”“好了别闹了,我是本地的。”警察:“带回派出所,让外地的大学同学来派出所接你,然后同学落户。

别怪西安太凶猛,它也是被逼的。

点燃“抢人大战”导火索的始作俑者是武汉。

2017年初,武汉市放出“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豪言,开出三副“猛药”:一是零门槛落户(40岁以下大专、本科全要,硕博不限年龄都收);二是年薪给保底(专科4万、本科5万、硕士6万、博士8万);三是住房加保障(大学生买房、租房全8折,全国首创)。

为抓落实,武汉专门成立“招才局”,“抢人”被列入“一把手工程”。2017年,武汉落户大学生暴增30万,顿时成大学生最青睐的二线城市。

成都一看不甘示弱,一气儿推出“人才新政12条”:面试给补贴(1000块),求职免费住(7天),本科就落户;租住公寓要是满5年,还能以低于入住当年的市场价买下,简直无风险锁定买房收益。

这让成都受欢迎程度爆棚,2017年户籍数暴增36万,竟然超过了武汉。

这下所有城市都急了:再不动手,人才要被抢光,只剩下人渣了。

长沙说:我们这大专能落户!郑州、合肥说:我们这中专就能落户!天津、青岛说:我们这租房就能落户!昆明说:来春城,先落户、再就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长使英雄泪满襟。当初多少X漂因为户口问题黯然离开打拼多年的城市,而如今,天变了。

明明都是那些曾经抱怨“人满为患”的各大城市,一夜之间怎么就抢人大战了呢?

02

抢人背后,其实折射着中国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我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在2010年。当时报告就已经显示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

拿三十年之前、也就是我们父辈那会的数据出来比对,可以嗅探出危机所在了:年轻人口在30年之间直接萎缩33%。特别可怕的预测是,从2015到2025年十年间,21到25岁的年轻人还将萎缩36%。

这两个30%比率几近可以确认,中国年轻人口正面临断崖式的萎缩

而以这个为最终结果去倒推的话,目前越早开始抢人的城市,就越能赢得先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是,中国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逐渐已从产能不足的计划经济体,过渡到目前产能相对过剩的市场经济体。经济引擎再也不能靠以往那套资源垄断,或者那套廉价劳动力去支持运转了。中国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只能用创新去驱动。

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则是创新的重要引擎。这个无论是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区,抑或是美国的硅谷都已验证——更多人口,尤其是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口,会创造更多机会,激发更旺盛的创造力。

最后一个变化,可能就来得比较隐秘。随着人们经历更多的经验和更深入的探讨后,其实都逐渐认识到:人口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非之前计划生育所宣传的那样更多是负担

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表现出更多的需求,更强劲的活力,更大的财力以及更快提升的基础设施。很少听过一个城市被人口增长压垮,而相反,城市的衰微则多数表现为人口的萎缩。人口增减与城市兴衰,其实互为因果。

03

内忧外患之下,难怪各城有足够动力去“抢人“。

但城市们有无想过,到底究竟靠什么才能抢到并留住人才呢?

户籍当然重要,真金白银的补贴也很重要,廉价的人才公寓同样很好,但相比于就业机会和行业发展前景,这些可能都只是小恩小惠。

更何况,无论是给钱给户口还是给房子,都没有独占性,成为不了独特的区域优势。武汉给,长沙给,成都也给,合肥郑州也可以给,最终大家还是回到同样的起点。

而且,城市竞争仿佛陷入“囚徒困境”,绑着所有地方都不断堆政策,既不管政策符不符合当地现实,也不管这些政策有没有性价比。既然都无法在核心竞争力方面领先一筹,那就只能依赖政策堆叠,来保障至少不输于其他城市。

这方面,杭州是个例外。

过去几年,杭州房价暴涨,既没给钱也没给户口,但人才流入却是源源不断。原因就在于,杭州有强大的互联网产业,有产业集聚的规模和优势,有让高端人才趋之若鹜的就业岗位,有相对清晰的产业发展前景,有相对开放和规范的管理模式。

所以,二线城市真要想跟一线城市PK,真要想在跟其他二线城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给人给钱给房子之外,还是得拿出点干货诚意才是。

一座城市吸引人才,大体离不开家乡情结、高等教育和括就业机会这三大来源。

许多人才有强烈的家乡情结,这使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家乡所在的地区、省份或城市,作为其奋斗和奉献的基地。

但其实人才的家乡情结在不断式微,过去人们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并坚持“叶落归根”。但人口流动打破了这种传统,而少子化也让家族意识淡漠,四海为家成为人才流动的主流。

中西部城市一般都是打“亲情牌”,而且过去也的确奏效。但是,这种效应在被大城市的吸引力不断稀释,家乡情结本身的能量也不断耗竭。因此,中西部城市为了吸引人才而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宣告无效了。

其次,许多城市得益于其拥有的高等学府较多,可以优先预留大学毕业生等人才资源。

与基础教育相比,许多人都是通过高等教育而选择留在其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这使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等拥有高校数量较多的城市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占尽优势。

攻读大学的毕业生也对大学所在的城市有一种“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在无形之中会让他们期望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因此,青岛、深圳等许多在这方面“先天不足”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吸引名牌大学设立分校或研究生院。

这个点是城市部署人才战略时候可以考虑的,但会相当考验城市们的眼力见。现在各城的抢人新规都有点一哄而上、竭泽而渔的意思,都想着要现成的985、211高材生过来支援建设。

教书育人百年大计,建设发展当前大事,两者取其轻之下,自然不怪各地在教育发展方面会比较佛系,大学情结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也在下降。

04

乡情校情都显得操作性不高,各城自然都把宝都压在就业机会上了。这当然是最重要(没有之一)的人才招引渠道,也是城市吸引人才的致胜法宝。

其实北京上海这些超级大城一直都在限制大城市人口,无户口人群在这些城市犹如二等公民,面临一轮又一轮的房价暴涨,各界人士依然蜂拥而至,原因是同样的:经济基本面、产业优势、就业前景、生活多样性和法制环境。

而这些,都是属于就业机会的范畴。人们之所以趋之若鹜地投奔一二线城市,主要是看中这些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职业前景。而如果一座城市无法提供人才需要的就业机会、发展平台和职业社交圈,那么就很难真正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

所以各城如果想抢人,确实应该把资源放在创造就业机会上面使劲。

但这当中又有两个坑,城市们在动手抢之前必须想清楚的。

一就是,我们都知道中国城市因为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分配资源。这使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其实在财政、金融、人才和税负优惠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资源方面,其实都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所以如果大小城市在抢人时千篇一律地出招和跟招,胳膊拧不过大腿,到最后二三线肯定拼不过一线大城。但那也不意味着绝无机会:多去做差异化的打法,比如广州深圳那边出本科一年落户的个人政策,你出个一人落户父母配偶子女都优先落户的家庭政策,不但能避免同大城市“硬碰硬”地对抗,还能切中人才实际具体的需求,自然是处处生机。

二就是一个城市到底需要怎样的发展,匹配怎样的人才,要想清楚了,抢人政策才能跟对点和发上力。每个城市其实都有自己的底蕴特色,也应该有自己的方向节奏。世界很大,却又很小,我们都不希望有天走在本应巴适的成都,感受着和上海一样的金融节奏;活在本该四季如春的昆明,看着隆冬北京的穹顶之下。

所以,每座城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城市发展要面向未来自然没错,但盲目地否定过去也绝不可取,这点从发展之初的“缺什么人才“就要想得通透清晰。要不然,可能城市吸引的未必是其迫切期望的人才,徒生“愿者上钩”的尴尬后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众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