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隼》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跟《游隼》有这样的缘分,我居住在作者出生并居住的小城市;我工作的大学的图书馆收藏了贝克先生的手稿;每天坐火车上下班,眺望窗外的原野,50年前,贝克先生就在这片天空下找寻游隼的踪影。

游隼是速度最快的陆地动物,60迈的速度对于它而言只是散步。游隼抓捕猎物的方式是靠高速撞击把猎物撞死或者撞晕,简单粗暴又冷静优雅,而这个过程中它的俯冲速度可以达到200迈。纪录片记录下来的最快的速度纪录是389每小时。爱登堡爵爷2016年的重磅纪录片《猎捕》的第六集,《时机就是一切》,其中的一个主角就是游隼。想想看,又有什么比一种靠200迈的高速制造“车祸”来觅食的动物更能说明时机的重要性呢?但,游隼也并非战无不胜,在BBC另外一部纪录片中,它在成千上万只椋鸟的群体运动面前甘拜下风。毕竟,集体的力量大。

纪录片中的隼是自然演化打造的顶级猎手,而《游隼》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没有影响,只靠文字,作者描绘出种种细节却不比那些史诗级的镜头逊色多少。游隼及其注重个人卫生,每天早晨都要沐浴梳毛,澡堂的选择格外讲究,溪水深浅要合适,最好还要铺满棕色小石子;捕食的时候冷静优雅,每只隼吃饭的习惯不尽然相同,有的必须先拔毛;野鸭林鸽松鸡和鹬,哪种是隼最中意的美味……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所需的耐心观察可以想象:

“游隼棕色的羽毛可以让它们轻易与秋日枯木融为一体,你能做的只有记住每一棵树,每一根树枝的形状,那样多出来的那部分就是隼。”

而在五十年前,作者既没有高科技的装备,甚至不会开车,只能靠骑自行车寻访隼的踪迹。虽然天空中孤独飞行的隼是本书的主角,但无时无刻不在的,还有天空下观鸟者执着的影子。人和隼之间的这种联系,即便是前者的一厢情愿,才是《游隼》比纪录片中那些史诗级的镜头更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有时候,贝克像是在跟你抱怨一个他最心爱的球员,说他今天状态明明很好,那样高难度的动作都轻松完成,但最后一刻却失手了,一定是漫不经心没认真表现。

但更多是,作者笔下的隼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一部分。贝克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后来不幸罹患癌症,在他看着游隼的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主要是DDT,数目一天比一天少,同时自己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他觉得自己和他最心爱的物种悲惨的命运连成一体,逐渐走向消亡。从《游隼》的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压抑和痛苦。

所幸的是,在禁用DDT之后,游隼数目大幅回升,如今IUCN的等级已经是“LC/无忧”,而万分遗憾的是,贝克先生没有能看到这一天。

如果让我选,可能我宁愿观鸟的人健康快乐,这个物种生存无虞,即使这样不切实际又俗气的圆满会让这样世上会少了一本佳作,哪又有什么所谓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隼》)