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一条老狗》:怎样写好亲情散文?

读季羡林《一条老狗》:怎样写好亲情散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若是提到进入以后的收获,其中之一就是有了写作意识,自然会注意到文章的行文架构,这是以前所缺乏的。

一直认为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在季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最耐人寻味的,最能体现他所谓“惨淡经营”后的随性而为的一种体裁。事实上,季先生本人对自己的散文写作颇为得意: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为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一来,由于学其上者得其中,选季先生的散文作为学习的样板,大概是不会错的。二来,正因为有“惨淡经营”的功夫,才给了后来者研究学习的空间。

季先生的《一条老狗》,读完一遍我已经泪目了,文章回忆了他得知母亲生病以后,匆忙赶回家中,而母亲已经西去。他陪在母亲的棺材旁边,回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这间屋子的女主人已经不在了,只剩下破篱笆边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的老狗。

当然,接下来,我又读了几遍,脑子里冒出来一个问题:如果让我来写母子之间的亲情,我从哪里入手?我该怎样谋篇布局?

顺着这个思路,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散文,便会有很多收获了:

一、为何以“老狗”入手来写母子情?

大概散文都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文章中写狗的笔墨并不多,但读到最后才发现,这条老狗一直陪在孤苦无依的母亲身边,而今,狗还在,而人已逝。狗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朋友,对人类的忠诚甚至远超一些朝三暮四之人。

二、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序手法。首先描述了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狗的身影,然后回忆自己在叔父家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引出老狗的出场,并没有直来直往。古人所谓“文似看山喜不平”,这也是避免散文易“散”的有效方法。

三、季先生自己将“抒情”作为优秀散文的一条标准。散文不能一味叙事,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有抒情的意味。文中的情感充盈于每一个细节,却并没有流入一种“干嚎”,显得没有节制,而是先宕开一笔,写了自己十几年的求学期间,寄居在叔父家里,寄人篱下的感觉与母亲的无微照顾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母亲的孤独。

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等自己学成以后,便可以接父母过来享福,却不料“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以说,这种情感却犹如一条河流,汇聚了流经的条条细流,最终汪洋恣肆。

好的散文都有点睛之笔,有了点睛之笔,就能“意境”全出。

(狗)见了我,它似乎预感到我要离开了,它站了起来,走到我跟前,在我腿上擦来擦去,对着我尾巴直摇。我一下子泪流满面。

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流泪,这就是大师一篇散文的魅力。

于我们普通写作者而言,可能会有同样令人断肠的亲情,却又陷入不能描述的深渊。但同样写亲情,季先生写得曲折,写得催人泪下。

在写一篇亲情类的散文之前,一定要想好如何艺术化地表现这种极深的感情,忌平板,多曲折,重铺垫是必修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季羡林《一条老狗》:怎样写好亲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